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暖和,樹上、屋簷和湖面都“長”出了不少鳥頭。哪怕在城市裡,能看到的鳥也不只有熟悉的麻雀、喜鵲和烏鴉,還有幾百種同樣躍動的小生靈。
觀鳥越來越成為週末親子活動的新潮流。一到週末,不少家長結伴帶著孩子在戶外遊走觀鳥,一來可以放鬆身心、鍛鍊視力,二來可以在玩中學習到很多新知識、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北長尾山雀,懸浮的小鳥糰子!|hajime7212
如果你動了想要帶孩子觀鳥的念頭,但是看到公園裡的拍鳥大隊人手一個粗壯的長焦鏡頭,立刻對它望而卻步,那麼這篇胎教級的觀鳥指南,將帶你從零開始觀鳥之旅,來認識真正的觀鳥;如果你已經是一個入門級選手了,也可以來查漏補缺一下!
文末還有幾本書和網址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夠對剛入門的你有所幫助。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觀鳥是一項在野外進行的活動
——觀的不僅是鳥,更是它們的生境,以及它們在自然狀態下的行為;所以到動物園、花鳥魚蟲市場去看籠中之鳥,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觀鳥。此外,鳥類攝影創作也不是觀鳥的目的所在,所以昂貴的相機並不是觀鳥的門檻。
觀鳥的必備品是望遠鏡。鳥有飛行能力,我們僅憑肉眼很難看清。望遠鏡可以幫助我們延伸視野,而且望遠鏡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觀鳥的體驗感。
望遠鏡主要分為單筒、雙筒兩種,兩種望遠鏡的適用情況不同。觀水鳥時,由於水面開闊,用放大倍數更大的單筒才能將鳥身上的細節看得更清晰,而且需要配備三腳架以穩定視野;觀林鳥時,不會與鳥相距很遠,雙筒望遠鏡就足夠,也用不著笨重的單筒和三腳架。大多數情況下,一副雙筒望遠鏡才是觀鳥的剛需。
選擇望遠鏡時主要看放大倍數和口徑這兩個引數。以下圖望遠鏡為例,乘號前面的數字是代表放大倍數,通常以8-10倍為佳,越大的望遠鏡,視野越暗,抖動也更嚴重;而太小的倍數,很不利於新手觀察細節。第二個數字代表口徑,也就是物鏡的直徑,越大成像越清晰明亮,越小則越便攜。
除此之外,在經費充足的情況下,還可以選擇ED鏡片,降低色散造成的影響。
👆望遠鏡靠近目鏡的地方通常會標註放大倍數與口徑。除此之外,在經費充足的情況下,還可以選擇ED鏡片,降低色散造成的影響。|Jacek Halicki / Wikimedia Commons
並不能。對於一副新的望遠鏡來說,除錯是很重要的一步。如果我們的雙眼視力不同,則需要以主視眼為基準,微調另一隻。此外,還要根據眼距,調整左右兩邊的夾角,使左右來兩邊的獨立影像匯聚成一個圓,以獲得最佳觀測效果。
👆滑動檢視調整眼距後的樣子 | birdwatching.com
最後的最後,讓我們練習一下,如何利用望遠鏡快速觀察到活蹦亂跳的鳥——首先,盯著遠處的一個目標物(別往別人家裡看啊喂),然後保持目視方向不變,雙手握住望遠鏡,迅速抬到眼前。此時,你眼前出現的,還是不是剛才的目標物?
觀鳥當然少不了一本圖鑑,它不僅提供了“預習”資料——讓我們提前認識想要觀察的鳥,還能幫助我們識別陌生鳥種,並加深印象。具體推薦的圖鑑可以在文末找到。
如果出門攜帶圖鑑不方便,也可以用手機軟體或網頁獲得某一鳥種的詳細介紹、高畫質圖片。有些軟體甚至還有圖片識別、語音識別功能,如“懂鳥”,能夠幫我們搞定80%的陌生鳥種。當然,這是在有網路且拍攝到了清晰圖片的情況下。
在多看書、多到野外實踐、多跟有經驗的觀鳥者結伴之後,認鳥功力自然就會提升啦。
在出發之前,最好事先了解目的地都有什麼鳥、當前季節能不能看到,才不會失望而歸。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上網搜尋,如“中國觀鳥記錄中心”的網站或小程式。
👆可以點開自己所在的城市,檢視鳥種數|中國觀鳥中心
許多鳥類都具有遷徙的習性。在鳥的繁殖季去它們越冬季的地點苦苦尋找,肯定不是明智的選擇。同理,想要觀察到新鳥種,不用到很遠的地方去,只需要多多瞭解它們遷徙過境的日期(在圖鑑或網站上查詢),總會和其中的一兩隻相遇。對目的地的鳥類心中有數,在野外識別時也會更有自信呢。
👆中國觀鳥記錄中心“查詢統計”這一欄,可以選按觀測時間查詢記錄,方便我們瞭解某觀鳥點不同季節的鳥類|中國觀鳥中心
如果還沒有目的地,那就百度一下我們所在地區的觀鳥點吧。對於剛剛入門的新手來說,城市周邊的溼地公園、森林公園是個不錯的選擇——路線更容易,而且生境型別豐富,鳥類的多樣性往往不低。在熟悉了這些經常出現在城市周邊的鳥類之後,有了一定觀鳥經驗的積累,再進一步深入偏僻的觀鳥點大飽眼福。
野外觀鳥連根毛都看不見?有技巧!
當我們做好了準備工作,興致勃勃地到了野外,可能連鳥毛都見不著,或者看著它們飛快地從視野中略過,望遠鏡都沒舉起來就不見了。
通常,鳥類在野外的樣子,不能說和圖鑑一模一樣吧,只能說是毫無關係。希望以下這些技巧,能夠幫你更輕鬆地找到並認出更多的鳥。
一些雀形目鳥類很喜歡站在樹頂“觀察人類”,較為低矮的電線也會成為小鳥們開會的地點。在水塘邊或岸邊,見到鳥的機率也很大,比如前來洗澡的雀形目,來覓食的翠鳥、涉禽。除此之外,也可以留意一下樹林或灌木叢的邊緣。
觀鳥的時機很重要。大部分鳥類在日出後的一小時內最為活躍。如果運氣好的話,站在原地守株待兔即可。有時,小型雀形目鳥類會成群在眼前的樹枝上一波一波地飛過,每一波都是好幾種鳥類的混群,這就是傳說中的“鳥浪”。
要是你做不到早上五六點就起床,也沒關係,只要地點合適,一天中任何時候都能觀察到鳥。另外,在日落前,鳥類通常也有一個活動高峰。
👆幾種小鳥的混群在眼前突然出現,又立即不知所蹤了,但下一波正在趕來的路上 | 尖兒
在剛開始觀鳥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所有灰不溜秋的小鳥都是麻雀、所有黑不拉幾的鳥都是烏鴉。想要成為認鳥達人,閱讀圖鑑上的外形特徵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沒必要記住所有描述。這些小技巧能夠幫你在野外輕鬆快速地認出鳥來!
野外識別鳥類有很多種思路,當這種鳥是較為常見的時候,抓住鳥最關鍵的特徵是最容易的識別方式——比如獨特的外表。透過識別羽色的分佈、特殊羽毛、尾巴形態、喙部形狀以及是否存在冠羽等,立刻就可以判斷是什麼鳥。像“鳥如其名”的綠頭鴨、紅耳鵯,有著白色額甲和喙的骨頂雞,黑白條紋翅膀搭配浮誇冠羽的戴勝……
👆綠頭鴨(左上)、紅耳鵯(右上)、骨頂雞(左下)、戴勝(右下)|flickr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鳥不存在一眼就能識別出它們的外貌特徵,而且許多雀形目的鳥類實在是太像了。這時,先確定它屬於哪個“類群”,再識別鳥種會更加容易,遇到不認識的鳥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在圖鑑中索引。
比如仔細觀察喙部的形狀,你就能很容易地看出這隻左圖的黑鳥是烏鶇,而不是烏鴉,因為鴉科鳥類喙部更加粗壯有力。
令人眼花繚亂的雀形目小鳥,也可以依據喙部來區分類群。鶯的嘴看上去比較纖細,山雀的嘴相對身體很小,雀的嘴比較短粗,蠟嘴雀的嘴則更大。
👆金頭縫葉鶯(左上),綠背山雀(右上),黑頭金翅雀(左下),黑尾蠟嘴雀(右下)|尖兒
除了顯著的外表外,配合鳴聲、行為、生境、分佈範圍甚至是停歇在樹枝上的姿勢等都可以幫助判斷。
鳥類飛行時也是識別的好時機。同樣是涉禽,鷺在飛行時會縮著脖子,而鶴則不會;啄木鳥獨特的扇翅方式讓它飛起來呈現波浪形;不同的扇翅頻率也可以作為區分依據 。
👆左:飛行中的白鷺;右:飛行中的灰鶴 | John Queen、praveen pandian / flickr
不同的鳥類有著自己喜歡的生境,如鶇類、鳩鴿類喜歡在地面遊走,啄木鳥喜歡攀附在樹幹上,各種山雀則喜歡叢集在樹冠層活動,而一些鴉雀則常常出現在灌叢中。
再難一點,當容易混淆的物種同時出現時,就可以利用它們的相對差異加以區分。比如,大白鷺、中白鷺和小白鷺同時出現時,透過體型差異就能很快對號入座,並且很容易能依據羽毛顏色的差異將旁邊的蒼鷺也區分出來。
👆蒼鷺和大白鷺的羽色差異顯著(高糊版模擬遠距離觀鳥,笑)|尖兒
而當這些相似的鳥種沒有同框,就更加要求觀鳥者對於細節的把控了——識別大白鷺的關鍵點在於它的嘴裂過眼,而小白鷺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它們黃色的趾,且它們與牛背鷺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嘴黑一個嘴黃。
👆無獎競猜:現在來認一認各種白鷺吧!|wikipedia
還可以透過身體各部位的比例,有的長著大嘴,而有的則拖著長長的尾巴,有的圓滾滾。這一點在猛禽的識別中頗為重要。關注猛禽翼展、尾巴長短、頭部與身體的比例,能很好地區分各種類群。
👆長尾山雀(左)的尾巴和自己身體相比更長,而山雀(右)與身體相比更短。|尖兒
然而有時,同一個鳥種還會因為性別、年齡的差異,或是否處於繁殖季而呈現出不同的羽毛顏色,識別它們的要點在於觀察喙部、虹膜、跗蹠部等不變的特徵。
👆頭不綠的綠頭鴨,還能認出嗎?| Heather Paul / birdnote
總之,幫助我們認鳥的方法不勝列舉,在觀鳥的初期,這些技巧猶如潮水般將你淹沒,不必擔心,只要多看、多對比、多思考,這些識別鳥類的技巧很快便能掌握。在學習觀鳥的過程中,不要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認,如果有旁人說出了正確的鳥種,在圖鑑中對比兩種鳥的差異,也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
最後,在這裡推薦幾本書和網站,希望能對正在入門的大家有所幫助:
1. 觀鳥必備圖鑑《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馬敬能新編版)》
2. 極其詳細的觀鳥入門指南《西布利觀鳥指南》
3. 依據鳥類行為認鳥的全方位指南《鳥類行為圖鑑》
4. 中國觀鳥記錄中心https://www.birdreport.cn/ (也有小程式,使用很方便)
5. 康奈爾鳥類學實驗室的觀鳥記錄網站 https://ebird.org/home
6. 世界鳥類資料庫 https://avibase.bsc-eoc.org/avibase.jsp
7. “懂鳥”小程式
相關閱讀
-
陪孩子觀鳥,全家過上鬆弛生活,這項自雞人間值得……
-
-
-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