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學界,屠呦呦的名字如同一座巍峨的豐碑,鐫刻著她為人類健康事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2025 年 4 月 30 日,一則重磅訊息傳來,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一訊息瞬間引發各界廣泛關注,在中美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屠呦呦的當選顯得尤為引人矚目。

1930 年 12 月 30 日,屠呦呦出生於浙江寧波。儘管家境並不富裕,但父母重視教育,讓她接受了完整的教育。1946 年,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結核,被迫終止學業,經過兩年多的治療後,病情才得以好轉。這段與病魔抗爭的經歷,或許在她心中悄然種下了一顆致力於醫藥研究、對抗疾病的種子。1951 年,她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選擇了當時的冷門專業生藥學,在大學期間系統性學習了眾多藥學課程,為日後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1955 年,屠呦呦畢業後被分配到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1956 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她對用於治療血吸蟲病的有效藥物半邊蓮展開研究,並於 1958 年與導師樓之岑合作發表了第一篇論文《半邊蓮的生藥學研究》,之後又完成了中藥銀柴胡的生藥學研究,兩項成果均被收入《中藥志》。

20 世紀 60 年代,由於氯喹抗瘧失效,人類飽受瘧疾之害。1969 年,屠呦呦臨危受命,擔任 “523” 抗瘧藥物研究專案的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她透過閱讀中醫典籍、查閱群眾獻方、請教老中醫專家等方式,收集了 2000 多個方藥,編輯成《瘧疾單秘驗方集》。隨後,她和同事對 100 多種中藥水煎煮提物和 200 餘個乙醇提物樣品進行實驗,卻遭遇重重失敗,成果不盡人意。但屠呦呦沒有放棄,將目光鎖定在中藥青蒿上。在歷經數百次失敗後,她重新設計提取方案,終於在 1971 年 10 月 4 日,證實 191 號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 100%。
為了儘快將成果應用於臨床,在發現提取物可能存在副作用的情況下,屠呦呦勇敢地向領導提交志願試藥報告,並帶動同事參與。1972 年 7 月,屠呦呦等 3 名科研人員成為首批人體試驗的志願者,確保了安全性後,1972 年 8 月至 10 月,團隊在海南省進行青蒿提取物的第一次臨床試驗,取得顯著成效,青蒿素就此誕生。1973 年,她又合成了療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雙氫青蒿素。

此後,屠呦呦帶領團隊對青蒿素轉入更深層次研究。1977 年,課題組以 “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 名義,在《科學通報》上發表論文,首次向全球報告了青蒿素這一重大原創成果。1981 年,屠呦呦在國際青蒿素會議上以首席發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讓世界逐步熟悉和認可了青蒿素。她也憑藉在青蒿素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先後榮獲 2011 年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 年 2016 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 年改革先鋒稱號、2019 年共和國勳章等諸多榮譽。2019 年,針對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 “抗藥性” 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再次取得新突破,提出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位取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為全球人類健康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三次申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最終都失敗了。
從評選偏好來看,中科院院士評選傳統上更注重基礎科學領域的理論突破,而屠呦呦的研究屬於應用型。儘管青蒿素的發現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社會效益巨大,但在學術認可度方面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再者,青蒿素是集體協作的成果,雖然屠呦呦被公認為關鍵人物,但院士評選需明確個人貢獻,這種 “集體成就中的個人定位” 在評審中可能引發爭議。

年齡與評選時機也是重要因素。增補院士採用推薦制,被推薦人年齡一般不超過 65 歲,對 65 歲及以上的候選人需要 6 名或 6 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四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
屠呦呦在 2015 年獲得諾貝爾獎時已 85 歲,而院士增選通常更傾向於仍在科研一線、有望持續貢獻的學者。
另外,屠呦呦的研究成果發表於特殊歷史時期,早期論文多為中文,且未以個人名義申報重大獎項(青蒿素專案獲 2011 年拉斯克獎後才被廣泛關注),這也導致其在傳統評價體系中處於劣勢。屠呦呦未當選院士的現象,常被公眾視為中國學術評價體系僵化的例證,引發對院士制度過度依賴 “圈子文化”“資歷積累” 而非重大突破性貢獻的質疑。

在國內申請院士屢屢受挫的屠呦呦,卻成功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於 1863 年,是美國政府授權的非營利、非官方科學組織,核心使命是為國家提供科學政策建議,推動科學進步,由美國本土院士(約 2400 人)和外籍院士(約 500 人)組成,入選者需經過嚴格同行評審,且僅基於學術成就,與國籍或政治無關。

屠呦呦當選美國院士,核心因素在於其卓越的學術成就。她因發現青蒿素拯救了數百萬人生命,2015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獎項是國際科學界的最高認可之一。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評選標準完全基於科學貢獻,屠呦呦的當選實至名歸。近年來中國在科研領域的投入和產出顯著增長,多名中國科學家如施一公、顏寧等先後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科學界的重視,屠呦呦的當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美國國家科學院設立外籍院士制度旨在構建全球科學共同體,促進跨國科研協作,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公共衛生、環境問題等方面共同發力,中國科學家的加入有助於資源共享與聯合攻關。

屠呦呦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是對她科研成就的又一次高度認可。儘管她在國內院士評選中歷經挫折,但這無法掩蓋她在全球科研領域的璀璨光芒。
她的經歷不僅是個人科研生涯的傳奇,也為中國科研發展以及學術評價體系的完善帶來諸多啟示。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像屠呦呦這樣的科學家,憑藉卓越的科研成果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同時也推動著中國科研事業不斷邁向新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