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領導力系列二|圓桌對話:企業如何撬動AI價值

導讀
2024年11月,BCG開霽書院與亨德森智庫聯合舉辦“洞察全球·智馭未來”主體沙龍。其間,就AI時代的組織和領導力話題,特邀BCG組織與人才專項全球負責人David Martin和AI創業者、投資人馬徵開展圓桌討論。本文為圓桌討論節選。
本期主持人:阮芳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
BCG組織與人才專項中國區負責人
BCG開霽書院負責人
BCG亨德森智庫中國區聯席負責人
本期受訪嘉賓:David Martin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
BCG組織與人才專項全球負責人
本期受訪嘉賓:馬徵博士
雅樂時空創始人兼執行長,
AI領域天使投資人
BCG校友
對談實錄
中美兩國在AI應用上有何異同?
Q
阮芳:當前,美國哪些產業的AI普及率比較高?
David Martin:目前,美國各行各業都在鋪開AI,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有四個行業。首先是科技行業,特別是軟體公司。一方面,軟體公司會在產品開發中使用生成式AI進行程式設計,這可以帶來顛覆性的影響,既能夠幫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幫助工程師們更快地開發產品並提升質量。另一方面,軟體公司會在應用場景使用AI,比如2B銷售等涉及大量文件的場景,AI可以協助快速處理。
第二個是銀行業,主要有三個應用場景,首先是欺詐預警,透過AI識別可疑的交易。其次是銀行IT開發和運維,很多大型銀行同樣有上萬名軟體工程師,AI可以幫助降本。最後是銀行內部職能的降本增效。
第三個是生物醫藥行業,很多生物醫藥企業都在使用生成式AI加速臨床試驗的速度。舉個例子,一家大型藥企過去可能需要四位博士、花費四周來做一個相關試驗,但在AI的支援下,可能只需要一名博士和一週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第四個是消費品行業。他們會用AI進行個性化營銷,比如定價方案,以及更快地測試營銷方案效果等等。
Q
阮芳:為什麼是這四個行業最容易應用AI?
David Martin:首先因為這四個行業的利潤率高,有預算開發和應用AI。其次,這些行業有充足的資料量。軟體業的資料質量很高,而且有更先進的系統。銀行業在過去十年內不斷投資,提高技術能力。消費品行業也有大量的資料積累,同時他們面臨激烈的行業競爭,希望使用先進技術保障競爭力。
Q
阮芳:聚焦中國,哪些行業是AI滲透先行者,和美國是否有不同?
馬徵:我覺得中國和美國非常不一樣,剛才提到美國各行各業都在鋪開AI,因為在這一波AI變革之前,美國經歷了非常大的數字化轉型期,並且進入了SaaS階段,Cloud-based應用廣泛。之所以這麼多領域都能夠容易地接入到AI,是因為SaaS生態系統非常成熟。企業軟體自身開始應用AI,能更快地將創新傳播出去。對於中國,我覺得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特別好的SaaS生態系統,甚至很多企業數字化變革還沒有完全完成,就進入到AI這一波浪潮。因此,我們看到中國更多的AI應用是網際網路公司在主導,主要是2C的應用,這波應用甚至很多都轉到海外去,不但服務中國的消費者,也服務海外的消費者。主要的應用場景有影片生成、Chat工具等,都在百花齊放,我覺得這可能是兩個國家在AI來臨之前,整個商業生態系統不同導致的。
Q
阮芳:面向未來,中國企業在實施AI上有什麼優勢和機會?
馬徵:我覺得第一大優勢是沒有太多的負擔。新的變革往往受到前期變革受益者的阻力,因為很多中國企業之前沒有很深的數字化積累,變革阻力反而不大,只要AI帶來的降本增效的賬能夠算出來,就有動力推動AI變革。第二個優勢其實是中國企業資料的可獲得性,跟資料治理非常嚴格甚至嚴苛的西方國家比,中國企業有機會更容易地利用自己的資料去做AI訓練,會出現一些非常酷的應用。
企業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AI應用場景?
Q
阮芳:AI需要長期的投資,企業有哪些辦法來提高AI帶來的收益?
David Martin:我們對上千家企業展開調研,發現只有5%的企業從生成式AI的投資中獲益,20%多的企業獲得了一些回報,70%則沒有看到收益。對於失敗案例,我們看到幾種典型情況。首先,未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調研中有趣的發現是,透過AI獲得了收益的企業,他們的應用場景反而更少,而有一些企業投資很多應用場景,想要百花齊放,反而效果更加分散,沒有收穫預期的價值。其次,很多企業在投資時,僅僅是在投資“AI技術”本身,但並沒有制定明確的盈利目標和計劃。第三,企業在選擇AI應用場景時,沒有與現有的基礎設施配套,兩者沒有整合。最後,企業必須儲備人才來幫助他們大規模地應用生成式AI,我們很容易做小型的試點,但規模化是非常重要的。
馬徵:我觀察到的現象是,好的AI轉型應該是“全人思維”,而不是場景化思維,真正好的應用是端到端的。這一波AI,我傾向於把它比喻成一個基礎設施,就像我們的水、電、煤一樣,AI是新的智慧“電”,所以它並不是幾個具體的場景,應該是針對一個人的完整賦能和再造。
比如,企業常常提升銷售團隊的能力,要做的不是AI去賦能銷售的某一步,而是複製最成功的銷售個人。我們可以跟蹤Top銷售一天的工作旅程,詳細記錄他每天要做的各種事情,他們跟使用者客戶如何互動,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資料。當你知道他的全部工作內容,有了一個全貌,就能找到在哪一些機會點上有可能對他進行賦能。企業透過資料積累訓練AI,可以讓AI反哺賦能其他銷售。比如說在銷售跟客戶對話的過程中,客戶問了一些問題,他並不是很清楚,但是其他銷售每天都在解答類似的問題,完全有機會建立內部的知識庫,只不過銷售沒有時間去查,或者說查了也並不一定契合這個客戶的問題,當有一個大模型經過對企業內部的資料訓練,就會給他一個非常好的提示,說你可以這樣回答,極大增加了這一步的轉化率。這個就是全人的賦能,並不是針對某個場景去憑想象說如何降本增效,而是看整個全人的工作流,這個人的效率能夠提高多少。
AI時代,組織管理和領導力會如何變革?
Q
阮芳:AI對於組織、人才和文化變革有什麼樣的影響?
David Martin:我覺得個人層面和企業組織層面需要分開來看。個人層面更多是跟績效管理和技能提升相關,作為員工,必須要有更加開放的觀點,願意去嘗試這些新的技術,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因為所有人未來都要更多地使用AI去工作,所以我們要擁抱AI,而不是去迴避它。
企業則需要提升以技能為導向(Skill-based)的組織思維。在面對新技術時,更多地思考員工目前具備什麼樣的技能,五年之後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有怎樣的人才缺口,如何縮減缺口。有的時候,企業在內部是找不到人來填補這些缺口的,那就需要往外看,這既包括一線員工,也包括領導層。此外,我們將看到很多新的崗位出現,企業需要前瞻思考他們的職業路徑、績效管理、激勵方式,來更好地管理這些團隊。
企業還需要投入AI治理,AI應用既有機會也有風險,所以應該有一個專門的團隊來考慮如何進行投資和管控風險。
在文化上,企業要考慮一些能夠改善員工價值主張的投資,也要思考員工個人的需求和他們職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些都是企業近期需要考慮的變革點。
馬徵:我覺得AI影響可能非常大的是在組織結構。傳統的組織結構側重於層級式,甚至軍事化的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因為需要保證效率、執行力和管控力。
但是AI會帶來一個巨大的挑戰——去中心化的組織形態。當每個個體有好的工具後,AI將大大增強其工作能力、效率和創造力,這個時候如果施加強管控的領導方式,反而會遏制AI帶來的紅利。這種情況下會出現非常多的自管理組織,特點是每個團隊都比較小、非常精幹,有點像海豹突擊隊,產出迭代速度都會加快。對於所謂的領導角色可能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從原來的下達指令和監督,更多轉變為設定目標並去賦能,當然也會有檢查、跟蹤、覆盤的工作,但很重要的是留給團隊更大的空間。這對很多中國組織和企業文化來講,都是很大的挑戰。
對於領導而言,原來的領導力可能是權威式的管控,未來將更強調賦能、設定目標,或者是精神上的凝聚,一種能夠帶領大家往前走的感覺。當然,戰略目標還是非常重要,要自上而下制定,但是到帶團隊的過程中,可能出現更多的顧問式或者是教練式的領導風格,因為大家碰到的一些簡單問題,AI可能比領導解決得更好。所以對領導來講,在跨界的、複雜的,還有特別不確定的、問題不清晰的地方,會是體現領導力併發揮其價值的地方。
總結
• 在AI應用上,中國企業相對薄弱的數字化基礎既是挑戰也是機會,能夠更無負擔地推進AI變革。
在開始落地AI時,場景可少而精,並制定明確的投資收益目標和計劃,在獲得切實的回報後,推廣AI應用場景。
在識別AI對人才的賦能機會時,可借鑑“全人思維”,完整跟蹤員工的工作旅程,全面記錄過程的資訊和資料,搭建更完善的AI賦能方案,而非一開始就侷限在某一個具體環節中。
在AI賦能的組織中,管理者和團隊的“能力代差”會被削弱,出現更加去中心化的組織和團隊,強指令、強控制的科層式管理者將面臨極大挑戰,需要進行角色轉身。
AI對人才團隊將帶來顛覆式影響,企業既需考慮AI對團隊的衝擊影響,同時需要前瞻應對新崗位、新技能的需求,未雨綢繆對現有團隊的技能升級(UP-skilling)。
推薦閱讀
關於BCG亨德森智庫
BCG亨德森智庫是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戰略智庫,致力於採用遠見卓識來探索和開發新穎的商業、技術和科學領域的寶貴洞察。亨德森智庫邀請商業領袖進行思維碰撞式的討論和實驗,以拓寬商業理論和實踐,並從業務內外汲取轉化創新理念。
媒體垂詢,請致信[email protected]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BCG影片號
掃描左側二維碼
關注BCG數智港
快來關注我們吧
宣告
原創內容的最終解釋權以及版權歸波士頓諮詢公司所有。如需轉載文章,請在資訊欄輸入“轉載”,獲取轉載須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