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過後,受到重創的中國經濟透過不斷的調整和修復,略顯起色。預計,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有望達到130萬億元,增長率預計5%左右。其中,第二產業的增速比較明顯,有望突破5.5%。
然而,面向2025,居民可支配收入仍然偏低,居民負債居高不下,不少行業持續低迷,破產倒閉接連不斷,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依然不輕鬆。於是,在媒體上各種論調層出不窮,樂觀的、悲觀的、激進的、躺平的,一時間讓人摸不著頭緒。
那麼,面向2025,中國企業到底何去何從,尤其是中小企業需要注意什麼?這裡,我們透過分享以下10大關鍵詞,從如何規避風險的角度提出10個營銷陷阱,幫助大家撥亂反正,避免踩坑。

消費降級陷阱
疫情之後,“消費降級論”一直佔主流,不少企業也在這個觀點下變得保守,不斷降低現有產品價格,甚至推出更加低端的產品,試圖適應這個現狀。有些價格比較透明的品牌,實在無法直接降價,於是推出小瓶裝、MINI款、一人份等方式來變相降價,一場史無前例的價格戰悄然打響。
然而可惜的是,這種做法真的帶來令人滿意的業績了嗎?多數企業的資料證明,並沒有。恰恰相反,不少品牌因為降價或推出低端產品,嚴重破壞品牌原有的認知,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三亞美麗之冠大樹酒店是三亞的地標建築之一,曾經定位自己為“七星級酒店”。但是,疫情以來,酒店資金不足,陷入經營困境。為了維持經營,酒店把房價不斷下調,如今一個標準間只要68元就能住一晚。

這樣的做法拯救這家酒店了嗎?恰恰相反。降價行為徹底摧毀之前“七星級酒店”的定位,導致高階使用者看不起,低端使用者不敢進,入住遊客越來越少。如今,這家酒店已經失去往日的風采,門口雜草叢生,設施破爛不堪,體驗感急轉直下,被當地人稱為“最美爛尾樓”,實屬可惜。
其實,類似案例還有很多。農夫山泉推出更便宜的純淨水也是個敗筆。也許,由於其品類特徵和超低價格,綠瓶純淨水也會有不錯的銷量,但我們認為,這並不意味著成功。這是典型的品牌延伸,是多元化發展,這種行為將嚴重衝擊農夫山泉多年來建立的“天然水”、“大自然的搬運工”等好認知,其破壞力足以抵消所帶來的銷量和利潤。
尤其,農夫山泉掌門人鍾晱睒自己在媒體上說“綠瓶農夫山泉不適合長期喝”更是讓社會輿論一片譁然,不少網友驚歎:那你還賣?因此,綠瓶農夫山泉以失敗而退市只是時間問題,沒有太大的懸念。
不過,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農夫山泉另外一個產品卻火得一塌糊塗,那就是“東方樹葉”無糖茶飲料。
其實,剛上市的時候,這款飲料銷量並不好。但是,疫情以來,銷量不降反增,一年比一年好。根據尼爾森零售資料顯示,2024年1~6月,東方樹葉銷售額同比增長90%,相比去年同期幾乎翻了一倍。

這就有點意思了。同樣是來自農夫山泉的產品,便宜的純淨水被人罵得找不著北,貴的茶飲料卻被人追捧得供不應求。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消費真的降級了嗎?你為了迎合消費者收入下降而推出的低端產品,消費者真的領情了嗎?
其實,這種現象還有很多。比如:簡醇0蔗糖酸奶,恰好在疫情期間上市,結果短短4年銷售額超過40億元,穩居國內0蔗糖酸奶品類第一名。按理說,消費降級的時代,消費者應該去購買更便宜的酸奶才對,為什麼反其道而行呢?
我們再看幾組資料吧。
中國消費電子2024年銷售額預計突破2.24萬億元,創下2019年以來的第二高點,同比增長5%。其中,手機和穿戴裝置的營業額將超過1.1萬億元,同比增長10%。
2024年,中國旅遊全年收入預計達到6.79萬億元,同比疫情前的2019年高出11%。其中,國內旅遊收入將達到6.03萬億元,同比2019年高出5%。
再看看演唱會市場。最近,刀郎演唱會異常火爆,截至目前,6個城市12場演唱會,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演唱會門票,最便宜的480元,最貴的1280元,雖然不算貴,但也不算便宜。然而,這個價格對歌迷們似乎沒有任何約束力,小到十歲孩子,大到八旬老人,都爭著搶著買。

再看看更貴的奢侈品銷量。2024年前三季度,愛馬仕綜合收入突破112億歐元,同比增長14%。全球各區域市場均實現增長,即便消費降級的中國市場也實現了7%的增長率……
這些資料給我們傳遞了什麼資訊?是消費降級嗎?似乎無法解釋。
這些一正一反的現象告訴我們:即便老百姓收入減少,但是總體消費並沒有真的降級,只是消費慾望暫時停頓或選擇性停頓,讓人們誤以為消費降級。相反,這些年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不降反升,對健康的追求,對快樂的追求,比以前更加凸顯,更加激進,甚至到瘋狂的地步。所以我們才看到那麼多看似“反常”的市場現象。
因此,我們的企業一定要注意“消費降級陷阱”,不能盲目調整自己的價格體系,也不能盲目推出低端產品。尤其,面向2025,守住陣營,夯實認知,努力成為顧客心智中的首選才是正道。

AI陷阱
近期,可口可樂透過AI技術製作了一條廣告,結果卻被人們罵慘了。廣告畫面大致是這樣的:在一個寂靜的黑夜裡,一路白雪皚皚。森林裡,小松鼠吃東西,也有一群小鹿和北極熊,在暗處靜靜地凝視著你。這時,有幾輛滿載可口可樂的卡車從遠處緩緩駛來,開進一座小鎮裡。卡車所到之處,無論是森林,還是房屋,全部亮起,充滿光明。這時,畫面裡出現了很多面帶笑容的AI人,在白雪飄零的夜晚紛紛開啟冰涼的可樂,高高舉起。最後,畫面定格在可口可樂的LOGO纏繞一棵聖誕樹,廣告結束。

首先,咱們不去討論在寒冷的夜晚那些人為什麼要喝冰冷的可樂。單純從畫面的角度看,這條廣告也太假,太沒有創意了。比如,在下雪的夜晚卡車送貨,不是很平常的事情嗎?創意點在哪裡?另外,那些小鹿、小松鼠和北極熊出現的意義是什麼?更重要的是,那些AI人明明在笑,卻絲毫感受不到聖誕節的喜悅。更恐怖的是,一個女孩在人群中歡呼的時候,為什麼其他人的長相跟她一模一樣?
因此,這條廣告發布以後,很多網友評價:沒有靈魂。甚至,網友們感到一種陰森和恐怖,感受不到節日的歡樂。為什麼會這樣呢?
答案就在AI。目前的AI技術,即便把人類的行為學得像模像樣,但是人類固有的情感、氣質、個性和情懷還是學不會。而缺乏這些東西的AI人,看上去就像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很難跟消費者產生共鳴。
AI沒有靈魂這件事情,在AI數字人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劉強東AI數字人做直播,做幾天就翻車了,最後在全網的謾罵聲中停止了直播。還有,大網紅司馬南、創維集團黃宏生等很多大佬都推出過AI數字人,但反響一般。
因此,大家千萬不要陷入AI陷阱,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AI去做。在螞蟻集團20週年的慶典上,馬雲也講過類似的話。他說:未來,AI會改變一切,但這並不代表AI決定一切。我們讓AI賦能我們的情懷,我們也讓我們的情懷賦能AI。

這就是我們面對AI的正確態度。我們不能排斥AI,但也不能過度依賴AI。對AI的應用,我們給出的原則是:AI管及格,人才管優秀,運氣管完美。什麼意思呢?
我們應該把AI當作助理來使用,讓它去做基礎工作,把事情快速做到及格線以上;然後,讓專業人才去完成更加優秀的成果。就拿拍廣告來說,AI能否參與創意?當然可以。但是,不能完全靠AI來完成所有創意,更高階的創意和策略,一定要讓專業人才去完成。如果可口可樂這麼做,也不至於被人罵得那麼慘。
那麼,“運氣管完美”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想提醒大家:凡事不要追求過於完美,完美的事情就交給運氣吧。做到了,是意外收穫;做不到,也不必苛求。企業不能為了追求完美而浪費太多資源。

跨界陷阱
不知道為什麼“跨界”這個詞彙在企業裡特別受歡迎,一提“跨界”就是魄力的代名詞、創意的代名詞。因此,我們在企業裡也看到很多跨界產品。諸如:瀘州老窖開發的香水、可口可樂開發的服裝、霸王洗髮水開發的涼茶,等等。
我們還看到很多跨界合作,最典型的就是瑞幸和茅臺合作推出的“醬香拿鐵咖啡”。現在,市場上又出現了“醬香拿鐵餅乾”,還標註“零酒精”。那麼請問:你這個餅乾裡到底有沒有醬香白酒的成分呢?

世界營銷史早已證明:90%以上的跨界產品都是以失敗告終的。那些看似頗具創意的跨界產品,都是在一場熱鬧中退出歷史舞臺,沒有一個活到現在。原因在哪裡?
首先,品牌定位不一致。品牌跨界推出新產品或聯名款,會讓消費者對品牌原有定位產生不一致的印象,從而破壞原有定位。比如:霸王洗髮水推出涼茶還叫“霸王”,會讓消費者感到疑惑。喝吧,感覺有股洗髮水的味道;不喝吧,它還是個涼茶。最終消費者會怎麼選?他們選擇王老吉。因為,王老吉是涼茶老大,而且沒有洗髮水的味道。
其次,營銷策略出現混亂。品牌跨界推出產品容易,但是把它執行到位很難。因為,兩個完全不同的品類,所需要的營銷策略、創意設計完全不同,你讓一套人馬去做完全不同的兩個品類,做到井然有序,而且都要做出成績,很難。
另外,銷售渠道發生衝突。跨界產品,由於品類屬性不同,銷售渠道也完全不同。比如:白酒和香水的銷售渠道可謂天壤之別。白酒的核心渠道是飯店,而香水的核心渠道是美妝店。沒有哪家企業把香水放到飯店賣的。所以,在渠道推廣上也會發生衝突。
因此,面向2025,我們勸告企業:要聚焦自己的核心業務,夯實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要天天想著跨界,也不要天天想著跟誰一起推出聯名款。心智時代,靠的是聚焦,而非跨界。

種草陷阱
這些年,“種草”這個詞彙在企業界也比較流行。何為“種草”?就是跟網紅合作,讓網紅使用自己的產品,並要求他們把使用過程和消費體驗拍下來發到網上,從而影響其粉絲,傳播品牌形象,贏得一定的口碑和銷量。小紅書就是這種做法的大本營。
種草,早期的時候還好,至少基於一個前提:網紅。也就是說,透過網紅的影響力傳播品牌資訊,你發的影片至少有人看。但是現在呢?“種草”的定義似乎變得更寬泛,只要是個人就可以寫種草筆記,管他網紅不網紅。甚至,很多企業要求自己的員工寫種草筆記,拍短影片。零點贊,零評論,零轉發,加上千篇一律、粗製濫造的製作手法,誰看呢?

所以,現在的“種草”已經氾濫成災,正在成為網際網路垃圾。更糟糕的是,現在的種草影片,可信度直線下降,90%以上的消費者根本不相信你說的話。再加上目標使用者分散,單次種草的人群又不精準,導致轉化率低下,種草筆記正在演變成一個笑話。
然而,剛剛學會“種草”的企業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仍在花錢拍沒完沒了的短影片,並在各大平臺上胡亂投放。結果,投多少,賠多少,一點浪花都見不到。
那麼,“種草”到底要不要呢?我們的建議是:要。但是,必須迴歸到“種草”最初的定義,依託網紅,依託有影響力的人。比如:李子柒、董宇輝、羅永浩、司馬南等。甚至,範圍還可以再擴大到雷軍、餘承東、刀郎、劉德華等。只有這樣迴歸到有影響力的網紅,種草才有意義。
但是,這種迴歸又帶來一個新的問題:這些大紅網、大人物會給你老老實實地拍影片嗎?大機率是不會的。所以,更可行的做法是,企業需要從“種草”轉向“種樹”,聚焦戰略性媒體,把大部分傳播費用集中在一個地方,形成一種勢能才是關鍵。
什麼是戰略性媒體?通俗地說:就是你傳播品牌時必須要用的核心媒體。比如:早期的百威啤酒把足球節目當作戰略性媒體,百事可樂把音樂節目當作戰略性媒體,勞力士把高爾夫球場當作戰略性媒體,等等。

戰略性媒體,是企業自己定義的,沒有統一的標準。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品類特徵、發展階段和營銷費用的大小,定義哪個媒體是你的戰略性媒體。不過,當你選定了戰略性媒體後,一定要聚焦這些媒體,把有限的費用集中投放,形成一定的勢能。只有你品牌的勢能起來了,那些大網紅、大人物才有可能高看你一眼。
我們一貫主張:凡事不要一刀切。因此,面向2025,我們的建議是:種樹為主,種草為輔,兩者結合,相得益彰。

IP陷阱
品牌傳播層面,現在的企業又學會了一個詞彙叫:IP。那些企業老闆,尤其是市場部的人,要是不說“IP”這個詞,就覺得自己不好意思跟別人交談。因此,在企業界掀起了一股“IP熱“,從老闆到員工,幾乎每個人都在拍短影片,輸出內容,試圖打造一個IP出來。
然而,這真的可行嗎?不少企業玩短影片也有三四年的時間了,玩出什麼名堂了嗎?你生產的內容有人看嗎?你塑造的IP形象有人在乎嗎?答案都是否定的。
尤其,短影片時代已經進入後半場,獲得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如果你沒有平臺的流量扶持,你的內容根本沒人看,你的IP根本沒人在乎。
更糟糕的是,多數企業打造IP的手段比較粗糙,缺乏創意,缺乏個性,缺乏主題,在“自娛自樂“中不斷重複,根本無法吸引粉絲繼續追捧。
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挑戰是:粉絲的喜新厭舊。一個人、一個IP出現的頻次太高,持續的時間太長,加上難以推出新鮮內容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厭倦,久而久之,再好的IP也會失去光環,甚至被人抵制。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今年董宇輝的口碑遠不如去年,去年幾乎全網都熱捧董宇輝,但是今年各種謾罵聲就出來了,他的丈母孃們也沒有那麼寵著他了。為什麼?除了董宇輝的道德瑕疵之外,主要是因為人們的喜新厭舊,看董宇輝的時間太長了,聽他說得太多了,大家已經看膩了,也聽膩了。

因此,我們大膽預測:未來5年90%的IP都會死掉,只有山頂上的少數幾個超級IP才能存活。所以大家不得不從現在就開始思考:你心心念念要打造的IP將來何去何從。
我們的建議是:多數企業的重點工作不是打造IP,而是利用IP。也就是說,誰打造了有影響力的IP,你就跟誰合作。比如:迪士尼IP做得好,你就跟迪士尼合作,大可不必你也打造一個“玲娜貝兒”。這種做法,也許付出更多的預算,但是節省了人力,節省了時間,降低了風險,大大提升了品牌運營的成功率。算總賬,還是划算。

但是,有人會說:我們企業太小了,就算那些超級IP適合我們,我們也花不起那個錢呀。對這一點,我們的建議是:蹭。如果你無法跟一個超級IP合作,那就蹭它的熱度,蹭它的流量。至於怎麼蹭,這裡就不提具體方法了,向各地的文旅局長學習就夠了。

場景陷阱
這幾年,“場景營銷”這個概念的提及率也比較高,尤其在企業裡很受歡迎。很多職業經理人動不動就提“場景”二字,認為創造一個新的消費場景就等於創造了一個新的銷量來源。
他們願意用絕味鴨脖來舉例。認為絕味鴨脖的銷量好是因為開發了消費者坐火車場景、追劇場景、加班場景,每增加一個場景,銷量就翻一番。甚至他們把看世界盃都說成了絕味鴨脖的消費場景。
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這個邏輯成立,企業唯一的做法就是給自己的品牌增加無限的消費場景就行了,無所謂定位,無所謂聚焦,多一個場景就是多一份銷量,何必苦心研究那麼多營銷理論和方法?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世界營銷史早已證明:少就是多,多就是少。當你試圖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時,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市場不是真空的,每個品類,每個細分市場都是充滿著競爭的,有無數個比你更聚焦的品牌守著一分田地,絕對不會給你擴張的機會。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聚焦,你必須要聚焦一個品類,聚焦一個功能,聚焦一個場景,成為這個品類、功能或場景的代名詞。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擁有真正的競爭力,才能打造真正強大的品牌。
對那些消費場景比較廣泛的品牌,我們的建議是:一定要聚焦戰略性場景,也就是凸顯你定位的核心場景。比如:王老吉的戰略性場景是火鍋店、VIVO的戰略性場景是演唱會、西貝的戰略性場景是家庭消費,等等。

如果你不聚焦,肆意妄為的增加場景,多數情況下,凶多吉少。我們假設:西貝莜麵村為了擴大銷量,從家庭消費場景增加到婚禮場景,再增加到商務宴請場景,會怎樣?
不用多說,虧得連底褲都不會剩下。
對一個品牌來講,場景就是認知,也是細分市場。當你每增加一個場景,背後就意味著增加一個新的認知,招惹一群競爭對手。這不僅削弱你的競爭優勢,而且增加你的運營成本。
假如西貝涉足婚禮宴請和商務宴請,就必須擴大飯店面積,必須招聘更多的服務員,必須提升就餐環境的檔次,而且必須騰出大面積舞臺並投入相關裝置。這會讓西貝的運營成本翻番增長。但是,不會帶來翻番增長的銷量和利潤。
因為,還是那句話:市場不是真空的。餐飲領域,專門做婚禮的、專門做商務宴請的飯店比比皆是,他們為什麼讓你這麼肆無忌憚的擴張?
也許,賈國龍團隊深知這個道理,他們並沒有這麼做。相反,他們進一步深耕“家庭消費”這個場景,選單上增加了兒童餐,而且孩子們在西貝過生日時,會安排生日祝福儀式,給孩子們唱生日歌,贈送生日禮物,甚至給他們表演魔術。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情緒價值陷阱
情緒價值這個詞彙在認知思維營銷理論體系裡可以理解為“右腦驅動”。在感性消費時代,右腦驅動市場無可厚非。但是,不能把這個事情理解成“拍馬屁”,凡事都順著消費者,慣著消費者。
現在,有些電商平臺為了討好消費者,提出了“僅退款”的政策。也就是說,顧客不滿意,可以給他退款,但不用退貨。大家想過嗎?這裡造成的損失誰來承擔?當然是商家。平臺做好人,商家被割肉。這是一個正常的商業規則嗎?如果各大電商平臺都這麼做,將會滋長什麼樣的消費風氣?

這種做法只會把全國的消費者都培養成“流氓”,在不久的將來,投機分子大行其道,消費者和商家的關係極度惡化,徹底摧毀市場經濟30年來建立的“契約精神”,嚴重汙染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甚至可能嚴重影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因此,我們談到“情緒價值”的時候,一定要劃清它的邊界,一切行為必須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線,不能為了自身利益去做坑害他人的事情。
認知思維提倡的“右腦驅動”是超越“情緒價值”範疇的,是在正確的價值觀和商業道德基礎上,透過感性的營銷行為觸達顧客的審美、情緒、情感和情懷,與其產生共鳴,從而促進品牌定位更快走進心智。
這裡強調的是“共鳴”的概念,也就是你說的話、做的事必須與顧客心靈深處的某個東西產生化學反應,讓顧客發自內心的認同你。
我們曾經服務“特安護”礦工安全鞋的時候,在產品包裝上寫了三句話,贏得無數礦工兄弟們的強烈共鳴。這三句話是:1、礦井裡的作業辛苦你了,穿一雙好鞋,舒服一些。2、為了生活,我們可以承受一切壓力,只要雙腳安好,便是前途光明。3、好好愛自己,你的健康是全家人真正的幸福。

大家仔細看這三句話,沒有一句是講述產品功能的,都是比較感性的。為什麼這裡不寫產品功能和服務承諾呢?原因很簡單:特安護與礦廠簽訂採購合同的時候,已經講透了這些內容。因此,礦廠把鞋發給礦工的時候,就沒有必要繼續講了。反而,講一些走進他們內心深處的話語更重要。雖然這三句話不長,但是已經連線到礦工兄弟們的作業環境、生活壓力、身體健康和家人期盼,產生共鳴是必然的結果。

直播帶貨陷阱
我們曾經說過,在直播電商時代,天貓、京東只是網際網路倉庫,直播間才是門店。倉庫不能沒貨,但有貨不代表能賣貨,想賣貨就必須把直播間做起來。
時至今日,這句話仍然是正確的,直播間對線上銷量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但是,只要開個直播間,找個主播帶貨就能萬事大吉嗎?實際情況似乎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因為,當直播間氾濫的時候,流量紅利就會消失。如果你不投流,你的主播再怎麼吆喝,也賣不出去幾單。越是新品牌,銷售表現越差。所以,不少企業都選擇了與大型直播平臺合作,試圖透過大平臺、大流量一夜走紅。

然而,談何容易?!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現在的直播帶貨平臺大多已經演變成“吸血鬼”,就算你過五關斬六將,成功讓他們帶貨,最後的結果,分文不賺,甚至倒貼。
因為,截至目前,直播電商幾乎唯一的殺手鐧就是低價,他們跟你合作的第一條件就是全網最低價。而且根據你品牌影響力的大小,收取坑位費,影響力越小,坑位費越高。
另外,各大平臺主播形象千差萬別,直播翻車、人設崩塌事件頻頻出現,可信度一落千丈。而且,這種信任危機仍在蔓延。
因此,企業做直播電商進退兩難,自己做也不是,依靠平臺也不是。品牌越小,難度越大。對中小企業來講,依靠直播電商做銷量,更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資源消耗。
相比之下,我們看到另外一個現象:實體店的回暖。無論是紅遍全國的“胖東來”,還是低調滲透的“山姆會員店”,無論是遍地開花的“便利蜂”,還是不死之身“7-11”,無一例外地告訴我們:電商的盡頭一定是實體店的迴歸。尤其,胖東來的火爆足以證明:一個真正為消費者而瘋狂的實體店,永遠不會被電商取代。

所以,面向2025,企業正確的做法是:穩住線上,紮根線下。線上,保持去年直播電商的投入水平,同時積極探索內容電商、興趣電商;線下,逐步加大實體店的滲透率,爭取贏得實體店復甦時期的先機和紅利。

生態陷阱
生態戰略最大的優點在於:對內,各大品類形成相輔相成的互補關係;對外,形成強大的競爭壁壘,大大提升消費者的品牌轉換成本。大家熟知的蘋果、華為、小米、海爾等企業都是生態戰略的踐行者。
他們共同的特徵是,用自己的硬體、軟體、服務和渠道等資源構建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消費者一旦涉足這個生態,就很難再逃脫。比如:當你買了蘋果手機、蘋果電腦,再買一臺蘋果平板,那就糟糕了,你相當於一頭扎進蘋果的生態裡,難以自拔。將來你再準備買手錶、耳機或其他裝置,也只能買蘋果的,無法換品牌。

原因很簡單,如果你買其他品牌的產品,跟蘋果生態不相容,將來在使用過程中寸步難行。所以,你大機率就不換品牌了,只能買蘋果。這就是生態的力量。
然而,這種戰略真的會適合所有企業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不是大企業,你背後沒有大資本,你想實施生態戰略,那就相當於螞蟻的腿支撐大象的身體,自尋死路。
當年的樂視就是典型案例。好端端的視聽娛樂不做,非要做生態,涉足無數個領域,試圖形成生態閉環。結果運營成本劇增,經營虧損嚴重,導致資金鍊斷裂,最後好端端的樂視轟然倒塌,賈躍亭至今都不敢回國。

大家可以想一想,像賈躍亭那樣具備強大融資能力的人都玩不轉生態戰略,你既沒有規模,也沒有資本,怎麼做生態呢?
更重要的是,生態戰略的基因是平臺思維,要懂得共建、共享、共生。這不僅對企業實力有著極高的要求,更要考驗企業家的格局。如果你沒有財散人聚、共同富裕、任人唯賢、凡事利他的思維和胸懷,生態戰略根本與你無緣。
所以,中小企業不要天天想著怎麼做生態,而要考慮如何成為現有生態的組成部分。比如,你是做小家電的,你的任務不是再造一個海爾,而要成為“海爾生態”的組成部分。因為,所有做生態的企業,都是開放的。做個形象的比喻,他們更像是一個聯合艦隊,編制不設上限。只要你的產品和服務符合他們生態系統的要求,你融入他們是有可能的。

出海陷阱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各行各業產能過剩的情況比較嚴重,完全依靠內迴圈,很難消化。所以,品牌出海是必然選擇。另外,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品牌也應該走向世界,讓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國品牌的魅力。

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品牌出海,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美好。除了華為、海爾和小米等少數幾個品牌以外,多數品牌的出海只能說是商品出海,遠遠談不上品牌出海。
尤其,特朗普的重新上臺,可能在全球範圍再次挑起“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品牌的出海帶來更大的挑戰。

對品牌出海,我們一直贊同艾·里斯先生的觀點:全球化,而非國際化。
如果你在國外成立一家公司,招聘一群人,試圖開拓當地業務,這是國際化。它的性質是商品出海。
如果你在全球範圍定位你的品牌,搶佔心智空白,建立一個強大的認知,讓世界人民為你買單,這是全球化。它的性質才是品牌出海。
因此,品牌出海的本質是認知出海、商業模式出海、供應鏈體系出海。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你的出海只是商品出海。異國他鄉,從零做起,談何容易?
另外,品牌出海一定是資本遊戲。沒有雄厚的資本做支撐,冒然出海就等於跳海,後果依然非常殘酷。華為在巴西市場連續虧損10年才開始盈利,如果你沒有這種虧得起5-10年的資本和定力,就不要嚷嚷著要出海。
我們對品牌出海的建議是:先做到中國第一,然後才出海。具體來說,你在國內,在一個品類上已經做到第一,並建立一個強大的認知,而且這個認知可以複製到國際市場上,這個時候你出海才是安全的。
疫情期間,景德鎮陶瓷在迪拜開店,很受歡迎。為什麼?因為,景德鎮陶瓷不僅在國內已經建立“最好陶瓷”的認知,在國際上也代表著“中國陶瓷藝術”及“中國陶瓷最高品質”。所以,一出去就帶著強大的認知,當地消費者自然會更容易接受。
/ 後 記 /
面向2025,國家已確定經濟執行的基本原則,概括起來: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後破,系統整合、協同配合,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打好政策“組合拳”。
這些話聽上去好像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大有玄機。其中,兩個關鍵詞尤為重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因為,這兩句話的背後意味著明年國家為了刺激內需,繼續加大國債發行,繼續降準降息,穩定股市,促進消費,惠澤民生,更加積極的應用新的金融政策、方法和工具。
這裡,需要提醒大家:“適度寬鬆”四個字是14年來國家首次使用的詞彙,以前一直用“穩健”兩個字。從這個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明年的貨幣政策必將有大動作。
所以,雖然在2025年我們的企業仍然需要艱苦奮鬥,但是宏觀環境必將會得到改善,會讓那些想幹事、會幹事的企業能幹事、幹成事。只要我們認清形勢,沉著冷靜,不跟風,不放棄,在經營上能夠避免這10大營銷陷阱,最佳化戰略,聚焦優勢,我們相信中國企業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瞭解更多精彩案例,點選下方關注首席品牌官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