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文中的珍貴音訊,特別適合在焦慮、鬱悶、懶床時播放)
鳥類,可能是久居城市的人,最容易接觸到的野生動物。
被鋼筋水泥包圍的牢籠,硬化的水泥地面、車水馬龍的公路,趕走了絕大多數野生動植物。
我們能接觸到的大自然,除了阿貓阿狗,就是行道樹和綠化帶。

然而,還有一部分野生鳥類,它們自由自在,留在城市中,能跟人和睦相處。
它們就在我們身邊,歌唱、築巢、求偶、繁衍。
也許你早已熟悉這些鳥的相貌與歌聲,卻不知道它們是誰。
這篇文章將為你揭開,這些鳥類隱匿在城市角落的真面目,去看看每天清晨吵醒你的鳥,到底是誰?

第一位出場的嘉賓,是我們的老朋友了。
不會有人沒見過它,灰褐色的小肥啾,整日嘰嘰喳喳的。
它是麻雀,城市哪裡能有它的身影,經常成群二三十隻,集結在一起覓食。
麻雀平時以穀物為食,有時候也吃蟲子。

雖然麻雀很常見,但它也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不要隨意傷害它。
是的,如今的鳥兒越來越珍貴了,連麻雀都是保護動物了。

城市裡常見的不只有麻雀,還有一種“野咕咕”,它的“歌聲”很有辨識度。
在清晨,我們有時會聽見一陣斷斷續續的“咕咕咕,咕咕咕”的聲音。

這是珠頸斑鳩在唱歌,它與鴿子同屬於鳩鴿科,難怪叫聲都是“咕咕咕”的。
它脖子後面有一塊密密麻麻的珍珠斑,所以被稱為“珠頸斑鳩”。

珠頸斑鳩不怕人,它經常在廣場上、花壇裡閒庭信步,有時候和它的親戚——鴿子混在一起。
在鳴叫時伴隨著鞠躬的動作,這是它求偶的舞蹈。

第三位出場的嘉賓,它的歌聲同樣有辨識度。
它叫
大杜鵑
,俗稱布穀鳥。

在中國,除了臺灣省沒有分佈,其餘省都有它的足跡。
大杜鵑性格孤獨,常單獨活動,飛行快速而有力,主要以毛毛蟲為食。

大杜鵑是一種寄生鳥類,它從不自己築巢和孵蛋。
它通常將蛋偷偷下在其他鳥類的巢中,讓別的鳥照顧自己的孩子。
所以,杜鵑寶寶是被“後媽”餵養長大的。
葦鶯媽媽給杜鵑寶寶餵食,左葦鶯,右杜鵑

它還有兩位親戚,一個是叫聲很像簡訊提示鈴聲的四聲杜鵑。

還有一位是長得很像鷹之類猛禽的鷹鵑,別看它長得兇,它的歌聲清脆響亮。

下一位嘉賓很常見,也是城市公園小區的常客。

它就是灰喜鵲。
灰喜鵲遍佈中國,是很常見的鳥類,體型比喜鵲小些。
雖然它叫灰喜鵲,但實際上腦袋黑黑,翅膀和尾巴藍藍的。

在冬天,看到高大樹上的巨大鳥巢,往往是灰喜鵲的家。

除了灰喜鵲,城市公園常見的還有喜鵲。
灰喜鵲和喜鵲,雖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喜鵲比灰喜鵲大很多,而且它是黑白兩色的。
喜鵲飛翔能力強且持久,飛行時整個身體和尾部成一直線,尾巴稍微張開,像兩條飄逸的綵帶,非常漂亮。

下一位嘉賓很會歌唱。
烏鶇(dōng),它也是城市公園小區中常見的鳥類,雄性全身黑乎乎的,其貌不揚。
鳥喙和眼圈為亮黃色,陽光下更鮮豔,它經常被人誤認成八哥或者烏鴉。

烏鶇極擅長鳴叫,叫聲有百餘種變化,故有“百舌鳥”之稱。
如果你在公園或小區聽到極悅耳的鳥鳴且不重樣,大機率是它。

八哥和烏鶇一樣,也是一身黑不溜秋,但八哥的腦袋前有一撮毛,就像請Tony老師做了個造型。

至於烏鴉,它連喙也是黑色的,而且它黑得發亮。

接下來出場的是一位“老朋友”了,叫聲嘰嘰喳喳、絮絮叨叨。
它是我們最熟悉的燕子,狹長尖銳的翅膀,飛行時呈鐮刀狀,尾羽深叉呈“燕尾”狀,辨識度很高。

我們總會在城市的屋簷下、橫樑上、房舍內外的牆壁上,看到它們的身影,那些角落,可能藏著它們的巢穴。

接下來這位相貌和叫聲都很獨特。
它叫戴勝,又名山和尚、臭咕咕。
它是中國畫中經常出現的形象之一,頭頂那叢絲狀羽是它最獨特的標誌。

戴勝在遭遇敵害時,能從尾脂腺分泌出一種黑褐色油狀液體,氣味極其惡臭,從而使其他動物放棄攻擊,難怪它叫“臭咕咕”。
下次見到它,記得“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下面這位重量級選手,經常鬧出很大的動靜,我們嚐嚐“未見其鳥,先聞其聲”。
這是它敲擊木頭的聲音。
它是大斑啄木鳥,廣泛分佈於中國各省,主要棲息于山地和平原的樹林中。

它本身長得小巧玲瓏,腦後頂著紅帽子,屁股也是紅紅的,身上是黑白相間的花紋,配色相當時尚。

城市中高樓大廈林立,它有時候也會把樓房誤認作大樹,孜孜不倦地找蟲子吃。

下一位嘉賓在中國南方比較常見,近幾年在北方,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它是白頭鵯(bēi)。
因為腦門兒上的那一抹白,所以得此名,辨識度很高。

白頭鵯性格較為活躍,擅長鳴唱,鳴唱聲豐富多樣。
不同地域的白頭鵯鳴唱聲有很大區別,分佈距離越近,鳴聲越相似。

要論鳴叫,也許黑枕黃鸝更勝一籌。
它是中國東部城市很常見的鳥類,叫聲清脆婉轉,音調美妙多變。
黑加黃的配色,像極了交通警告標識牌。

黑枕黃鸝主要以昆蟲和果物為食。
水果,漿果和無花果等等,都是它們的最愛。
它們一般在樹冠裡覓食,很少到達地面尋找食物,通常在葉片和樹枝中覓食。

講完會唱歌的,再說說比較勇猛的。
棕背伯勞,別看它長得呆萌,它是鳥類中的捕獵能手,戰鬥力很強,綽號“小猛禽”。
你戴的是“佐羅的眼罩”嗎?

棕背伯勞平時喜歡單打獨鬥,一有獵物就會出手並且原地開吃!
善於捕捉昆蟲,小鳥,青蛙等小動物,且有很強的領地意識。
棕背伯勞捕食其他小鳥


離開城市上空,來到水邊。
綠頭鴨可能是城市裡最常見的水鳥了。
雄性綠頭鴨特別漂亮,頭部泛著金屬光澤的綠色,“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還得添點綠。”

雌性綠頭鴨的毛色稍微暗淡一些。
它們棲息在城市中的河溝子裡,悠然自得,令人好生羨慕。

與綠頭鴨一塊生活的還有鴛鴦,經常一雌一雄在一起,雄性的毛色相對豔麗,雌性的羽色相對暗淡。
其實,鴛鴦並不是“一夫一妻”的鳥兒,雌鳥和雄鳥生完孩子之後往往各奔東西。
人類對鳥類一廂情願的誤解,實在是太多了。

真正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的是它——赤麻鴨。

中國古代人所說的“鴛鴦”,其實是赤麻鴨。
它們只要求偶成功就會終生結對生活,終其一生形影不離,赤麻鴨才是愛情的象徵。

如果在生態環境更好的溼地、湖泊,我們會看到一種黑乎乎的水鳥——小鸊(pì)鷉(tī)。

它俗名水葫蘆、王八鴨子、油葫蘆,長得很像鴨子,但比鴨子較小。
小鸊鷉體表油亮、身體短胖、翅膀短圓,流線形的體態可以在水面上下靈活自如地浮沉,像個葫蘆。

如果在生態環境更好的溼地公園,我們還會見到優雅的白鷺。
白鷺是大型水鳥,生活在河邊、泥灘。

可以涉水的大長腿,匕首般的或勺狀的長嘴,可大範圍扭動伸縮的長脖子。
它們“捕魚為生”,不捕食時一動不動,狀如蓑笠翁,穩如釣魚佬。

以上列舉的鳥類並不是全部,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城市常見的鳥類也各有不同,也許你的“鄰居夥伴”並沒有在文中提到,可以在評論區分享。
細細想來,原來我們身邊竟有如此豐富的小動物。
也許我們可以放下手機,去看看我們身邊的鳥類朋友,甚至駐足身邊的一花一草一木,可能會讓人進入一個神奇的世界。
寒冬漸漸過去,很快,我們將迎來久違的季節——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監製:視覺志
編輯:古月胡
設計:陳琛
影片號: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