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爆款”是不是一門玄學?

iPhone之於蘋果、《超級馬里奧》之於任天堂、QQ之於騰訊…
這些你耳熟能詳的產品,以及他們的公司,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答案是,這些超級產品,都曾以幾乎“一己之力”,幫助他們的公司在一個全新市場中站穩腳跟。
就以iPhone為例,2008年以前,手機市場上的三星、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有著數都數不清的手機型號。
但蘋果只用了iPhone這一款單品,不僅實現了市場突破,還“順帶”改變了整個行業。
直到今天,這些超級產品,還是我們想到這些公司時的代表作。
這種產品,在消費者心中被稱為“爆款”。在產品界,這種戰略則擁有一個專有名詞:
大單品戰略。
什麼叫大單品戰略?
簡單來說,就是集中企業核心資源,做出一個原創的、具有差異化的產品,並把它做到極致。
透過這個單品,在市場上撕開一個口子,在市場中初步站穩腳跟,再圖後續發展。
除了蘋果這樣的大公司,初創公司由於本就資金不足,戰略資源有限,更是傾向於走大單品路線切入市場。
很多產品從業者,卻對“爆款”有著極其複雜的心情。投入巨大心血的作品,很可能石沉大海。沒抱太大希望的產品,卻一炮而紅。
一句話形容這種心態:打造爆款,簡直就像是一門玄學
然而,這固然是一句玩笑話,打造爆款背後,一定有著系統、可複製的方法論。前段時間,“劉潤讀書會”直播間就請到了一位回答這個問題的專家:貝恩諮詢公司全球專家合夥人魯秀瓊老師。
魯秀瓊老師有長達25年的市場營銷經驗,曾擔任可口可樂大中華區和韓國地區CMO。可口可樂的21個10億美金品牌中,有3個就是由她親自操盤建立。
在直播中,魯秀瓊老師分享了她的新書《品牌雙螺旋》,這本書系統的闡述了她的一整套原創品牌理論。
聽完直播,我對其中“如何用6步打造核心大單品”這個環節,尤其印象深刻:
1、選戰場
2、抓需求
3、創賣點
4、築驚喜
5、勤打磨
6、塑爆品
今天,我把魯秀瓊老師分享的內容整理給你,希望能對你打造屬於自己的核心大單品的過程,有所啟發。

第一步:選戰場

打造核心大單品的第一步,是選擇一個合適的市場。
為什麼選市場很重要?因為選擇進入哪條賽道,基本決定了你做這件事的難度和天花板。
在做產品這件事上,經常是“選擇大於努力”。
什麼是適合打造核心大單品的市場?魯秀瓊老師說,有4條判斷標準:
1、大賽道、分散市場
2、小切口
3、高附加值
4、真需求
我們一項項來看。
第一,是市場要夠大,且頭部競爭分散。
夠大的市場,才能讓新單品養得活、長得大。
像手機、零食、白酒、汽車,這些都是千億乃至萬億級別的超大市場,更容易打造核心大單品。
如果選擇一個極小的市場,比如做一款私人飛機專用行李箱。即便做到市場第一,也是一門天花板過低的生意,難以滿足品牌靠一款產品開啟市場的野心。
同時,這個市場還要夠分散,因為在“贏家通吃”的集中市場裡,巨頭的地位將難以撼動,新品牌極容易成為“炮灰”。
比如社交軟體領域,雖然市場巨大,但你想從微信的手中搶下一塊蛋糕,幾乎不可能完成。
第二,是從大市場中選擇需求明顯、滲透率低、增長快的小切口。
魯秀瓊老師說,新品牌進入,註定無法面面俱到,因此要從大市場中細分出一個明確的“小切口”。
這個切口,往往具有自己獨特的細分需求,但又未被巨頭公司和主流產品注意到。
有針對性的先滿足這一部分人的需求,避開巨頭的鋒芒,才能從市場中撕開一道口子。
魯秀瓊老師舉了一個例子,2015年左右,國內功能性護膚市場是由雅漾、薇姿、理膚泉“三分天下”。
不過2017年開始,一個叫薇諾娜的品牌,從規模3000億元的護膚品行業中,找到了增長率高於全行業的“小切口”:敏感肌人群護膚。
當時,功能性護膚品市場佔比只有5.5%,但卻有35%以上消費者覺得自己的皮膚是有問題的,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針對這一切口,薇諾娜推出了專門解決這一細分人群需求的大單品“舒敏保溼特護霜”,成功進入護膚品這個紅海市場。
如今,薇諾娜品牌的總營收超過40億元,針對敏感肌人群的舒敏系列,佔到銷售額的三分之一以上。
第三,是這個市場中的產品要具有“高附加值”。
所謂“高附加值”,指它聚焦的人群應該對產品有持續迭代的需求,並且能產生高頻復購。
還以前面說到的薇諾娜護膚品為例,敏感肌人群因為其特殊的膚質,一旦對某一品牌產生信任後,就極少更換品牌,且會帶來持續的高口碑和高復購率。魯秀瓊老師表示,如今薇諾娜這個產品系列的復購達到30%。
這就讓品牌不必為持續拉新投入大量資源,而是可以將有限的戰略資源更多投入於為消費者創造價值上。
第四,是市場的需求必須是“真需求”。
什麼叫“真需求”?
魯秀瓊老師說,很多市場經常在短時間內贏得大批關注。然而這樣的關注,並不是因為消費者“真有需求”,而是因為媒體的炒作,或者投資人的集中熱捧。
這樣的市場,本質上既不To B,也不To C,而是To VC(面向風險投資)。
魯秀瓊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前幾年,曾經有過一段“低度酒狂潮”,各種大小品牌紛紛進入。
然而問題是,在魯秀瓊老師看來,低度酒存在的意義,更多是承擔起年輕群體的情緒價值。
而滿足這項需求,年輕人可以選擇的品類非常廣泛,從啤酒到氣泡水,甚至是奶茶甜品,低度酒並沒有明顯的需求優勢。
低度酒主打的“低度數、低熱量、低價格”,並不是年輕群體對於酒精的真正需求。
所以,魯秀瓊老師認為,近年來眾多低度酒品牌的大起大落,其實在意料之中。

第二步:抓需求

選擇對了市場,打造核心大單品的第二步,是抓住一個合適的需求。
什麼叫“抓需求”?
魯秀瓊老師說,所有成功的產品,一定是滿足了消費者的某項需求。而那些源自人性底層的需求,其實千百年來從未改變。
那些成功的核心大單品,一定是抓住了這些需求,並根據最新的技術和消費趨勢,進行“場景重構”,最終迭代整個品類,佔領消費者心智。
所以,魯秀瓊老師說,抓需求這一步的關鍵,就是“重構場景,迭代心智”。
聽起來有些抽象,魯秀瓊老師舉了一個例子。
明亮牙齒、口氣清新,可以在社交場合下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這是從古至今不變的需求。
根據這項需求,古人用各種植物的天然屬性,比如將楊柳枝泡在水裡,用的時候咬開,起到最基礎的潔牙功效。
到了近代,有了牙膏、牙刷,但只便於一早一晚在家裡使用。出門上班、聚會等場景,依舊沒有得到滿足。
近些年,又出現了漱口水和衝牙器,滿足了便攜場景的潔牙需求。但是衝牙器不小的體積,和漱口水“漱後要吐”的特性,依舊會對實際使用帶來不便。
於是,針對潔牙這一亙古不變的需求,近年來,有一些新興品牌,比如BOP,開發出了“口腔噴霧清新劑”這款核心大單品。
很多人執迷於找消費者的新需求,但其實,需求是永遠不變的。
不斷變化的,只有滿足需求的場景和方法。這種變化,正是新品牌的機會。
用魯秀瓊老師的原話說:
我們發現很多品牌在打造產品時,都渴望一上來就捕捉到需求的差異點,有時這反而讓它們被侷限在一個狹小的市場中,甚至走偏至尋找偽需求。
其實,找到基本需求在這個時代中場景和情緒的延伸,迭代、升級品類,搶佔消費者心智,你會發現在打造核心大單品這件事上已經成功了50%。

第三步:創賣點

找到需求後,打造核心大單品的第三步,是創造賣點。
為什麼需要賣點?因為光有需求並不夠,你還需要為消費者提供一個“購買的理由”。
轉化率提升專家陳勇老師舉過一個例子,近兩年有一種新型潔膚品叫“磨砂膏”。主要用於去除皮膚上的角質和死皮。
可是,消費者為什麼要“去死皮”,這聽起來似乎並不是一個核心需求。
其實,只需要再深入一步,就能創造出賣點:
去除死皮後,會怎麼樣?答案是會“美白”,而美白,幾乎是所有女生共同的需求。
磨砂膏這款產品,就相當於是用“去死皮”這個全新的賣點,解決了“美白”這個核心需求。
賣點,是將產品和需求連線起來的橋樑。
魯秀瓊老師說,這一步的關鍵,是“拆解要素,跨界重組”。
這就是業界一直說的“創新第一性原理”:迴歸物質本質,從場景出發去拆解基本要素。
這一步,需要產品的設計者們倒逼自己跳出已有思維框架,打破行業壁壘,重新思考。
這一步很難,但卻在打造核心大單品的過程裡至關重要。
魯秀瓊老師舉了一個例子,近年來火熱的“乳酪棒”品類,你能猜到它是哪些產品的跨界重組嗎?
答案是乳製品+棒棒糖。
乳酪棒,實際解決的是下午三點,家長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時,拿點零食逗樂小朋友的場景。過去,滿足這一需求的產品是酸奶、小餅乾、棒棒糖。
但對於家長而言,一方面這款產品應該營養豐富,對寶寶健康成長有好處。另一方面應該便於攜帶,隨手可拿。
於是,乳製品的營養和棒棒糖的便攜,進行“拆解要素,跨界重組”,乳酪棒產品應運而生。
過去幾年,妙可藍多和乳酪博士,都是憑藉乳酪棒大單品,在市場中站穩了腳跟。

第四步:築驚喜

用賣點,在產品和需求直接構建橋樑後,打造核心大單品的第四步,是“築驚喜”。
每一個產品人,都應不斷對自己、對團隊,發出姜文的那句靈魂拷問:到底什麼叫驚喜?
魯秀瓊老師說,在打造核心大單品的過程裡,驚喜就是“意料之中,預期之外”:
意料之中,就是產品出現得不突兀,產品與品牌之間不割裂。
預料之外,則是要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帶給消費者超越預期的驚喜。
這種驚喜,可以總結為3點:
1、產品的“尖叫點”
2、視覺化的“曬點”
3、習慣的“上癮點”
這3點,分別對應消費者的功能利益、社交需要情感訴求。
先說“尖叫點”,尖叫點要滿足消費者的“功能利益”。要讓消費者一用之下,就能感到滿足了某個期待已久的功能,簡直想“為之尖叫”。
舉個例子,喬布斯迴歸蘋果後打造的第一款“超級大單品”iPod,就是憑藉“把1000首歌裝到口袋裡”這個核心“尖叫點”,迅速佔領了消費者心智。
其次是視覺化的“曬點”,這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社交需求”。
光是產品好還不夠,消費者需要那種“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好”。
小馬宋老師舉過一個例子,有一家水餃品牌叫“喜家德”,他們的招牌水餃,不是像傳統東北水餃那樣是“元寶型”的,而是“一字型”的長條狀。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喜家德的“尖叫點”,是他們的餃子餡料用的特別好,他們的宣傳語就是“每個水餃裡都有一個大蝦仁”。
那怎麼讓消費者感受到呢?答案就是將餃子設計成長條形,這樣消費者沒法一口吃完,需要用筷子夾住,咬開一半,這樣才能看到餃子裡的餡料。
最後是“上癮點”,這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情感訴求”。
這一點上,最經典的例子,其實是各種網路遊戲。透過複雜的簽到、積分、任務設定,讓消費者“越用越爽”。

第五步:勤打磨

打造核心大單品的第五步,是“勤打磨”。
什麼叫勤打磨?其實就是網際網路圈的那句名言:小步快跑,迭代最佳化。
絕大部分產品,都沒法一步到位,更沒有必要一步到位。
在如今這個時代,更是可以運用網際網路、消費者共創、AB測試等新思路,不斷強化打磨這個鏈路過程。
真正的好產品,沒有一步成功,而是迭代出來的。

第六步:塑爆品。

打造核心大單品的最後一步,是“塑爆品“。
什麼叫“塑爆品”?
魯秀瓊說,這套方法論的前五步,說的都是如何打造核心大單品的具體步驟。
然而在這最接近成功的地方,恰恰是最該注意,最需要剋制的地方。
魯秀瓊說,她見過很多品牌,明明非常幸運的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核心單品,卻在還沒有打爆時,就盲目做堆砌式的創新,稀釋了自己的產品和品牌優勢。
所以,這一步的關鍵,是“收斂聚焦,少即是多”。絕不要浪費寶貴的戰略資源,在非關鍵的堆砌式創新上。
魯秀瓊舉了一個她親身經歷的例子。2004年,可口可樂旗下的美汁源推出“果粒橙”新品,主打“可以喝的水果,有肉的果汁”。
果粒橙一上市,就成為了引爆市場的核心單品,相信看這篇文章的大多數讀者,都或多或少品嚐過果粒橙。
在上市之後的五年內,果粒橙在產品創新層面都極為“剋制”,口味延展很少,只推出了“爽粒葡萄”這一款新口味。
到2009年時,美汁源的果粒橙和爽粒葡萄兩款產品,帶來了近60億的年銷售額,是飲料市場上最成功的單品之一。
對於果粒橙的成功,魯秀瓊說,聚焦核心大單品的升維,而不是企圖用很多堆砌式的產品創新,最後反而影響品牌的核心資產。這證明了消費品領域“少即是多”的真諦。

在《品牌雙螺旋》這本書中,魯秀瓊老師提出了她的“品牌雙螺旋”品牌打造理論體系,以及一套實操方法論。
在書裡,魯秀瓊老師基於多年在市場營銷領域的實踐、研究,系統化地梳理了打造真品牌的五大層面——“使命初心、使用者滿足、市場破局、品牌升維、全域鏈路”。希望讓企業既可以迴歸本質進行品牌建設,又可以利用數字化變革時代的新方法解決品牌問題。
這篇文章,只是整套理論中的一個環節。推薦你前往原書閱讀。
聽完魯秀瓊老師的分享,我的感觸是,打造大單品,並不是“靈光乍現”,更不是“撞大運”,更不是“玄學”,而是有著一套系統的、可學習、可複製的方法論。
打造核心大單品,或許不足以讓品牌千秋萬代,但一定能為你的品牌,搭建一個展現自己才華的舞臺。
感謝魯秀瓊老師的分享。
也祝你,能擁有屬於你自己的“核心大單品”。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魯秀瓊 主筆 / 歌平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60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