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為澳洲華裔候選人Andy Yin投上寶貴一票)
本文參考來源:abc/網路
注:本文綜合整理媒體資訊,無任何立場!
羅馬時間復活節星期一,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安詳離世,享年88歲。梵蒂岡證實,教宗死於中風並伴有不可逆的心力衰竭。

按照他早在2022年6月所立的遺願,他將安葬於羅馬的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地下,成為百餘年來第一位未葬於梵蒂岡的教宗。

教宗的官邸大門已被紅絲帶封印,並打上象徵教宗任期結束的蠟印,宣告他的宗教使命正式畫上句點。

全球天主教堂為他舉行彌撒,悼念之聲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梵蒂岡聖彼得廣場,絡繹不絕。

“人民的教宗” 留下的深遠影響
“他是慈悲的象徵,是教會的溫柔之聲。”這是美國聖十字學院宗教學教授馬修·施馬爾茨(Mathew Schmalz)的評價。

他稱,教宗方濟各的風格是親民而開放的——始終傾聽邊緣群體的聲音,主張包容與希望,致力於使教會成為更有溫度的信仰空間。
他改變了天主教的許多刻板印象,也賦予了“教宗”這一角色更多人性與溫度。他的辭世不僅是一個宗教符號的終結,更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

澳洲總理致敬:非凡遺產,不朽影響
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表示:“教宗方濟各的慈悲之心,將會成為他非凡遺產的一部分。”
在政治與宗教的交匯點,他用平實的話語表達了對這位全球宗教領袖深深的敬意。

教宗遺願之外的預兆?
其實早在復活節前夕,方濟各就表現出身體狀況日漸惡化,儘管如此,他仍堅持出席聖周禮儀,甚至在聖週四探訪羅馬雷吉納·科艾利監獄。
宗教與人文的交匯處,他像是在做最後的巡禮。

ABC宗教與倫理主編斯科特·斯蒂芬斯(Scott Stephens)指出,這些行為像是“離別前的最後一系列告別動作”,這也使他復活節後離世,顯得格外具有象徵意義。

未來的教宗,會從“邊緣”走向核心?
接下來九天將是傳統的守靈與哀悼期。他的遺體預計將從本週三開始對公眾開放瞻仰,正式葬禮的日期尚未公佈。
與此同時,秘密的選教宗會議(conclave)也將啟動,屆時全世界的紅衣主教將齊聚西斯廷教堂,選出下一位教宗繼任者。

值得一提的是,教宗方濟各一生強調“邊緣地區”的聲音——無論是中東、東南亞還是非洲。他所任命的大批紅衣主教,也多數來自這些“非傳統”的地理位置。
斯蒂芬斯提醒大家:“教宗的選擇,往往充滿變數。”正如方濟各本人當年的當選,幾乎沒有人預測得到。這場即將展開的選舉,也許會再次出人意料。

義大利紅衣主教:繼位可能的焦點人物
儘管三位前任教宗來自波蘭、德國與阿根廷,但“義大利教宗”的呼聲正在升高。

目前被廣泛認為有望接任者包括:
-
皮耶特羅·帕羅林(Pietro Parolin):現任梵蒂岡國務卿,方濟各的重要助手,70歲。
-
皮埃爾巴蒂斯塔·皮扎巴拉(Pierbattista Pizzaballa):現年60歲,倡導宗教對話和難民事務。
-
馬泰奧·祖皮(Matteo Maria Zuppi):69歲,強調教會對弱勢群體的責任。
這三位都體現出與方濟各類似的牧靈關懷與社會意識,這或許也將延續他所開啟的教會改革方向。

一場靜默而莊嚴的交接
方濟各離世的那一刻,世界為之凝神。他不僅僅是教宗,更是一位始終走近人群的信仰者。

他的慈悲、他的簡樸、他為邊緣人發聲的勇氣,將持續影響著全球的信仰實踐。
在教宗席位短暫空缺的日子裡,所有目光都再次轉向梵蒂岡聖彼得廣場的陽臺,等待下一個改變時代的人,緩緩走出那扇門。

今日話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