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過兩個月,我兒子即將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回望他和其同學們,及我身邊看到的其他孩子們20多年的成長經歷,計劃寫幾篇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父母們需優先關注什麼的文章,以幫助父母們智慧養娃。
今天這篇就先談談家有高中生的父母們吧。
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孩子到了高中階段,既是孩子們最忙碌、最掙扎的階段,也是父母們最焦慮、最糾結的階段。當然如果家中已有大娃上大學,甚至走向工作崗位,只是小娃在唸高中的家庭則狀態好些。
孩子讀高中的目標是上名校,父母的目標是全力支援孩子上名校?相信走過申請季的父母們對此目標多半會搖頭。
現在每年都有不少孩子上了名校後中途退學,或者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或者被公司辭退後在家啃老,或者只想一直唸書,不想工作的。我兒子所在大學今年畢業後就出現了即不申請研究生,也不找工作的孩子。
那高中階段父母們需優先關注什麼,方可助力孩子順利邁入下一段人生之旅呢?
或許很多父母認為高中階段最需優先關注的是:找特色升學顧問助力孩子規劃高中每年需做事項,包括規劃大學申請的專業,其實不然。
因為升學顧問不是孩子上名校,選好專業,過上幸福人生的決定因素。孩子能上名校,選好專業,過上幸福人生的關鍵環節在孩子自身,而能助力孩子的真正推手是家人,包括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或者爺爺奶奶等,而非升學顧問!
所以,我建議父母們最優先關注的是關係。唯有擁有良好關係,包括親子關係和父母關係,孩子的人生之路才有更多可能性,呈現不同驚喜。因為人生的路很長,不是隻到大學申請完畢就結束了。
舉幾個例項。
例項一:上個月我邀請了一位律師爸爸來公益分享育兒經,其大兒子大學申請沒有聘請升學顧問,最終獲得了UIUC和西北大學的計算機專業錄取。大兒子大學四年期間,用三年時間讀完UIUC計算機本科專業,一年時間讀完計算機碩士專業,並在去年年底贏得了全球每年只有80名學生獲得的每人3.5萬美金的Siebel Scholars獎項。今年五月畢業後孩子婉拒了幾十萬年薪的工作邀請,選擇去加州伯克利大學繼續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聽律師爸爸分享後,我能深深地體會到家庭關係的融洽和父母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在支撐孩子一路前行。
例項二:兩週前我們和好友去波士頓,結識了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研一學子,他說從小到大學習一直都是中等水平,上的高中、大學也非中國和美國的名校,但到大學中段他覺醒了。本科畢業後靠自己實力找到了工作,年薪最高達70、80萬人民幣,工作五年後如願申請到哈佛大學商學院,目前哈佛兩年學費均由公司全額支付,其畢業後的薪酬和職位會再次躍遷。聽哈佛學子面對面的分享,我能感受到他從小到大,被家人深深愛過,完全接納後大學階段自我爆發的力量。
案例三:我身邊有升學機構追著家長想「免費幫孩子申請大學」,但家長沒同意的多個案例。原因是孩子優秀,100%會被名校錄取,於是機構想輕鬆獲得名校申請記錄。我發現這些孩子都和父母關係非常好,父母關係也很和諧。
案例四:我身邊有不少在美國私校或優質公校讀書的孩子,申請大學沒有聘請任何升學顧問,只依靠校內大學申請顧問、孩子和家長的共同協作,或者有的家庭只聘請了文書指導老師,孩子們沒有上過SAT補習班,依然考出了1500+的優秀成績,最終他們都獲得了美國綜合排名前三十,甚至前二十的大學錄取。我發現這些孩子都和父母溝通順暢,父母關係穩定健康。
看到這些案例,您是不是發現,只要孩子覺醒了,依靠學校老師所教,孩子在網際網路上的自學,一樣可以上名校,選好專業。(AI時代免費優質資源很多,比如這篇文章中《AI時代,如何幫孩子選課外輔導班?》所列舉的部分資源)
孩子和父母關係融洽,上大學後遇到擇偶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擇業選擇等重大議題時,您的建議孩子依然能夠聽到,並願意一起探討,避免遇人不淑而遭遇極端事件,過得不幸福。
前段時間我參加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急救員培訓中,看到了幾組資料,讓我心有餘悸。
1️⃣ 在美國有20%的青少年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會經歷心理障礙。
2️⃣ 一半的心理障礙始於14歲,四分之三始於24歲,然而只有7.4%的青少年在一年內接受過任何心理健康檢查。
3️⃣ 青少年心理障礙中位發病年齡和病症依次為:6歲焦慮症,11歲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行為障礙,13歲情緒障礙,15歲物質使用障礙。
如果您和孩子高中階段的關係不好,溝通渠道不順暢,您的建議孩子不願意聽,孩子遇到問題也不願和您講。同時,青春期的孩子正經歷身體發育、認知完善、信念建立、身份和文化認同、性意識、情感發展等巨大變化和逐步形成中,外加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大學申請),孩子獨自承擔會非常艱難。
如果此時,您再把孩子交給三觀不正,喜好誇大和資訊造假的升學機構,那家庭蒙受的損失將是巨大的。這些也是近年青少年精神狀態出狀況,家庭悲劇頻發的一個誘因。
另外,關係中也包括父母關係,良好的父母關係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深遠,包括對孩子未來婚姻觀和人生觀的影響。所以,要想孩子高中階段平穩度過,考上適合的理想大學,父母們把親密關係經營好也是一個強有力的助力源。
六年前我曾在曼哈頓一家升學機構做過近兩年的公司合夥人,這四年做公益分享過程中也和一些升學機構的創始人深聊過,因此我親眼見證了很多真實的申請個案,瞭解到名校的實際選拔標準,當然也更懂升學機構的營銷策略。
我接觸過的升學機構分享案例中那些GPA分數不高(GPA為學生在校成績),託福等標化分數普通,但最終被名校或好專業錄取案例的真實情況是:要麼申請案例是虛假的,要麼是家長有資源,有財力,有人脈最終做成的錄取結果,其中一些升學機構創始人背景和機構資訊也是有水分的。而家長們被這些營銷策略打動後花費在升學機構的費用累計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
而升學機構這樣宣傳的目的只有一條,就是她非常牛!她可以不讓孩子那麼卷,不以分數蓋棺定論,不以孩子現狀下定論。
而那些GPA和託福等標化成績不錯的孩子,即使沒有各種前三名的頂級競賽成績,耀眼的領導力/公益活動,特色科研專案,升學機構不費什麼力氣,孩子們也一樣能申請到名校/特色專業。此時升學機構的作用只是父母們花錢買心安而已。
申請時如果孩子GPA分數、標化成績達不到一定水平,首輪就會被淘汰;如果孩子GPA和標化成績好,不僅有資格進入下一輪,還能增多獲得獎學金的機會。我兒子同屆學生今年申請研究生的孩子們中,有拿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6萬多獎學金的,也有拿到芝加哥大學首年$2.25萬獎學金,第二年GPA保持3.5以上,學費再減半的。本科階段、美小/美初/美高申請也是如此,記得當初我兒子大學申請時,也拿到幾所大學主動給的每年1、2萬獎學金的錄取通知書。我一個朋友的孩子DIY申請美小私校,自動獲得學校每年$2萬多的獎學金。另一位朋友的孩子DIY申請美高私校,也同樣自動獲得每年50%學費的獎學金。
所以,孩子們學好在校功課是王道,守住GPA高分,考出理想標化成績是關鍵。有了這些保障,和父母溝通順暢,親子關係良好,孩子有能力,有時間再去進行其他活動或者競賽或者科研,才會有更好的大學錄取結果。
今天就到這裡,下篇見~

往期精選回看

想自我成長,請收聽喜馬拉雅平臺【樂媽聊陪讀】頻道中不同專輯內容~

還可訂閱我影片號,看影片,聽音訊,一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