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菜籃子裡沒有AI戰爭,但有她們人生的開源密碼

作者:林默
來源:  花兒街參考(ID:zaraghost)
文章已獲授權
提到經濟獨立的創業女性,你的腦海中會浮現什麼形象?
都市劇中身穿名牌套裝的女霸總,講著中英雙語開跨國商務會議的女合夥人,名校畢業履歷光鮮分享職場經驗的女博主……
她們穿著Jimmy Choo,踩著一縷路燈,踏入小區的大門。她們疾步前行的背景裡,還時不時會出現小區門口菜店的老闆娘收攤的身影。
一個是夜晚還要從鍵盤上奔向未來的大女主,一個是隻顧得上明天的菜桌的老闆娘。獨立創業女性該長什麼樣?鏡頭語言表達得明明白白。
但凡上過幾年班,或者說被班上過幾年的人,對這個問題也許會做出另外一種判斷——那些影視劇和社交媒體上光鮮亮麗的女性創業者形象,就算是真有這樣的人吧,能對普通女性的人生,有啥參考意義呢?
倒是那些出現在大女主的背景裡,在自己的小超市、快遞驛站、餐館裡讓那一方小天地井井有條,甚至還能兼營個多多買菜的老闆娘們,她們也許並不覺得自己是創業女性,可是她們真真切切鼓勵了身邊的那些普通女性。
無論她是60後,還是90後。
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能像大女主們那樣光環加身地熱啟動,家門口的老闆娘們提供了另外一種樣本,作為一個女性,無論你此刻處於何種狀態,你都可以走出家門,重新啟動,哪怕那個重啟的發動機的聲音,只有你和月光聽得見。
如果一份工作,做到每天工作15個小時,連呼吸、拉屎都覺得累,人生還能有更差的活法嗎?
98年的劉瑩瑩告訴你,有的。
她曾經的工作是遊戲代打主播。三年的時間裡,每天除了睡覺就全身心打遊戲。越打自己的狀態越差,越打越看著行業風口慢慢過去,收入逐漸下滑。
劉瑩瑩決定試一次,她創業了。作為一個定居西雙版納的北方人,她開了一家雲南特產店。
但,很快就失敗了。打遊戲只是賺錢越來越少,創業還會賠錢。
人遇到困境,總會想向上賭一把。可是有時候通順的路,卻坦蕩鋪在那些看似向下的方向。
劉瑩瑩創業的重大收穫,是她租的那個店面的房東提點了她——你在遊戲裡是帶大家打團戰的團長,為啥不轉行做個帶大家團菜的團長呢?
這兩個團長的工作,在組織能力上似乎是共通的。這句話幫了劉瑩瑩。
那時多多買菜正興起,一種23點前下單、次日即可提取的半預購模式,由於價格優惠、商品豐富、買取方便,深受一二線城市使用者歡迎。而劉瑩瑩住的小區,住戶來自全國各地,需求也豐富多元。稍一琢磨,她就覺得這個事兒“有戲”。
2024年,劉瑩瑩試著先在自己賣特產的門面成為了一名女團長,負責所住小區的多多買菜訂單承接。因為有線上註冊、零佣金、專員指導,劉瑩瑩的開團很順利,甚至在開團隔天就收到了訂單。
再後來,劉瑩瑩乾脆就在小區對面的小街上,申請了一個社群規劃給個體戶做小生意的免費攤位,專心做好買菜團長的工作。
人間煙火的小生意裡,寫滿了人間。劉瑩瑩會幫小區裡的老人打電話投訴保險扣款,把錢追了回來。老人會坐在小區人來人往的過道處,向過路的其他老人推薦多多買菜:“出門右轉到小劉那裡買菜,又好又實惠。”
如今,劉瑩瑩的團點日訂單量已經達到了400-700單,月薪過萬。注意,這個收入是在西雙版納。
自從做了買菜團長,劉瑩瑩比做遊戲主播時,曬黑了不少,但現實中的朋友多了。日常鄰里的熱心來往也讓她的E人天分得到了發揮。“以前是社會的邊角料,到了村裡,反而成了全家的小驕傲。
很大程度上,賺錢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甚至決定了,你是誰。
在一個留下的勞動力以女性居多的雲南五線小城,一個“被留下的”女效能做什麼?
她能解決大家去吃殺豬飯的伴手禮,畢竟沒有點兒罐頭白酒的伴手禮,都不好意思去吃殺豬飯。
為了讓這個伴手禮今天下單明天準時到,她還能帶著幾個司機,一起維修村裡的路段。
龍豔萍是個80後,靠多多買菜的小生意,她從一個毫無資源經驗的普通人,成為了帶動縣城20多人就業的女站長。
2022年10月,龍豔萍從朋友手裡接過多多買菜業務,成為新平安馳站的女站長。
最初接手時,龍豔萍沒找著經營門道,忙得焦頭爛額業務還發展不起來。於是每個月初,多多買菜業務人員都會與龍豔萍開會,覆蓋的問題從平臺最新政策講解,到銷售趨勢預判,再到團點問題。
很沮喪的時候,員工也一直鼓勵她堅持,“我們幫你一起頂著”。
摸到了門道挺過來了,運轉起來了,就有了那個自己帶人去修路,也要讓大家體體面面拎著伴手禮吃上殺豬飯的女站長。
如今,龍豔萍的站點日均單量超4000單,活動日突破5000單,年貨節等峰值期會突破9000單。
現在這個縣城小站,不僅滿足了周邊鄉鎮居民的日常生活採買,還為新平本地的女性提供了不少工作崗位。站點裡的司機、分揀員、倉管員、抬貨員等多達20餘人,年紀從20多歲到50多歲不等,她們每天早上來幹2-4小時,結束後回家送孩子上學,人均月薪幾千元。白天站裡沒有工作的時候,她們還可以到其它地方兼職。
龍豔萍站點70%的收入都用來給員工發工資了,因為正是她和員工之間的支援和信任,支撐小站跨過了一個個難關。
這可能是殺豬飯界,最好磕的girls help girls 了。
對於比劉瑩瑩、龍豔萍更年長一代女性而言,比工作收入更能帶來安全感的,是在某一個年齡後,自己的社會價值依然在生長。
70後的王紅梅,在西安和丈夫經營一家十幾平方米的小賣部已經八九年了,每月5000元左右的利潤,是一家人的主要經濟來源。
王紅梅一直在琢磨,如何進一步開源增收。可50歲是知天命的年歲,也許換句話說,已經眼見這個年齡逼近的人,是不太願意冒險。
轉折點,從2020年新開闢的買菜業務開始。
當時的王紅梅剛剛聽說多多買菜的模式,與丈夫商量後就決定加入。
理由很簡單,“場地、裝置都是現成的”,沒有增加的風險,卻可能多一份收入。
新業務迎來了開門紅。那一年,小區居民線上採購蔬菜等生活用品的需求急劇增多,王紅梅夫婦接到的訂單,經常多到需要將貨物在門外一一攤開再逐個分揀。
那段時間,為了及時給小區居民分發貨品,夫妻倆經常顧不上吃飯,左鄰右舍就自發給他們送飯,包子餃子,蒸米炒飯,有什麼就送什麼。
得說,做事兒讓人年輕。
兩個在知天命年紀的人,又迎來了一次吃百家飯。
社團採購不僅是夫妻倆的第二增長曲線,還是他們的流量入口。
許多鄰居來王紅梅夫婦倆的小賣部取貨時,會順手買點其他吃喝照顧生意。
如今,女團長王紅梅,每天的訂單有100單左右,逢年過節會增加到200單,每月能帶來3000元左右的額外收入,這還不包括客流量增大後小賣部增長的營收。
和王紅梅一樣,60後的劉阿姨,也在西安經營一家小賣部。
劉阿姨的小賣部開了20年,她用這家小賣部,養大了女兒。也成為了很多人的回憶殺。
有一位顧客結賬時歡快地跟她說:“阿姨,18年前我就來您這兒買東西。”
小賣部的生意一直很穩定,每月利潤都能過萬。但劉阿姨還想給自己和老伴多存一筆養老金。可是她不能放下小賣部,也看不到什麼適合自己的機會。
直到2020年,多多買菜興起,劉阿姨主動申請成為團長。
從最初的生疏忙亂,經歷了夫妻倆互相配合著慢慢摸索,到現在非常熟練的分揀,劉阿姨的買菜自提點逐漸穩定運營,小賣部也成了小區鄰居們日常來往的場所。
每天下午三四點,左鄰右舍就會陸續到劉阿姨的店裡來取菜。有人取了菜還會拉幾句家常,有人接上剛放學的孩子來取菜,讓孩子慢慢對著訂單找不同的蔬菜,鍛鍊孩子識字識物。
如今,靠著多多買菜自提點,劉阿姨夫妻倆每個月可以多掙2000-3000元。並且80%來取菜的人,都會在店裡再買點兒別的東西。
在劉阿姨心裡,現在的小賣部不僅是她和丈夫多年來奮鬥的見證,也成了鄰里之間交流的場所。在這裡,他們收穫了鄰里的情誼,也收穫了自我價值實現的成就感。
這些溫暖的小店背後,都有一個看起來也平凡的女性。那家小店,推開的不僅是鄰里生活的便利,也是她們打破自己慣性的一種不平凡。
從60後到90後的年齡跨度也證明了,時代的列車,也可以在高速前進的同時,並不落下任何一代人。
一個許多職場女性接受採訪時,很不喜歡的問題是——你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
因為真實答案不是一段華麗的回答,而是一段段匆忙焦慮的人生。
但是不兼顧,顯然也是不行的,大部分家庭都需要兩個人的收入。
也許更普適化的解題方式,是另一種職場的開啟。
今年初,中國社科院大學釋出的《電商生態高質量發展與就業促進研究報告》顯示,平臺經濟作為新的經濟組織形式,其對靈活就業人數的吸納遠超傳統行業。
自2020年8月,拼多多啟動多多買菜以來,“線上下單+線下自提”的半預購模式有效減少了生鮮庫存積壓,提高了效率。目前,多多買菜已覆蓋內地除西藏外的30個省級行政區,提貨點開進了全國70%的行政村,建立了200多萬個密集的驛站自提點。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多多買菜的夫妻驛站通常位於社群內部或附近,多為已有的快遞點、小超市、餐館、雜貨店等社群商業服務設施,如同遍佈整個社群的“毛細血管”。
當這些設施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融合了多多買菜的自提功能,這些夫妻店不僅可以獲得自提點分成,還能提供代收快遞、售賣其他商品等其他增值服務,進一步增加收入。這不僅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配送難題,滿足了消費者對物美價廉商品的需求,還促進了社群“毛細血管”就業。
每一根微小的“毛細”分支,都是一個真實的人在創造社會價值的證明。
從單槍匹馬實現經濟獨立的年輕女團長,到以一己之力帶動當地20多人就業的女站長,再到年過半百仍想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女團長,她們都是我們身邊真實在發光發熱的女性力量。
在千千萬萬個社群小店裡,千千萬萬個她們,正在用菜籃子的網線,編織成社群經濟中連結萬家煙火的毛細血管。
這些毛細血管裡流淌的,不僅是她們對自我生命力的更多期望,還有社會系統對微觀經濟活力的更大想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