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成長樹。

最近有個熱搜,說的是一個普通家庭,經濟條件原本有限,但為了給女兒更好的體驗,媽媽就帶她吃了頓牛排。

因為看見APP上有個比較便宜的團購,老母親沒多想,就下單了。
沒想到結賬時偶遇孩子同學,女兒竟低頭躲了起來。
回家的路上,女兒一個勁兒抱怨,“以後我們吃西餐能不能別用團購了,沒錢為什麼要來吃?這樣真的很low,別人會瞧不起我們的。”
這話直接給老母親整懵了,不理解13歲的女兒為何突然這麼虛榮,就發帖詢問:現代年輕人都覺得用團購吃東西很丟人嗎?
評論區裡譁聲一片:
有人給她支招:你就對她說,女兒,以後我們不吃西餐了,真沒錢。

也有人說,生娃是開盲盒啊,我初中高中都不這樣,說實話這女兒該教育了。
還有的說,等她自己掌握錢就老實了,我常常買東西為了省幾毛錢,恨不得把每個軟體都查一遍。

其實,大多數家庭並不差一頓牛排錢,但這跟用券沒啥衝突,能省則省也是一種美德。
這位媽媽吐槽的點,是她還挺想搞清楚孩子為什麼會這麼虛榮的。

事實上,不是單純是孩子的虛榮心在作祟,而是當他看到小夥伴們穿什麼、吃什麼、用什麼、玩什麼,會產生一種想要“和他們看齊”的想法。
小同伴們花錢不打小算盤、不用優惠券,也同樣影響了他的消費觀。
這是一種“從眾心理”,俗稱“隨大流”。
就是在同伴壓力下,人們很容易改變自己的態度,放棄原先的想法,最後調整成和其他人一致的行為。

早在1956年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就做過一個著名的“三垂線實驗”。
他找來一群大學生,每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是事先安排好的“託”,只有1人為真被試。
阿希每次向大家出示兩張卡片,一張上有一條豎線X,另外一張是帶有A、B、C編號的三條豎線,他要求參與者找出兩張卡片中一樣長的豎線。

阿希安排真被試最後一個答題,並讓“託們”報出統一錯誤的答案來干擾被試。
結果發現,有75%的真被試至少出現過一次從眾行為。
阿希還分析過從眾行為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於群體的壓力,也就是“不合群”帶來的壓力。
說回開篇那個孩子,她看到同學後馬上躲了起來,生怕自己媽媽用券讓他發現。
有時候,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怕別人覺得他“不合群”,為了融入這個集體,孩子可能會有點小虛榮,也是一種人之常情。
其實大人也一樣,當我們想要留在某個圈子裡,就會努力迎合別人、保持一致。
比如說,在職場中本來我們對某個專案很有自己的想法,但開會時發現大家都贊同另一種觀點。
雖然自己也懷疑他們的觀點,但還是動搖了初心,最終選擇站在大家一致的立場,這些都是從眾心理造成的。
從眾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心理了,所以孩子“怕丟人”也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一樣可怕的事兒。

很多孩子“愛面子”、有“虛榮心”,根源都是內心深處的渴望被認可、被接納、被讚美。
我們在發現孩子虛榮的表現的時候,少貼標籤多引導,換一種思路就可能會豁然開朗。
我曾刷到過一位心理學家的分享,教大家如何把孩子的虛榮心轉化為自驅力。
還別說,這方法真的比批評和說教好用得多,對於普通家庭很有借鑑意義。
他舉了個例子,這也許是我們很多家長都曾遇到過的場景。
孩子看父親開個普通車接他放學,他說,“我同學家的車都那麼高階,為什麼咱家車這麼差?”
這個父親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去共情孩子。
首先,一上來不要全盤否定孩子,一棍子把他虛榮心打死。
而是告訴他,“爸爸覺得你長大了,知道這個世界上有豪車,有些東西是昂貴的。你現在開始嚮往更好的東西了,我很替你高興。”
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現實中的這件事帶給他感受。
對他講,“老爸開這車給你丟臉了,讓你在同學面前跌份兒了。
有沒有可能,你這些同學都是一些家庭條件很好的,而咱家的條件比不上他們,這讓你產生自卑感了。”
你看,如果我們也能像這位心理學家說的,孩子情緒上大機率不會很牴觸。
而且,他覺得父母是能夠理解他的,後面的步驟才有意義。
第二步,引導孩子啟動第三視角。
而後,從這件事裡跳出來,讓孩子啟動第三視角觀察。
他拿出一張百元紙鈔給孩子看,說這錢上有油漬汙跡了,扔到地上,你會撿嗎?
孩子還是撿了起來,於是他順勢引導:“這錢這麼髒,你為什麼還會要撿?”
孩子說,“因為它是一百塊錢啊。”
然後這位父親就開始了引導,問孩子,“這一百塊錢的表象是它的價值,還是內涵是它的價值?”
這一步的目的,是讓孩子作為旁觀者的角度,自己去思考,得出結論。
無論孩子的結論是什麼,都為更進一步的討論留出了空間。
第三步,類比回問題本身。
順著孩子的結論,跟孩子把話題拉回到價值方面。
我們可以問問他最喜歡誰,比如孩子說馬斯克、馬雲、任正非都可以,引導他類比回起初的問題。
這位父親就說:如果任正非這麼有名的企業家,今天騎個電動腳踏車來接孩子,你們同學會看不起他嗎?會覺得他很low嗎?
不會,他會閃閃發光,因為他開什麼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本質和內涵已經把逼格拉滿。
小時候,是因為他爸爸用豪車來接他,他才會閃閃發光嗎,還是因為他有某種能量令他閃閃發光?
在這個過程中,少講道理,多講故事,讓孩子自己感悟。
這位心理學專家爸爸的做法很贊,讓孩子自己思考得出結論,其實比我們講多少道理都管用。
有句話說 “養育孩子,不要光想著怎麼在物質層面無底線滿足,而是要用愛和智慧去澆灌。”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活法,沒必要強撐著夠不到的財力去一味滿足,那樣只會養出內心空洞、物慾滿滿的孩子。
引導孩子發現自身價值,創造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