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離蔭
穿行在城市之中,撿起別人眼中垃圾的那些人,除了發掘其人文價值之外,更是在為環境減負。
目前,我國城市人均垃圾日產量為1.0-1.2公斤,這些垃圾的常規處理方法是收集後送往堆填區進行填埋處理,或是用焚化爐焚化。
舊物的再利用,是秉持可持續理念,儘自己所能減少垃圾的數量。
但時至今日,許多人仍未能改掉隨手丟東西的習慣,即使在那些風景如畫的地方也不例外。
號稱“中國最美公路”的獨庫公路,有著各種驚人的美景,一日走四季,十里不同天。
但是隨著大量遊客的湧入,公路旁堆滿了垃圾,食品袋、飲料瓶、用過的口罩比比皆是,給那幅絕美的畫卷染上斑斑汙漬。

圖源:小紅書@Felix
塔克拉瑪干沙漠裡,漫天黃沙之中埋葬著許多垃圾。

西藏,無數人眼中的淨土,無數人的朝聖之地。

圖源:西藏日報
但是遊客們在這片廣闊天地間,卸下的除了塵世的煩惱,還有堆成山的垃圾。

318川藏線沿線,雪山和湖泊之間,塑膠瓶、塑膠袋為主的垃圾幾乎鋪成另一條道路。
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已成“最高的垃圾場”,據統計,珠穆朗瑪峰已存在超過45噸垃圾,12噸排洩物。
當積雪融化,這些垃圾便會成為水源的汙染物,隨著江河奔流。

這些地方地理環境特殊,運輸成本高,清理人員少,清理效率低,清理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垃圾增長的速度。
於是,有許多人為了保護這片天地,自發地撿起了垃圾。
一位江西的90後小夥,在一次騎行川藏線時,萌生了守護這片淨土的決心。
在兩個月的時間內,他推著一輛二手三輪車,一雙手套,一把火鉗,平均每天徒步20多公里,撿六七蛇皮袋垃圾。
川藏線上氣候多變,有一次他一日連遇三場冰雹,路面被積雪覆蓋,他推著車艱難前行,卻也未曾放棄。

圖源:人民日報,下同
三輪車上裝不下的垃圾,他就請路過的車輛送到附近的垃圾站。
一開始連他的母親都不理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路人加入他的行列,為淨化這片天地做貢獻。

像這樣的人,還有許多。
在全國各地,都分佈著為了保護環境撿垃圾的組織,他們深入山中、河邊、沙灘,甚至是海中,撿起那些沉睡許久的垃圾。

“東海衛士”在珊瑚礁保護區進行水下海洋垃圾打撈
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垃圾或許永遠不會從這個星球上消失。
但垃圾的泛濫是一點點擴大的,也可以一點點改善,無論是在那些風景秀麗的地方撿起塑膠瓶,還是去回收舊物,都是在為改善這個問題添磚加瓦。
許多人缺的,或許是放下成見,邁出第一步的勇氣。
但這小小的第一步,卻關乎腳下的這片土地,關乎你我的命運。

同樣是垃圾,可以被人回收,變廢為寶;也可以被人拋棄,汙染這世間的淨土。
每個人,都想生活在整潔亮麗、鳥語花香的美好環境中,但如果人類對垃圾繼續漫不經心地丟棄,那麼產生垃圾的人類本身,就要成為這個美麗星球上的“垃圾”了……
參考資料:
1. 《90後小夥徒步川藏線撿垃圾:最美的淨土,是你的心》 人民日報
2. 《他們的朝聖,是去西藏撿垃圾》 真實故事計劃
3. 小紅書@武楷斯_永續舊物
4. 《年輕人為什麼熱衷撿垃圾?》 南方週末
5. 《囤奶茶保溫袋,當代年輕人的血脈覺醒》 硬殼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