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對孩子說這5句話,除非你厭惡他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美國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寫道: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
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他在這本書裡勸導大家,與人對話時避免評判、指責和帶有暴力意味的字眼。
生活中,很多傷害都是發生在日常的對話之中。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孩子不聽話?”
“為什麼跟孩子說話他都當耳旁風?”
“為什麼孩子在家跟我們都沒話說?”
這些問題暗示了家長在無意中用錯誤的表達,引發了孩子的防衛與抗拒。
和父母溝通不暢的孩子,慢慢會關閉心門,不再對父母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越來越不信任父母,親子關係逐漸疏遠。
好的溝通,家長要儘量避免下面這5種表達:
愛的撤回:
“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
人們都說:越熟悉的人越知道利器紮在哪裡最疼。
為人父母,脾氣上來時,也很會戳孩子的痛處,孩子怕什麼,他們就會拿什麼去嚇唬他,比如:撤回愛
所謂愛的撤回,是指父母透過各種方式威脅要收回他們給予孩子的愛,他們會直接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或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其不理不睬,變得冷漠。
每個孩子都害怕被父母拋棄。有朋友說,小時候惹媽媽生氣,結果媽媽怒不可遏地說:“好,我不要你了,以後沒人管你!”
她心裡很害怕,生怕媽媽真的不要自己了。
類似的話語還有:
“你要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我喜歡別人家的孩子,不喜歡你了!”
父母看似無害的威脅,一次兩次可能有教育的效果,但是長期下來,留給孩子的,是長久的恐懼和壓力,不經意間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馬丁·霍夫曼認為:“愛的撤回”可以成功迫使孩子的行為更加符合成人的要求,但促使其行為做出改變的動機卻是深深“焦慮自己可能會失去家長的愛”。
這種溝通方法,可能會比其他懲罰手段更惡劣、更殘酷,雖然讓孩子暫時順從父母,但對“被拋棄”的不確定感和恐懼感深深影響孩子的成長。
拿孩子和他人做比較:
“你能不能學學別人!”
大多數人的童年都具備相同的經歷:
“看看人家考的,再看看你?”
“你看小叔家的妹妹,人家還比你小,多懂事!”
“我怎麼生了你這麼不爭氣的東西。”
從小到大,“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與孩子形影不離:他脾氣很好,回回考試都考年級第一……無論怎麼努力,這個孩子總能比自己強。
父母的每一次比較,給孩子傳遞的資訊是:
“我對你不夠滿意。”
“你還有很多不足。”
“你沒什麼值得肯定和表揚的地方。”
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渴望著被父母理解,如果長期被比較、挑剔,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賞,孩子會自我否定:“我是不行的,不值得被愛的。”
更糟糕的是,“比較”也會增加父母的焦慮,越是內心不夠強大、對教育孩子不夠自信的父母,越愛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因為不確信、不篤定,所以需要透過和別人對比,找到自己的定位。
比過了別人,心裡就沾沾自喜,優越感得到滿足;比不過了,便充滿焦慮和擔憂,回頭把這份焦慮也傳遞給了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著自己的生長節奏和優勢,接受每一個生命本來的樣子,看到孩子更多的可能性,這樣才不會給孩子的成長設限。
給孩子貼標籤:
“你真笨/蠢/真沒出息”
父母,是孩子眼中的第一面鏡子。
我們如何看待他們,也會影響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家長的言語傳遞給孩子的,不僅僅有愛與信任,也會有失望與質疑。
有時候,孩子身上的所謂毛病和問題,都是被父母不斷放大和強化出來的。
比如,很多家長看不慣孩子身上的問題時,總喜歡直接批評、否定孩子,從而刺激孩子改變。
有的孩子一犯錯,父母就愛給他們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內向、頑皮、笨、蠢、自私、懶惰:
“笨得跟豬一樣!”
“是個人都比你強!”
“天天打遊戲能有什麼出息?”
殊不知,越是讓孩子感覺自己很差,越是會讓孩子感覺沮喪、煩躁,失去讓自己變好的勇氣和動力。
孩子被父母的評價限制住,偏見、標籤形成揮之不去的內在聲音。
孩子在很小時候,基本上都是從父母的言談舉止中得知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後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負面標籤貼得多了,久而久之,孩子心裡就會將其強化:反正我就是這樣的人,不良行為反而愈演愈烈。
詆譭另一半:
“你跟爸/媽一個德行”
夫妻有了矛盾之後,總在孩子面前抱怨、說另一方的壞話:
“你爸爸就不是個好東西!”
“你看哪個男人像爸爸這個德行!”
“別理你媽,一天到晚神神叨叨!”
“以後你長大可別像你媽那樣。”
父母雙方,在戀愛時的甜言蜜語,結了婚之後,卻開始當著孩子互相詆譭,用盡最惡毒的語言。
這樣的夫妻內心不成熟,也不強大。
孩子怎麼看待父母,應該交給孩子去判斷,何必把無辜的孩子拉入夫妻之間的戰火,埋怨、逼他站隊、仇視另一方。
在“壞話”中長大的孩子,有的一開始會不知所措,充滿焦慮;漸漸地,甚至會認同這種詆譭,敵視另一方,對他/她失去信任,親子關係破裂;在爭吵的漩渦中待久了,也無法正常的看待父母。
還有很多孩子沒有辦法,只能帶著對父親或母親的偏見,在一種無助、困惑感中彷徨。
孩子的心,早就已經分裂了。
情感綁架:
“我都是為了你好……”
和孩子溝透過程中,還有一種不容易發現其隱蔽傷害的話語,那就是“情感綁架”:對孩子訴苦,或者總說“為了孩子”。
“我和你爸成天這麼累,還不是想給你創造好的條件,你可要爭氣啊!”
“我說這麼多,還不是為了你好,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和你爸離婚了,你現在還不聽我的話,我能不傷心嗎?”
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其實本質是想要孩子聽自己的,滿足自己的期待,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種話語,會讓孩子產生深深的無力感、愧疚感,即便想表達不同的意見,想自己做選擇,也可能會迫於這種情感上的壓力而選擇妥協、壓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過著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越是想方設法地控制孩子,最後也越容易失去孩子。
超出界限的干涉和控制越多,孩子就會越渴望掙脫束縛、爭取個人自由空間,有的孩子表面上順從,實則內心早已非常壓抑,積攢了許多憤怒的情緒。
正如美國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在《自驅型成長》一書裡提出:家長無處不在的控制,導致孩子產生慢性壓力。隨著壓力的積累,逐漸削弱孩子應對和化解壓力的能力。
孩子雖然是我們最親密的家人,但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出口傷人。
我們和孩子越親密,越是要學習好好說話,呵護這份親密。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去年很多孩子都去了國外的博物館。
有網友曬照:大英博物館,“擠”滿了參觀中國館的家長和孩子。
讓下一代知道,在異國他鄉還有成千上萬的國寶文物,它們共同組成了華夏10000年的燦爛文明。
用認識國寶文物的方式,給孩子開眼界、漲知識太值得借鑑了~

多人可能不知道——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近17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海外
而現在,它們成為海外近200多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如果不曾走進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窮極一生也無法想象:
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究竟有多麼精湛華美,氣場強大。
曾到過大英博物館,也真的很難理解為什麼說“沒有一箇中國人,能笑著走出這裡”
這裡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000件,幾乎覆蓋了整個中華文明。
還有代表戰國黑科技的青銅神龍,是阿布扎比盧浮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古兵器收藏之首”永樂帝寶劍,藏於英國皇家軍械局博物館
而清代點翠聖旨奉天誥命鳳冠,每年都為蘇格蘭國立博物館帶來無數遊客。
國專家考察團曾對流失海外的文物做過一個統計。
資料一齣,所有人都紅了眼眶——
日本約藏中國文物360萬件,法國260萬件,美國230萬件,英國130萬件……
數目之龐大、文物之精美、時間跨度之悠久,震驚世界。
離家萬里,漂泊海外,沒有一件文物不想回家。但問題是,太多人還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因為哪怕僅僅,把藏有中國文物最多的12座海外博物館逛一遍。路程相當於繞地球6圈。
普通人一生終其一生,難以實現。
而如果沒有足夠知識儲備,花幾萬帶孩子出國一趟,也不過是看個熱鬧。
幸運的是歷時5年,我們終於等來它,
每一幀都精美絕倫、美到尖叫出聲的——
《海外國寶全書》
尋遍海外700+件鎮館之寶
讀懂10000年中華文明和美學家底
點選下面小程式,即可入手
沉甸甸的一本書,足有10斤重。
抱在懷裡一瞬間,真的太太太激動。因為它,
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無數國人期盼的“國寶回家夢”。
一書匯聚700+件流落海外的鎮館之寶,每件太美、太氣派。
種類收錄全——
青銅器、玉器、瓷器、琺琅器、織錦、書畫、木雕……幾乎囊括你所知道的一切類別。


時間跨度全——
從新石器時代、夏商周到清晚期,完整覆蓋了10000年中華文明史。


鑑寶角度全——
全書近1800幅高畫質全綵插圖,360°全方位細節展示。
從工藝、材質、色彩……50多種角度看國寶。
27輪專業調色,比你親臨博物館看到的更加真實豐富、視覺高畫質。
還有比博物館金牌講解員,更專業幽默的文字解析。
國寶朝代、來歷、功能、尺寸、藏館……身份資訊,一目瞭然。
一部圓夢萬里的“海外寶鑑”
一次講透10000年興衰、流變的文明史
一場此生難忘的靈魂盛宴
《海外國寶全書》
尋遍海外700+件鎮館之寶
讀懂10000年中華文明和美學家底
點選下面小程式,即可入手
(廣告)
作者介紹
本文轉載於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專注於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