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巨型焚燒爐前,運輸幹垃圾的卡車佇列正在縮短——這個曾日處理1500噸垃圾的行業標杆,如今正面臨"無米下炊"的尷尬。
-
• 上海:12座焚燒廠日處理能力1.3萬噸,分類後幹垃圾量下降15%,部分焚燒爐停運率達50%; -
• 江蘇:全省90座焚燒廠中,30%因垃圾不足被迫“開三停一”; -
• 浙江:溫州焚燒廠設計產能1萬噸/日,實際處理量僅7000噸,餘熱鍋爐常年低負荷執行。 -
• 陝西咸陽:設計日處理1500噸,主城區僅產800噸,焚燒爐半年閒置; -
• 河南商水:靜脈產業園焚燒廠因垃圾不足,2021年起長期單爐執行; -
• 湖南某縣:虛報垃圾產量獲批800噸/日專案,實際收運量不足50%。
2024年資料顯示,全國焚燒廠平均負荷率僅60%,超40%產能閒置。
由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中國的很多垃圾焚燒廠都在餓肚子,換句話說就是,垃圾不夠燒了。
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產生量持續增長。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垃圾處理技術不斷演進,其中垃圾焚燒因其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優勢,已成為中國生活垃圾處理的主流方式之一。
垃圾焚燒的目的
垃圾焚燒的主要目的是透過高溫處理,使垃圾中的可燃物質充分氧化分解,達到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目標。具體來說,垃圾焚燒可以:
-
• 減量化:垃圾經過焚燒後,體積可減少90%左右,重量減少80%-85%,顯著減少了垃圾的體積和重量。 -
• 無害化:高溫焚燒可以徹底消滅垃圾中的病原體和有害成分,如細菌、病毒等,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
• 資源化: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熱能可以用於發電或供熱,實現資源的再利用。
所以近年來,中國的垃圾焚燒設施數量和處理能力均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截至2020年,全國共有463座垃圾焚燒設施,日處理能力達到56.8萬噸,占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總量的62%。
垃圾焚燒已成為中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超過填埋處理。
為啥現在不夠燒了?
-
1. 垃圾分類政策的實施: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的推進,部分可回收物和廚餘垃圾被分離出來,減少了進入焚燒廠的垃圾量。這雖然有助於資源回收利用,但也導致焚燒廠的處理量有所下降。 廚餘垃圾分離使可焚燒物減少30%,上海強制分類後溼垃圾分出量翻4倍,入爐幹垃圾減少20%。北京朝陽區焚燒廠接收量下降25% -
2. 政策目標的達成: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到2020年底,中國要實現生活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能力佔總無害化處理能力的50%以上。這一目標已經提前完成,導致後續的焚燒設施建設速度放緩。 規劃冒進:2017年五部委“超前建設”指導意見催生盲目投資,多地脫離實際需求佈局。部分城市盲目追求“無害化處理率”,在人口不足 20萬的縣城上馬日處理500 噸的焚燒廠,如浙江磐安縣焚燒廠設計處理能力300噸/日,實際日處理量僅170噸 -
3. 產能過剩:由於過去20年間垃圾處理設施的快速擴張,一些地區的焚燒廠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這使得部分焚燒廠的執行效率降低,甚至面臨經濟性問題。 山東嘉祥:6個相鄰縣市共建5座焚燒廠,總產能超實際需求3倍。河南商水、陝西咸陽等地甚至出現 “停爐保供” 現象。 -
4. 環保要求提高:很多企業推行無紙化和環保化,減少了垃圾。 快遞業推廣電子面單,每年少砍 700 萬棵樹;農夫山泉採用輕量化瓶身,每年減少 3200 噸塑膠。深圳建立 “奶盒回收碳普惠” 機制,每回收 1 噸奶盒可減少 1.6 噸碳排放,這些可回收物從源頭上脫離焚燒鏈條。
不過中國很多產業也是這樣經過競爭會有頭部公司產生,很多垃圾焚燒廠也在開始變革。
從單純的垃圾處理商轉型為資源運營商,從依賴政府補貼轉向多元收益模式。
南京某焚燒廠將閒置廠房改造為充電站,利用餘熱為新能源汽車供熱,年增收超 500 萬元。
上海老港開發 “垃圾配方” 專利,將工業邊角料與生活垃圾按比例混合,熱值提升 30%,年增發電量 15%。
廣州某焚燒廠從爐渣中提取稀有金屬,每噸灰渣可回收鐵、鋁等金屬 150 公斤,年收益超千萬元。
浙江推出 “垃圾指標買賣”,產能過剩地區將處理指標賣給短缺地區,2024 年交易額突破 5 億元。
湖北華新水泥透過碳配額回購融資 1 億元,深圳焚燒廠將減排量轉化為碳普惠核證,每噸減排量可交易 51 元。
所以中國得垃圾處理行業也正從 “量的擴張” 轉向 “質的躍升”。
城市垃圾也會從 “城市負擔” 變為“戰略資源”。
——
關注我的公眾號
super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