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王石:把向子孫借來的地球,原封不動地還給他們

很多年前,我讀過一本書。
這本書有種神奇的力量。不看不要緊。一看完,我就想離家出走。然後,披上雨衣仗劍走天涯。就像聽完許巍的《藍蓮花》一樣。滴滴滴滴滴滴滴滴。
後來我去登山,崗什卡,勃朗峰,乞力馬紮羅,都是因為受了這本書的影響。
這本書的名字叫《讓靈魂跟上腳步》。這本書的作者,就是萬科的創始人王石。
多年之後。
昨天,我陪同問道中國的企業家們,拜訪王石。聊他的登山經歷,聊他的二次創業,聊他的減碳夢想。
聊完之後的感覺,很微妙。
很有收穫。但是那種收穫,不是得到了一些資訊,而是獲得了很多能量。那種安靜,溫暖,但是震撼心靈的能量。
讓我講給你聽。

不要指望奇蹟

王石說,我喜歡登山。我也喜歡攀巖。但是登山和攀巖,還是不一樣的。登山非常痛苦。
攀巖過程中,也有挫折。但是克服掉一個挫折,馬上就有愉悅感。2-3小時的攀巖中,挫折愉悅,挫折愉悅。一直在分泌多巴胺。所以整個過程,是快樂的。
但是登山不一樣。登山只有痛苦。很痛苦,很痛苦。甚至生不如死。你對自己說,如果我能活著回去,一定再也不來登山了。誰再來誰不是人。
這麼痛苦,那你怎麼還登上去了呢?我問。
就是在掙扎的過程中對自己說,我不放棄,我不放棄。最後這10步,我不放棄。在這個掙扎的過程中,你就登頂了。
這就和創業一樣。不要指望什麼奇蹟。就是堅持你的信念。然後你就登頂了。等你登頂了,等你活著下山了,等你回到自己的城市,痛苦逐漸淡去,快樂才逐漸浮現。然後就會想,再去登第二次。第三次。
2003年,我第一次登頂珠峰。2010年,我第二次登頂珠峰。
而且,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你能突然看到一些,你平常看不到的東西。

一個蘋果放在我的手裡

王石說,我第一次登雪山,是登玉珠峰。6100米。
那時候非常自大。企業家嘛。到了衝鋒營,高反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吐得一塌糊塗。
這時,和我睡一個帳篷的戰友,給了我一個蘋果。讓我補充能量。在物資極端稀缺的雪山裡,一個完全沒有生命跡象的情況下,一個蘋果放在我的手裡。我非常非常珍惜它。我一直沒捨得吃。我一直收著它。直到最後帶下了山,回到賓館。
你知道,酒店賓館,飛機休息室商務艙,都有那種果盤。以前,那些果盤我可能看都不看。現在突然意識到,生命中多少其實很珍貴的東西,因為多了你就會視而不見。自那以後,我就開始非常珍惜生命當中那些你視而不見的東西。
比如蘋果。比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比如,環境。

乞力馬紮羅的雪

海明威寫過一本小說,叫《乞力馬紮羅的雪》。我非常喜歡那本小說。所以,2002年,我去登頂了乞力馬紮羅。
但是,你知道嗎?王石說,我在乞力馬紮羅的山頂,沒有看到一片雪。
書上說,乞力馬紮羅是非洲第一高峰。5895米。終年雪帽覆蓋。但是那一年,我沒有看到雪。
為什麼?因為全球氣候變暖。
後來,我去參加了好幾次全球氣候會議。因為二氧化碳排放,地球就像裹了一層棉被一樣,熱量進得來,出不去。全球氣候正在變得越來越暖。變暖沒問題。問題是變太快了。
地球上70%的淡水,都用冰的形式,存在了南極。南極大陸的冰層厚度,超過2公里。如果氣溫快速上升,南極的冰層融化,海平面會上升。如果全部融化,海平面會上升幾十米。別說乞力馬扎羅山頂沒有了雪。甚至上海以及很多城市,都會被淹沒。
全球變暖的趨勢下,無人可以獨善其身。
所以你理解,當我聽到我們國家做出減碳承諾時的那種心情嗎?

老戰馬聽到衝鋒號

2020年,我們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上做出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聽到這條新聞時,我的那種心情,那種感覺,就像老戰馬聽到了衝鋒號。我感覺自己為了這一刻,準備了20年。
2002年,乞力馬紮羅的山頂居然沒有雪,在我心中植入的震撼。2011年,我去哈佛進修,接觸到的環保理念。以及過去所有在萬科做的關於綠色建築的研究和嘗試,似乎都是在為這一刻做準備。
從大數上來說,這一年,我70歲了。我已經從萬科退休了。但是,70歲這一年,我決定,二次創業。
是的。二次創業。而不是用情懷做慈善。
為什麼?因為情懷的錢,杯水車薪。

情懷的錢,杯水車薪

很多公司,都在做ESG(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ESG,是企業社會責任。做ESG,企業贏得聲譽,社會獲得改善。是好事。大好事。
但是,這樣的改善,畢竟有限。為什麼?因為企業能拿出多少錢做ESG?假如你每年能掙100萬,你願意拿出多少錢捐給環保事業?10萬?很多人估計連1萬都有點捨不得。
因為僅僅為責任感和榮譽感付費,僅僅為情懷付費,終究還是有點心疼。
然而,中國每年碳排放,大約100億噸。要實現碳中和,就是要減排和回收所有這100億噸碳。解決這麼大體量的問題,情懷的錢,杯水車薪。
當然,情懷也很重要。比如我做基金會,就是情懷。

我曾經誤以為,農村過得比城市好

離開萬科後,我成立了一個“西安市鄉村發展公益慈善基金會”。我為這個基金會,募集了一億資金。幫扶農民。
為什麼?因為特殊的感情。
我小時候,住在城市。那時候家裡很窮。吃不飽。於是總想去遼寧山裡的姥姥家。因為在姥姥家能吃飽。所以我一直有個印象,就是農村過得比城裡好。
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這是我的誤解。真實情況是,我姥姥每年吃糠吃鹹菜,省下一些糧食,等我寒暑假來的時候,讓這個小外孫可以吃飽。其實,農村過得比城裡苦得多。
因為這個特殊感情,我覺得欠農村的。所以等到日子過得好了,總想回報。這就是情懷。
但是用情懷,我能募到多少錢呢?1億。這1億,還是很多人給了我面子。再多我也很難。1億,能做事,但是做不了太大的事。
所以,減碳這種“大”問題,一定不能靠情懷。只能靠商業。

生物圈三號不是情懷,生物圈三號是創業

潤總,你所在的這個地方,叫“生物圈三號”。
這個地方,有很多關於減碳的嘗試。但是,生物圈三號,不是用來展示王石的減碳情懷的。這個地方,是我的二次創業。創業就要盈利。盈利才能讓很多人相信,減碳是有利可圖的。有利可圖,才會有越來越多人參與。越來越多人參與,才能真正解決這種全人類的大問題。
這就是:用企業家的思路,解決社會的問題。
比如,我們和一些機構合作,幫助他們像“生物圈三號”一樣,做建築的減碳改造。他們為什麼要做改造?因為情懷嗎?不。因為情懷,動力不足。因為利益。我們的方案,可以讓他們的改造投入,透過節省的電費,賺回來。一般6-7年收回成本,快的5年多。成本回收後繼續節省的電費,都是白送的。
只有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人參與到減排的事業裡來。
生物圈三號不是情懷。生物圈三號是創業。

1%的1%,也有40萬噸

比如,我們生物圈三號的餐廳,所有的廚餘垃圾都不會倒掉。因為倒掉和焚燒廚餘垃圾,會消耗大量的能源,並向空氣中排放二氧化碳。那怎麼辦呢?
我們會把廚餘垃圾,餵給一種昆蟲吃。這種昆蟲,叫做:黑水虻。
黑水虻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可以吃掉其體重20萬倍的廚餘垃圾。體型長到最初的4000倍。它吃完後的排洩物,可以給植物做堆肥。它自身可以作為蛋白質,做貓糧狗糧,重新進入迴圈。
這項技術,來自加拿大。聽上去不錯,那為什麼沒有普及呢?因為加拿大缺乏場景,沒有規模。因此無法降低成本。但中國有。
剛才講中國每年碳排放大約100億噸。中間垃圾處理帶來的碳排放,大約佔其中1%,也就是1億噸。而所有垃圾中,“有機質”垃圾佔40%。也就是4000萬噸。如果我們能處理其中這其中的1%,那是多少呢?40萬噸。你看,在中國,1%的1%,也有40萬噸。
這40萬噸的體量,就可以養活一個行業,並讓其技術和效率不斷迭代,最終的成本,比燒掉還要低。
這就是商業。

什麼是生物圈三號?

有意思。確實很有意思。我突然很想問一個問題,對了,你為什麼把這個嘗試,叫生物圈三號呢?那一號和二號在哪裡呢?
王石說,地球,就是生物圈一號。一切動物、植物、微生物,和整個自然環境,形成了一個生物圈。在這個生物圈裡,萬物彼此聯絡,相生相融。我們人類,就是這個生物圈的一員。也只是一員而已。
很多年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有一些科學家,用玻璃穹頂,構建了一個完全封閉的生態體系。裡面有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科學家透過計算和設計,構建的海洋、沼澤、沙漠、森林環境。人們希望這個生物圈,可以透過光合作用獲得能量,幫助所有生物形成一個類似生態圈一號(也就是地球)一樣的完美的迴圈。
這就是生物圈二號。
但是,生物圈二號最終失敗了。進去生活的科學家,因為氧氣減少,不得不撤出來。
而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生物圈三號。生物圈三號和二號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是開放的。他是對生物圈一號的加強,而不是對它的封閉。我們的目的,是讓生物圈一號更美好,而不是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生物圈。
為什麼?因為生物圈一號,也就是地球,其實從來不屬於我們。地球是我們向我們的子孫後代借來的。我們要在用完後,原封不動地還給他們。這樣,他們才能和我們一樣,享受這個世界的美好。
說得真好。
我問王石,這是不是你人生中的另一座珠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最高峰

是的。
王石說,我常常和別人說,我爬的第一座最高峰,是珠峰。我爬的第二座最高峰,還是珠峰。我爬的第三座最高峰呢?是創業。
高山,永遠都不是你的最高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最高峰。創業,就是我心中的那座最高峰。
我和你們一樣,是一位創業者。只是,我的歲數大一點。我是一個歲數大一點的二次創業者。很多人問我,對年輕創業者有什麼建議。我對年輕創業者沒有建議。我還想聽聽年輕創業者,對我有什麼建議呢。我們都是創業者,我們都有自己的山要爬。
對了。今年我74歲了。我81歲的時候,還要第三次去爬珠峰。
為什麼?哈哈。因為我的朋友,華大基因的創始人汪建,剛爬完珠峰。他成為了中國歲數最大的珠峰登頂者。但他不是全球年齡最大的。全球年齡最大的,是80歲登的頂。所以,我要81歲的時候再爬一次。我要做全球年齡最大的登頂者。
為什麼?
永遠對這世界保持好奇。永遠不怕冒險。這就是企業家精神。
2024年很難。2024年的難,就是你要爬的一座高峰。不要指望什麼奇蹟。堅持你的信念。祝你登頂。祝你活著下山。
祝福。
(問道中國企業家學員,和王石團隊的合影)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作者 / 劉潤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58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