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參加完女兒家長會有感

果果:《沙漠中的跳鼠》
1
昨天晚上,參加了我女兒的幼兒園家長會。
老師提出了一些很有趣、很現實、也很有討論意義的育兒問題。看得出,老師們是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在孩子身上的,內心很感激。
在所有的問題中,有一個最讓我觸動:如果滿分是10分,你給孩子打幾分?
如果你也是一位幼兒家長,讀到這裡不妨停頓一下,想一想你的答案。
當我拿到這個問題卡片的時候,我似乎是本能地產生了一個“叛逆”情緒:呀,真的要給這麼小的孩子打分嗎?緊接著,我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作為父親,我給自己打多少分?
當這個問題冒出來的時候,我發現,在給孩子打分這件事情上,我變得特別“寬容”和“慈悲”了。於是,我寫了一個數字:9.
之所以扣掉1分,是因為我畢竟是凡人,凡人的女兒也是凡人,作為凡人,總有或多或少的不完美吧。你看,作為成年人的我就是這麼“理智”。然而,此刻我還不知道,當家長會接近尾聲時,我將會為這扣掉的1分而感到慚愧。
2
到家長分享環節了,我上去了,霹靂啪啦一頓輸出,說了為什麼打9分,以及對之前幾個育兒問題的看法,還有我對教育的想法。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坦白說,這些問題也是在有了孩子之後,我才會時不時地去琢磨。我現階段的答案是:教育,是讓孩子能夠成為人。
什麼叫成為人?這個問題很宏大,直接回答會顯得很難,所以,那就先反過來問:不要成為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倒是可以做到脫口而出:不要成為工具。
什麼叫工具?
工具的核心特點,是要有用,要時時刻刻都能在某個地方被找到,拿起就可以用。而且,很怕壞,很怕舊。不管是哪一種,都會被嫌棄。被用的過程中,還得看是否符合產品標準,總是被拿來和其他工具比,所謂被“評價”,一直到被扔進垃圾桶。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被教育成“工具”,也不希望她/他總是用“工具的標準”來分析自己。講真,人世間的無數煩惱,都是因為沒有把自己當人而是當成了工具。
3
人,一定會死;一定會老。
人,一定會遭遇各種疾病。
人,能感受到喜悅,那就一定會感到受憂愁。
人,會焦慮;也會抑鬱。
人,可以堅強;也可以軟弱。
人,會有靈光一現;也會糊塗犯錯。
人,雖然腦子裡會冒出種種邪惡的念頭,但依然可以選擇良善。
人,可以被經歷“捏”成讓自己討厭的樣子,但也依然有機會用新的經歷重新雕刻自己。
做人,就是看見和承認這些所有。
4
做人,不要做工具。
在週末和寒暑假,多想一想:去哪裡玩?
不用老想著學校那點作業怎麼辦。
做人,不要做工具。
溫飽之餘,多想一想:興趣愛好在哪裡?
不用老想著職場和人際關係那點事。
做人,不要做工具。
有力氣的時候,可以衝一陣;
累了的時候,就把節奏慢下來,或者乾脆躺一陣。
不用在意身邊的人跑多快跑多猛。
做人,不要做工具。
人有改變的潛能。
曾經的困境已經成為過去,現在的為什麼就不可以?
做人,不要做工具。
人有選擇的自由,
也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做人,不要做工具。
人不是流水線的產品,
沒有統一的“合格”標準,
不用非要對社會有用。
我希望我的孩子被教育成真實的人,不心懷“仇恨”,而是懂得愛——愛具體的人,包括愛自己。
我希望他們成為真實的人,少一點認知枷鎖,讓靈魂多一點自由空間。
5
在家長會末尾,老師放了一個影片,孩子們被問到:你給爸爸媽媽打幾分?可愛的孩子們,格局真是大,打的都是滿分,甚至是100分,1000分,10000萬。
作為成年人,捫心自問,我配得上孩子們的高分嗎?配不上。
當一身毛病的大人還在想著,5歲不到的孩子哪裡沒做好,哪裡要改正,哪裡要扣分的時候,在孩子心裡,父母卻永遠是滿分,沒有一點猶豫。
回到家,我抱著我的女兒,對她說:謝謝你,謝謝你給我的滿分。

作者:餘周偉

公眾號:睡眠與科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