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報道,2月28日,菲律賓非法坐灘仁愛礁的“馬德雷山號”軍艦突然騰起黑色濃煙,疑似在焚燒垃圾,嚴重影響周邊海域的生態安全。
自1999年非法坐灘以來,菲律賓“馬德雷山號”這艘二戰時期建造的登陸艦,已成為南海生態系統的長期毒瘤,公開資料顯示,船體90%沉入水下,鏽蝕產生的重金屬汙染導致周邊 3平方公里珊瑚白化,海水中油類物質含量超標47倍。而且該艦年均排放生活汙水5000噸、傾倒垃圾超300噸,形成長達12公里的汙染帶。
此次焚燒事件中,菲軍在艦艏平臺大量投擲物資並新增燃油助燃,產生的劇毒氣體透過海風擴散至整個海域,中國南海生態中心資料顯示,仁愛礁珊瑚覆蓋率已從1999年的68%驟降至不足12%,底棲動物種類銳減85%,特有物種“仁愛鹿角珊瑚”已功能性滅絕。這種系統性破壞遠超普通環境汙染範疇,完全符合《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界定的生態滅絕特徵。

菲方選擇在美菲“肩並肩”軍演前夕製造焚燒事件,暴露出三重戰略意圖。首先,船體甲板可見士兵持續投擲箱狀物品入火,與2023年菲軍試圖偷運建材加固軍艦的手法相似,分析認為燃燒物中可能包含敏感檔案或電子裝置,旨在銷燬違反協定的違規補給證據。
其次,菲方刻意選擇露天焚燒製造視覺衝擊,透過環境受害敘事博取國際同情,配合菲外長將“仁愛礁臨時安排”擴充套件至其他島礁的提議,妄圖將非法軍事據點轉化為科研設施。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太平洋司令部部署的“海洋環境監測船”已駛近黃巖島,以環保名義為菲方背書,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異化為地緣工具。而東盟環保基金資料顯示,南海地區90% 的塑膠汙染源自非沿岸國艦船,美菲聯合軍演年均產生油汙超2000噸。
仁愛礁生態系統的崩潰已引發連鎖反應,坡處底棲動物種類從127種銳減至19種,食物鏈基礎崩塌,重金屬沉積物透過洋流影響曾母暗沙漁場,威脅南海漁業資源。露天焚燒產生的氣溶膠攜帶多環芳烴等致癌物,透過季風擴散至馬尼拉灣,形成跨國界汙染。這種迴旋鏢效應使菲方所謂的“環境維權”淪為自我毀滅的黑色幽默。更嚴峻的是,美軍演活動加劇了生態危機。

面對菲方的生態滅絕行徑,中國提出了“珊瑚礁修復加主權維護”綜合治理方案。一方面在永暑礁建立全球最大珊瑚保育基地,成功覆育珊瑚300萬株,開發浮床式珊瑚苗圃提升抗風浪能力。海南大學團隊研發的黎族船型屋形珊瑚礁,將人工魚礁與生態修復結合,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中國海警局同步強化巡航執法,去年6月依法繳獲菲軍運補船攜帶的美製武器,彰顯主權維護決心。
破解南海困局需構建“主權到生態”雙軌機制,即參照《巴黎協定》碳排放權交易模式,對仁愛礁設定汙染總量控制指標,菲方超標排放需購買生態配額;又要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4 條,組建中菲及第三方專家組成的生態評估小組,對軍艦腐蝕狀況進行公證檢測;還應用石墨烯吸附材料清理重金屬汙染,透過珊瑚幼蟲人工增殖技術重建生態系統,預計可使珊瑚覆蓋率十年內恢復至40%。這種國際法框架下的治理方案,既捍衛國家主權,又守護海洋生態。
當菲律賓軍艦的黑煙遮蔽藍天,我們不僅要看清其戰略算計,更要警醒於生態系統的最後呼救。周邊海域不是地緣博弈的棋盤,仁愛礁的珊瑚更不該成為政治賭注的籌碼。唯有堅持主權底線與生態紅線,才能讓這片承載文明記憶的海域重現“海底熱帶雨林”的盎然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