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看起來四五歲大的孩子,一會兒胡亂揮舞小手,拿起地上鞋子扔到一邊。
一會兒急的跺腳,上前用力掄住媽媽胳膊,開啟捶打模式。
夾雜著暴怒,狂躁,不滿,扔東西,他聲嘶力竭,咆哮而出的是:
借用網友一句評論:這哪裡是找平板,分明毒癮發作,六親不認啊。
記錄下這一幕的媽媽,突覺悲哀,悔不當初,無力在標題上敲下幾行字:
孩子一直沉迷電子裝置,她把平板藏起來,原是打算戒掉孩子的癮。
沒想到,只是用錯誤的方式,觸發了一場更加暴亂的“鬥爭”。
如果精神中毒太深,別說對孩子,對任何人藏起來都沒有用。
不料被激怒的男孩,突然對著媽媽拳打腳踢,甚至掐上了脖子。
那天摔碎在地上的不止手機,還有一對母子之間的親密。
為了好好勸孫子,那天,奶奶還專門給他買了他愛吃的。
可一個在手機裡沉醉的孩子,已經忘了尊重,沒了感情。
無奈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虛擬世界裡越陷越深。
太多的人,還沒找到孩子變得暴躁、“猙獰”,對其他一切失去興趣的,那個真正的原因。
孩子不怎麼愛說話,平時脾氣也算溫和,但他身上卻有一塊不可觸碰的逆鱗。
吃飯時間也捨不得放下,一讓他停止,立馬就大吵大鬧,撒潑打滾。
可這個“習慣”,是怎麼在千萬個不同的家庭裡,一模一樣養成呢?
孩子從出生,看到最多的畫面,是爸爸媽媽總抱著一個“小方塊”。
孩子一兩歲,父母工作忙,就省事兒把平板扔給孩子讓他自己玩。
孩子四五歲,一哭鬧,家長就偷懶兒掏出手機一鬨了事。
等他越長越大,我們又如何透過藏起來,就能奪走他最依戀的東西?
又如何用一句“欠打”,就輕易推卸掉自己缺失的責任?
前段時間,有一個話題很火,叫:“孩子沉迷於手機的真相”。
沒想到,給出最好答案的,竟是一個15歲的孩子@初三八班王南皓。
看完他的解讀之後,真的才發現,我們從來都沒有懂過自己的孩子,或者說從未試圖走進他們的世界。
身體上疲憊不堪,精神上小心翼翼,是現在很多孩子的一個“病症”。
“好像只有手機能夠收留我,我只是想有一點點快樂。”
孩子就會沉迷於遊戲,八卦,短影片的誘惑,尋找短暫,即時,不需要思考的低質量多巴胺。
家長、學校都習慣了“唯成績論”,可事實是,這個世界,成績一般甚至不好的孩子,才佔據大部分。
這大部分的孩子,平時很少能得到誇讚,但在網路虛擬世界裡,他們能被認同,被肯定。
“我這種學渣,唯一被別人說過厲害的地方,有成就感的地方,就是在遊戲裡”。
錯的只是在沒有正確引導下,有些探索變成了戒不掉的“癮”。
這些“癮”又被帶到現實世界,廢掉一個個孩子,破壞著一個家庭的幸福,和諧。
手機網路資訊複雜,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個必要途徑。
發現孩子過分依賴手機時,無需用簡單粗暴的打罵,強制去與他們爭奪。
最好的辦法,是和他們建立規矩,形成彼此的關係信賴。
第二,多和孩子一起與真實世界連結,愛真實的人和自然。
離晚霞落日鳥鳴山川風雨草地河流近一些,離公園超市羽毛球打太極踢毽子近一些。
不要讓孩子封閉在網路裡,也不要一直讓自己禁錮在虛擬世界裡。
跑步,跳繩,畫畫,打羽毛球……這些不需要很多金錢支撐。
最需要的是,為人父母,不以金錢和時間為藉口,推掉陪伴的責任。
在真實世界裡填滿空虛,手機,才不會一直是孩子的避難所。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得先朝著那個方向去改變。
自己一下班就窩在沙發刷影片,卻命令孩子關掉手機去學習。
自己沒有開啟過一本書,卻天天問孩子名著讀了多少本。
如果父母每天都抱著手機,孩子的視線又怎麼捨得離開電視螢幕。
只有父母每天充實快樂,情緒穩定,孩子的臉上,才難看見不該屬於他們的暴躁和猙獰。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和榜樣而已。真正覺醒的家庭,只改變自己,不改變孩子。”
▽
▼
|本文為脆皮先生原創|
個人簡介:脆皮先生,一枚新晉奶爸,創業公司高管。去過很多城市,也曾在路邊練攤。現在只想和你說最真的話,持續成長,不斷精進。轉載請聯絡原創授權,本文來源:脆皮先生(ID:cpxs2009)。圖源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好沉香!
【中國沉香博物館專場】
高雅趣味,送人、自用皆養心
喜歡本文戳【在看】推薦,贊同的人都點了【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