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種“斷舍離”的生活理念流行,很多人推崇做給生活做減法,把房間內的無用之物統統清空。
但現在,流行起了“撿垃圾”,越來越多的人用那些被拋棄的東西填滿屋子。
同樣是垃圾,可以被人回收,變廢為寶;也可以被人拋棄,汙染這世間的淨土。
他們放下面子,穿梭在各大商圈的垃圾桶,搜尋著那些被遺棄的禮物。
網路上甚至早早流傳著“撿垃圾”攻略:從每個商圈垃圾桶裡隨機重新整理的禮物型別,到撿垃圾時所需要穿的裝備,一應俱全。
對許多人來說,撿垃圾並非情人節這一天的限定活動,而是每天都要做的“功課”。
幾年前,一種“斷舍離”的生活理念流行,很多人推崇做給生活做減法,把房間內的無用之物統統清空。
但現在,流行起了“撿垃圾”,越來越多的人用那些被拋棄的東西填滿屋子。
上個世紀的沙發、廢棄的紙箱、喝空的奶茶瓶、破碎的陶瓷、用過的口罩……這些別人棄如敝屣的東西,在他們眼中卻都是珍寶。
而那些原本在垃圾桶裡等待處理的垃圾,也擁有了自己的“第二春”。
豆瓣“撿垃圾即是藝術”小組裡,聚集了許多熱愛撿垃圾的人,小組的簡介是“垃圾是被拋棄的無用之美”。
別人開業的花籃,原本或許會在垃圾箱裡獨自凋謝,如今卻被人撿回家,讓它在花瓶中盡情綻放。
有人從垃圾堆中收集許多化妝品,其中有些甚至沒有拆封。
組內一些成員有一雙妙手,能夠將各種別人眼中的垃圾,做成精美的藝術品。
網友Sherry在路邊看到有人給小狗剪毛,就問主人要了一些狗毛,帶回家做成了狗毛氈。
網友@山野藝術家,撿到一塊有苔蘚的樹皮,便把它裝進相框,裝飾自己的桌面。
用完的化妝品瓶和廢棄的燈帶,稍微加工一下,變成了溫馨的螢火蟲燈。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興起了Stooping組織。
“Stooping”直譯為“彎腰,俯身”,近年來逐漸引申為把廢棄物品撿回來,進行舊物改造、迴圈利用的生活方式。
年輕人交換閒置物品,在街上遇到自己搬不走、覺得自己撿走沒有用的東西,會拍照發在社群裡,並標明位置,為這些廢棄物尋找有緣人。
大家不止關注別人遺棄的東西,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製造的“垃圾”。
保溫袋、杯套、吸管,這些奶茶的附贈品,經常被人喝完奶茶後隨手丟棄。
但有些人卻囤積起了這些花花綠綠的“垃圾”,看到它們在家裡越堆越多,心中的愉悅感就會油然而生。
剪掉奶茶袋的手提部分,對摺再對摺,你就能擁有一個防水防潮的收納盒。
放在書房就是筆筒,放在化妝間可以收納化妝刷,放在冰箱裡則可以裝蔬菜水果。
側面剪開一個口子,放入紙巾,再掛在掛鉤上,你便得到了一個顏值頗高且免費的壁掛式紙巾盒。
只要在洗手池下的櫃門上貼上反向掛鉤,再掛上奶茶袋,把菜直接丟進這個垃圾袋裡,就能解決廚餘垃圾的問題。
或許那些被遺棄的垃圾,只是沒有遇到“懂”它們的人。
武楷斯,畢業於一所985學校的法律系,按照大眾預期,他應該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但畢業之後,他卻在舊物和垃圾的海洋之中“撲騰”。
他的枕頭、床墊、被子都是在垃圾桶撿的,他在垃圾桶裡看到裝著衣服的包裹,會馬上開啟,進行試穿。
每當夏天來臨,他會在垃圾桶裡發現別人沒喝完的奶茶,吃剩的燒烤。
健身房被遺棄的健身用品,他撿過來,打造了一個健身室;水果店的廢棄果籃,被他當作衣物收納箱;他甚至經常去飯店吃別人的剩菜。
遛狗的時候,他會隨手翻一翻垃圾桶,走到哪裡就撿到哪裡。
每到月底,很多人會搬家,這時候“掃蕩”高檔小區的垃圾箱,總能有一些不錯的收穫。
撿垃圾的最好時間段是夜間,趕在環衛工人上班之前,撿到好東西的機率更大。
主動出擊,去當地的拆遷處、廢品站轉轉,常有有意外之喜。
他從來不覺得那些別人用過的東西髒,他甚至說:“連我們呼吸的空氣都是二手的。”
他不僅去舊貨市場尋寶,還上門回收別人不要的東西,深入廢墟及拆遷區搜尋心儀的東西,甚至和多所廢品站達成友好合作關係。
現在,武楷斯運營著自己的舊物商店,5間商店,共2500平,陳列著數十萬件舊物。
在他看來,每個人最終都會離開這個世界,死亡代表著生命的終結,但那些承載著一個人故事的東西,卻不該被人遺忘。
一位離世老人生前收藏的月餅盒,從80年代到2021年都有
他還曾經淘到一些老信件,信中記載著收信人“敏”從小到大的點點滴滴,抱著向更多人分享的目的,他釋出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
7個小時後,信件的主人就私信了他,這些信對她來說十分珍貴,卻因為家人的失誤不小心遺棄,希望能取回。
武楷斯物歸原主,並帶信件的主人“敏”參觀了小店和倉庫。
畢竟,那些信件承載的,都是一段段美好的、不可複製的記憶。
萬物皆有價值,讓那些承載記憶的東西不在沉默中消亡,或許便是武楷斯一直所做事情的意義。
如今,他自稱已實現“財務自由”,靠撿“垃圾”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穿行在城市之中,撿起別人眼中垃圾的那些人,除了發掘其人文價值之外,更是在為環境減負。
目前,我國城市人均垃圾日產量為1.0-1.2公斤,這些垃圾的常規處理方法是收集後送往堆填區進行填埋處理,或是用焚化爐焚化。
舊物的再利用,是秉持可持續理念,儘自己所能減少垃圾的數量。
但時至今日,許多人仍未能改掉隨手丟東西的習慣,即使在那些風景如畫的地方也不例外。
號稱“中國最美公路”的獨庫公路,有著各種驚人的美景,一日走四季,十里不同天。
但是隨著大量遊客的湧入,公路旁堆滿了垃圾,食品袋、飲料瓶、用過的口罩比比皆是,給那幅絕美的畫卷染上斑斑汙漬。
但是遊客們在這片廣闊天地間,卸下的除了塵世的煩惱,還有堆成山的垃圾。
318川藏線沿線,雪山和湖泊之間,塑膠瓶、塑膠袋為主的垃圾幾乎鋪成另一條道路。
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已成“最高的垃圾場”,據統計,珠穆朗瑪峰已存在超過45噸垃圾,12噸排洩物。
當積雪融化,這些垃圾便會成為水源的汙染物,隨著江河奔流。
這些地方地理環境特殊,運輸成本高,清理人員少,清理效率低,清理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垃圾增長的速度。
於是,有許多人為了保護這片天地,自發地撿起了垃圾。
一位江西的90後小夥,在一次騎行川藏線時,萌生了守護這片淨土的決心。
在兩個月的時間內,他推著一輛二手三輪車,一雙手套,一把火鉗,平均每天徒步20多公里,撿六七蛇皮袋垃圾。
川藏線上氣候多變,有一次他一日連遇三場冰雹,路面被積雪覆蓋,他推著車艱難前行,卻也未曾放棄。
三輪車上裝不下的垃圾,他就請路過的車輛送到附近的垃圾站。
一開始連他的母親都不理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路人加入他的行列,為淨化這片天地做貢獻。
在全國各地,都分佈著為了保護環境撿垃圾的組織,他們深入山中、河邊、沙灘,甚至是海中,撿起那些沉睡許久的垃圾。
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垃圾或許永遠不會從這個星球上消失。
但垃圾的泛濫是一點點擴大的,也可以一點點改善,無論是在那些風景秀麗的地方撿起塑膠瓶,還是去回收舊物,都是在為改善這個問題添磚加瓦。
但這小小的第一步,卻關乎腳下的這片土地,關乎你我的命運。
同樣是垃圾,可以被人回收,變廢為寶;也可以被人拋棄,汙染這世間的淨土。
每個人,都想生活在整潔亮麗、鳥語花香的美好環境中,但如果人類對垃圾繼續漫不經心地丟棄,那麼產生垃圾的人類本身,就要成為這個美麗星球上的“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