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科學家在我的肚子裡3D列印了起來

圖片來源:Unsplash+
《環球科學》雜誌迎來了自己的播客節目👏
歡迎訂閱《環球科學》播客,每月更新一次,聽科學家與我們編輯一同探討形形色色的科學問題。在最新一期節目中,我們有幸邀請到了《環球科學》多次合作的譯者、兩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跟我們聊了聊青春期可以培養的能力和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視角。
撰文 | 黃雨佳
審校 | 高偉 clefable
人一上了年紀,身體就開始罷工。我的奶奶最近就同時出現了面部關節和膝關節問題,疼得她走路困難,甚至難以吃飯和說話。由於她年事已高,醫生不敢貿然實施手術,像膝關節置換這樣的方案只能暫時擱置。畢竟,這類手術需要切開關節,將原本受損的部分替換為由金屬和塑膠製成的人工關節,這對八旬老人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有沒有可能不動刀,直接在體內就地製造出修復關節的材料呢?今年5月,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Caltech)的高偉教授團隊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開發了一種能在活體內精準3D列印的方法,名為“深層組織在體聲波列印”(DISP)。
DISP平臺能在活體內3D列印,右圖是正在接受體內3D列印的兔子(圖片來源:原論文)
現場製造
傳統的3D列印技術透過逐層堆疊材料並加以固化,從而構建出我們所需的各類形狀。這項技術已被廣泛用於工業和醫療領域,其中也包括列印定製化的植入物和醫療裝置等。但高偉意識到,若要將3D列印的成品應用於人體內,其中一個關鍵障礙是需要進行手術。於是,他希望能跳過這一步,直接在體內的指定位置構建生物材料。
如果能將用於組裝的生物墨水注入體內,並透過某種方式讓它們僅在特定部位聚合,就有可能實現體內3D列印。高偉指出,與藥物遞送機器人相比,這項技術的優勢在於“現場製造”:直接在靶組織原位快速列印功能材料,如藥物載體、細胞支架或導電水凝膠,而無需手術植入。
其實早在2020年,四川大學的研究團隊就曾開發過類似的技術。他們利用近紅外光(NIR)引導生物墨水在指定區域聚合,成功實現了基於光控的體內材料構建。然而,高偉表示,光波在人體組織中容易被吸收和散射,通常只能到達皮下幾毫米深的區域
因此,要想真正實現更深層組織中的在體3D列印,並推動這項技術走向臨床應用,還需要一種穿透力更強且沒有副作用的手段。為此,高偉團隊選擇了聚焦超聲(FUS),這是一種能將高頻(>2 MHz)聲波精準聚焦於特定點位的方法。藉助FUS,他們能將超聲波能量傳導至皮下幾釐米甚至更深的區域,從而顯著拓展了3D列印在體內的應用範圍,也提升了空間精度。
DISP技術原理(圖片來源:Xiao Kuang
為了讓生物墨水中的聚合物單體僅在指定區域聚合,高偉團隊將交聯劑封裝在了一種特殊的溫敏脂質體中,然後和聚合物單體一起注射進需要的部位。這種脂質體在正常體溫環境下能穩定存在,可一旦被聚焦超聲“擊中”,區域性溫度升高,脂質體膜上就會出現奈米孔道,釋放封裝在其中的交聯劑,使周圍的聚合物單體發生化學反應而交聯。因此,聚焦超聲定位到哪裡,哪裡就會觸發區域性“列印”,可以精準構建所需的形狀。
這種策略既精準又安全。高偉表示,藉助聚焦超聲的空間聚焦能力和溫度反饋,他們能將加熱精確限定在目標區域,並且區域性溫度僅上升約5°C~6°C(從37°C至43°C),對周圍組織幾乎沒有影響。這種方法可以穿透厚達4釐米的組織,列印解析度達150微米,列印速度也高達每秒4釐米。
潛力廣泛
研究團隊在動物組織及活體模型中進行了測試。在其中一項實驗中,他們將含有阿黴素(一種常用化療藥物)的生物墨水注入了患有膀胱癌的小鼠膀胱,接著在腫瘤部位現場“列印”了藥物載體,以測試其治療效果。結果顯示,這種方式能顯著提升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增強了抗癌療效
研究人員也在兔子的腿部肌肉中測試了DISP技術在深層組織中的列印能力。一系列實驗結果表明,這種體內3D列印並不會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而且某些型別的生物墨水所打印出的材料,甚至可以在給予特定小分子後被可逆清除,這進一步提升了體內使用DISP技術的安全性。
即使隔著厚厚的肌肉,DISP平臺仍能精準列印(圖片來源:原論文)
除了列印用於藥物遞送的載體或組織修復的水凝膠,DISP平臺還具備更廣泛的潛力。例如,它還能用於精準遞送細胞,甚至直接在體內列印生物電子器件,研究人員只需在生物墨水中摻入活細胞或導電材料(如碳奈米管、銀奈米線等)即可。未來,這樣打印出的生物電子器件或許可以用於監測心電圖等生命體徵。同時,這種技術也適配於多種生物墨水的聚合機制(如離子交聯、自由基聚合和氧化交聯等),極大地拓展了可用的生物墨水型別和應用場景。
高偉指出,膀胱和腿部肌肉只是他們目前用於驗證DISP能力的兩種器官和組織。未來,如果能透過血管或腔道將生物墨水輸送至體內,這項技術還可能拓展至肝臟、腎臟、肺部和心臟等更多複雜的器官。不過他也強調,肺和心臟等動態運動的器官對3D列印過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聚焦定位與操作穩定性方面,因此還需要依賴精準的影像導航與嚴格的安全控制。
為了解決動態器官在3D列印過程中的挑戰,高偉團隊正開發基於機器學習的人工智慧(AI)預測模型,用於估算器官的運動軌跡,並即時調整超聲焦點,實現跟蹤式列印。AI的加入有助於他們最佳化列印引數、預測器官行為,並動態調控列印路徑,從而提升複雜環境下的操作精度。
DISP技術打印出的不同形狀的水凝膠(圖片來源:Elham Davoodi & Wei Gao)
一直以來,高偉團隊都致力於推進精準和個性化醫療技術的發展,已經在可穿戴裝置、微納機器人和奈米醫學等多個領域開發了一系列前沿技術。如今,DISP技術的誕生,是他們從體表監測與干預邁向體內治療的關鍵一步。
未來,他們計劃將這一技術進一步應用於更多器官和疾病模型,如在腫瘤微環境中列印可降解的藥物載體,或者用於構建體內神經介面等。他們還希望能將DISP技術與感測器系統融合,打造具備即時監測能力的“智慧體內裝置”。此外,研究團隊也在持續最佳化聲場設計,並開發生物相容性更強、響應性更高的生物墨水材料,以推動這項技術走向臨床。
參考連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t0293
https://www.science.org/doi/abs/10.1126/sciadv.aba7406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5月新刊正在熱賣
戳圖片閱讀原文
立即購買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戳圖片即可訂閱!
點選【在看】,及時接收我們的內容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