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評上中科院院士,今日屠呦呦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深究科學
作者:常春藤
剛剛,美國科學院公佈了新當選院士名單。今年共新增了120名院士及30名外籍院士,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領域取得的卓越且持續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本土首位自然科學類諾獎得主屠呦呦今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這或許是對她在青蒿素髮現貢獻的一種肯定。
此前,屠呦呦因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獲諾獎、拉斯克獎,被學界戲稱中科院最強“編外”科學家。這次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是對她科學貢獻的一種褒獎和肯定。
根據規定,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主要是授予非美國籍學者,不享有科學院投票權。 此次,當選使科學院現役院士總數達到2662人,外籍院士總數增至556人。此前中國學者,施一公、白春禮、王貽芳、張啟發等人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稱號。

中美院士評選機制差異顯著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兩國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榮譽之一,但兩者的性質、評選機制和社會角色存在顯著差異。

根據資料顯示,在國家科技政策制定、重大專案評審和科研資源分配中具有重要話語權,院士被視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代表。
美國科學院院士僅是科學界的榮譽性學術身份,不附帶行政權力,院士身份不直接參與資源分配,主要職責是為政府和公眾提供科學諮詢。
屠呦呦為何在國內難以評上院士
青蒿素的發現,長期被視為“523”團隊集體攻關的結果,而非一個人或一個小團隊孤軍奮戰發現的,因此在國內很難將院士、重要獎項等榮譽授予其中關鍵人物,因此屠呦呦在獲得拉斯克獎、諾獎前,她在青蒿素髮現上起到的關鍵作用長期被人忽略,沒有被提名為院士,甚至受到部分同行的排擠,早早淡出人們的視線和科研圈。
有關屠呦呦為何被排除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門之外,如下是DeepSeek的分析,還是比較全面和客觀的。
儘管屠呦呦的成就舉世矚目,但她至今未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一現象可能涉及以下多重因素:
1、院士評選機制的特點
    • 基礎研究偏好:中科院院士評選傳統上更注重基礎科學領域的理論突破,而屠呦呦的研究屬於應用型,儘管社會效益巨大,但可能在學術認可度上受限。
    • 論文與學術影響力:青蒿素研究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集體攻關專案(“523任務”),研究成果多以團隊名義發表,屠呦呦個人的論文數量和國際化展示可能不足,而院士評選常以個人學術履歷為核心指標。
2、集體貢獻與個人榮譽的權衡
青蒿素是集體協作的成果,儘管屠呦呦被公認為關鍵人物,但院士評選需明確個人貢獻,這種“集體成就中的個人定位”在評審中可能引發爭議。
3、年齡與評選時機
    • 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時已85歲,而院士增選通常更傾向於仍在科研一線、有望持續貢獻的學者。
    • 她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數十年前,後續科研活躍度可能不符合近年評選的“持續影響力”標準。
此外,院士評選依賴同行推薦和學術圈層支援。屠呦呦長期專注於特定領域,可能未廣泛參與學術團體活動,導致在評選體系中缺乏足夠“背書”。青蒿素研發時期正值特殊歷史階段,專案保密性質導致早期文獻記錄不完整,可能影響後期對其個人貢獻的追溯評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