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將爺
這幾天,外賣大戰風起雲湧,劉強東帶著“兄弟連”,步步進逼,惹人眼球。
早上喊話“某平臺”對騎手搞“二選一”,下午就親自騎著電瓶車送外賣,晚上還和騎手“兄弟們”一起喝酒侃大山。
一套操作行雲流水,連跟拍的攝影師拍攝技術都很線上。全網也隨即將劉強東捧上“人民企業家”寶座,一時間,風頭無雙。
勞苦大眾和頂級富豪產生了共鳴,並且“打成了一片”。很顯然,這符合吸引流量的底層邏輯,被霸總寵愛的“兄弟們”,確實容易產生“幸福來得太突然”的幻覺。

這種狂歡甚至夾雜著某種民粹的味道,以至於讓更多人失去對外賣大戰背後市場理性的深究。
當流量的潮水退去,誰會成為流量反噬的受害者?
最令人擔心的,如此大戰,似乎正在背離國家提倡“反內卷”的政策趨勢。

燒錢補貼,埋下內卷隱患
國人真正苦的,其實是內卷,且久矣!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將“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納入國家經濟發展重點任務。
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檔案,提出要“規範網路銷售‘全網最低價’等不合理經營行為”,呼籲建立實價優質消費環境。
這一系列頂層設計無一不是對“低價傾銷”“盲目燒錢”的警示。
然而,警示歸警示,有的平臺不僅依然這麼幹,而且,還卷出了新高度。
京東宣佈上線外賣業務,最大的宣傳噱頭就是給商家“免佣金”,給騎手繳納“五險一金”。
這對處在編制焦慮和福利飢渴狀態下的普通勞動者來說,心靈衝擊力是可想而知的。
這時候,所有關於社保的普惠特點,以及靈活就業的福利規則,統統被拋到腦後。
自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滔。

內卷在外賣小哥內部迅速展開。社交平臺上,不同平臺的小哥心理不平衡的宣洩,到處都是。其中不僅包括美團、餓了麼,同樣包括與京東有關的達達員工。
不患寡而患不均。顯然,這種不均背後深刻的用工模式已經不再被輿論關注了。
同樣,首年0佣金、次年僅5%抽成,這些都是看上去很美的事。但稍加思考就會發現,這是一場典型的“資本補貼換市場”的遊戲。
很顯然,外賣大戰打得再熱鬧,口號喊得再響亮,最終還是要體現在普通人的利益上,還不能變成一種口惠而實不至的資本遊戲。

對京東來說,電商增長乏力,外賣引流無疑是其重塑增長敘事的關鍵一環。
透過外賣這一高頻場景導流回主站,是對流量焦慮最直接的回應。
不得不說,這次京東在外賣領域的燒錢很有衝擊力,諸如“百億補貼”之類的符號,也讓人覺得可以擁有“過把癮就死”的快感。
但,這種不惜成本燒錢的行為,能持續嗎?
在商言商,羊毛出在羊身上,很多看似“利好”商戶和騎手的策略,很可能會加速全行業的資源消耗。
這種平臺的超前透支,最終也只能轉化到商家身上,只能轉嫁到騎手身上。
說白了,福利是好事,但不顧現實理性瘋狂燒錢換來的福利,要不想吐出來,恐怕只能付出更大的代價——一卷再卷,卷無可卷!
所以,這種神仙打架,被捆上“內卷戰車”的,很可能就是普通商家,就是騎手中的大多數,就是廣大消費者。

代價轉移:誰在為內卷買單?
事實上,京東的補貼蜜月正在變淡,也終將有結束之時。
比如,有訊息顯示,京東外賣將於5月1日開始抽成,五一之後入駐的商家將抽成5%,佣金+營銷活動補貼+廣告投入+配送費算,京東外賣上的餐飲商家實際付出成本在30%左右。
免佣金初看是給商家讓利,實則是短期流量誘餌。一旦補貼退潮,商家立刻面臨訂單銳減的困境。
這種高成本方式很容易讓很多商戶經歷“入駐–虧損–撤退”的三段式輪迴。這是因為,依賴平臺補貼獲取訂單,看似划算,實際加劇了對平臺的依賴和議價能力的喪失。
與此同時,大型連鎖商家被綁上“低價換流量”的戰車,中小餐飲商家也不得不加入促銷戰,價格越卷越低,對服務和質量都帶來巨大的管理壓力。
平臺的燒錢成就了資料和KPI,真正的成本,卻是商家利潤空間被無限壓縮。這,就是典型的內卷。
網上太多資訊表明,更能卷的京東也不過如此。在快速喊出口號,打出旗幟之後,補貼已經開始收縮。
4月23日,網上有多名商家反饋,京東外賣再次調整“百億補貼”政策,所有補貼活動均需要商家分攤50%成本。

若是如此調整,無疑表明京東這種砸錢內卷方式的後勁不足。
從網上一些商家反映看,他們已經在感到失望,據稱,因為京東要求商家參與“百億補貼”“不參加店鋪排序會下降”“不參加的商戶將會永久禁止加入排名推流系統”,另有商家發現後臺被京東外賣鎖定,餐飲商品降價後無法再恢復。
這些事件已經顯示出京東的疲態,最終,只能靠轉嫁成本,讓商家進入更卷的狀態。
最新訊息,京東也進行了如此“闢謠”:

只不過,在評論區,有大量商家針對京東“闢謠”,紛紛發圖片進行“打臉“,有的商家甚至都爆粗口,聲稱自己就是要承擔一半,表示都不想參加這些活動了。




不得不說,各地商家的截圖,確實在指向上百億補貼變成東哥和商家AA制。


不論如何,至少這些商家被“內卷”裹挾的呼聲,也不能假裝看不見。
同樣,騎手也在面臨著“保障”與“壓力”的兩難博弈。
騎手社保的確提升了保障水平,但與此同時,一些平臺透過降低配送單價、加快派單節奏等方式,彌補新增成本。
結果是,雖然繳了社保,騎手拿到手的現金收入卻變少了。一部分騎手更傾向留在“多勞多得”的眾包模式,而非平臺簽約騎手。
加之演算法驅動的高強度勞動,騎手超時率高、交通事故頻發,反映出平臺的“保障”僅是應付輿論與政策的被動響應,而非真正在乎勞動者尊嚴與權益。
網上大量騎手在測算拿到京東社保的條件,認為那些條件並不是容易承受的。

不難想象,面對相關條件要求,騎手不得不面對跑單量提升、跑單時長加大的挑戰,不得不需要跑出更多的單子以彌補現金收入的下降。這樣一來,騎手也更捲了。
對消費者來說,低價蜜糖背後也有隱憂。
使用者當然也能嚐到補貼的甜頭——新客立減、滿減優惠、秒殺特價應接不暇。
但這背後的邏輯是:平臺前期虧錢讓利,換取使用者習慣和市場份額,待對手退出或市場穩定,再透過提高價格、降低服務水準來回收成本。
這是電商行業傳統的“低價換流量”打法。但問題是,電商以標品生意為主,商家也有足夠的利潤空間支援平臺補貼。但將這套邏輯搬到餐飲行業,是明顯不通的。
餐飲行業中,中小微商家佔了半邊天,而且本來在房租、原料、人工的成本“三高”下艱難轉型,但新入局平臺如果真是透過攤派補貼的方式,來將自己的營銷成本變相轉嫁給商家,那必然會侵蝕餐飲商家本來微薄的利潤。
就像京東黑板報中自己說的,餐飲行業“約60%以上門店都不賺錢”。但,它似乎又是在用野蠻擴張的方式在破壞行業。
而且,一些宣傳中的“品質保障”也未必能夠兌現。
比如,京東主打“堂食稽核”,但執行效果有限,一些消費者反映,部分門店衛生狀況並不樂觀,食品安全隱患依然存在。
卷低價勢必最後變成捲成本,一旦食材衛生成本下降,那麼受傷的還是消費者。
企業競爭成本透過商家利潤下降、騎手高強度勞作、消費者資訊不對稱等形式轉嫁給社會,就會導致交通事故頻發、食品安全堪憂、公共資源成為平臺博弈的“尾款支付者”。
這樣的內卷式競爭,最大的受害者,肯定是普通人。


破局之道:從“內卷競爭”到“生態重構”
這場外賣大戰讓人熟悉,那是因為京東曾經打過這樣的仗。
京東早年以圖書價格戰擊垮噹噹,又靠家電補貼大戰壓過蘇寧,還和天貓等平臺戰得難解難分。
2013年6月,京東商城的高階管理人員發表了一篇名為《二選一,這條通往奴役之路,你走麼?》的文章,直接曝光了商家被阿里要求“二選一”的問題。2017年,京東甚至向北京市高階人民法院起訴了阿里的“二選一”壟斷行為。
顯然,高質量發展,絕不應體現於誰更能“燒”、誰更能“卷”的較量。
破局,既需要制度政策驅動,也需要價值觀重塑。
政策上,必須強化對“反內卷”相關政策的落實。
為此,就必須為平臺博弈劃清底線,要從整體角度,從業態趨勢上,明確平臺用工責任,將騎手納入國家靈活用工體系之下的福利保障範圍,來體現長期性和普惠性。

為靈活就業人員繳納社保,解決他們不被“內卷式”競爭捆綁,需要英雄主義,但,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國家層面協調的集體英雄主義。
在演算法方面,也需要推動更加透明化管理,如取消超時扣款,將騎手滿意度納入平臺考核體系。
在監管上,要對僅靠流量與補貼這種“內卷式”競爭說不,真正建立起能夠穿越週期、平衡效率與公平的經營理念。
只有從根本上重構盈利邏輯,推行佣金差異化、探索可持續服務費模式,才是解決“內卷式”競爭之道。
顯然,構建外賣市場的健康生態,要讓消費者可以“用腳投票”,選擇更重視安全與服務的平臺,而非一味追逐低價。
外賣行業本應是連線城市溫度的紐帶,然而,在部分企業的有意為之下,當前這場外賣大戰正在失去理性,變成了一個充滿民粹式、口號式的瘋狂戰場,這很容易陷入到底層短暫狂歡、持久飲痛的悲劇中。
“反內卷”的一個基礎特徵,就是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靠創新和服務帶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這場外賣大戰,並沒有走出當年電商“價格戰”的窠臼,仍在重複“燒錢—壟斷—收割”的怪圈,實在令人遺憾。
不應該再讓內捲成為阻礙創新的絆腳石了。
平臺經濟絕不應該淪為“內卷經濟”,這種內卷式競爭,也絕不可能帶給商戶、勞動者、消費者真正的利好。
所以,是時候從那種極具煽動性的個人英雄主義口號中清醒了,回到市場邏輯,回到創新軌道,外賣大戰才能實現良性競爭,不讓社會透支更多隱性代價。

PS:全文完。共3386字。今天寫篇外賣大戰另一面的,任何業態發展,都離不開市場競爭和業態規律。走出底層邏輯的流量誘惑,迴歸理性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才有未來。請大家掃下面二維碼,同時,能加我一個星標,或者加好友,以保能及時找到我,期待一鍵三連,謝謝各位!

請歡迎關注人格志影片號,方便我們在直播間交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