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又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前段時間,關於張學友的謠言一直在坊間流傳。
在謠言之中,張學友妻子羅美薇炒外匯敗光20億家產,張學友徹底破產,把豪宅賤賣,婚房抵押,鑽戒都典當了,他這些年努力開演唱會,是為了賺錢還債。
2月28日晚,張學友在廣州演唱會現場針對傳言做了回應,明確表示自己沒有欠債,每一場演唱會都是為自己而做,為了讓自己開心,也為了讓更多觀眾可以聽到自己的歌。
2月23日,張學友在海口完成了“張學友60+”巡迴演唱會的第218場演唱會,那也是他演藝生涯中第1000場個人演唱會,他也因此成為首位巡迴演唱會場次破千場的華語歌手。

這位“勞模”開演唱會的頻率讓人驚歎,有時讓人忘了他已經63歲。
歲月不饒人,也不饒歌神。
原定於3月7日、8日、9日舉辦的《張學友60+巡迴演唱會—廣州站》的三場演唱會,因為張學友身體原因取消,這已經是張學友“60+巡迴演唱會”第四次因為他的身體原因取消。

大家感慨張學友仍然在眾人的期待裡“超長待機”,同時猛然想到歌神已經63歲了,鬢邊已經多了許多白髮,臉上盤踞了許多皺紋,身體原因成為單憑努力也無法翻越的大山。

原來,歌神亦是凡人。

神壇
江湖不僅飄蕩著張學友的歌聲,更是處處都有張學友的“梗”。
他不只是歌神,還是“賞金獵人”,據資料顯示,已經有超過60名逃犯在看張學友演唱會時被捕。

年少不識張學友,聽懂已是獄中人。
在“歌星追逃榜”上,張學友處於絕對領先地位,每當張學友開演唱會,公安人員都會來“衝KPI”。
對於這件事,張學友也很納悶。
接受採訪時,他說:“做賊這件事,你不在我的演唱會被抓,那你去便利店買東西,也會被抓啦!我也多謝他們來看我的演唱會。”

這一方面是因為,他開演唱會足夠多。
早在今年的1000場演唱會前,他就是世界巡迴演唱會場次的吉尼斯紀錄保持者,他的演唱會場次早在1995年就創下世界記錄,1997年、2018年又打破自己的記錄。
另一方面是因為,張學友的歌曲足夠深入人心。
那些被抓到的逃犯通常都是三四十歲,在張學友大紅大紫的時候,他們恰好是15-25歲的青年。
年少時喜歡的明星開演唱會,他們冒著被抓的風險,也想到現場支援。

這便是歌神的影響力。
張學友被稱為華語樂壇最後一位天王,曾經連續獲得國際唱片銷量最高歌手大獎,“全球最暢銷亞洲歌手”等大獎更是拿到手軟。
九十年代,曾經在華人中廣為流傳這樣一句話:“只要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小姐的歌聲,有風吹過的地方就有張學友先生的音樂迴盪。”
其唱片銷量在2006年就已突破1.2億張,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邁克爾·傑克遜,美國內華達州與拉斯維加斯市甚至曾把2月17日共同設立為“張學友日”。

雖說在歌壇有著如此高的地位,但張學友卻十分接地氣,絲毫沒有架子。
他上節目,主持人誇他是“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張學友卻說:“得意呀,‘雙馨’就不知道了。”
在《旺角卡門》中,張學友說了一句“食屎啦你”,因為表情過於魔性,被做成表情包廣為流傳。

記者問他,怎麼看待自己的表情包被瘋傳,一些明星可能會很生氣,覺得是在醜化自己,張學友卻說:“我這人很幽默的,不介意這樣樂一樂。”
這或許便是歌神身上的“人性”。
畢竟,在登上神壇之前,張學友也走過一段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成為歌神之前
在某個契機到來前,別說成為歌神,張學友甚至沒想過自己可以成為一名歌手。
1961年7月10日,張學友出生在中國香港,父親是個海員,母親是家庭婦女。
父親一年到頭在外漂泊,顧不上照顧家人,張學友從小就羨慕那些有父親陪著玩的小朋友們。
因為家庭不富裕,張學友小時候穿的衣服都是母親做的,他從來沒穿過在商店裡買的衣服。

少年張學友
家中的事情全靠張學友的母親操持,母親有時還要做活計來補貼家用,看到母親忙得沒時間做飯,懂事的張學友會用醬油拌飯來填飽肚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張學友本沒什麼高遠的目標,只想著子承父業,成為一名海員。
沒想到自己暈船十分嚴重,這條道路徹底走不通了。
但上帝給他關上一扇門,就會開啟一扇窗。
小學時候,他一唱歌,小朋友們就高興地圍著他,還給他買東西吃當做“獎賞”,後來上了中學,他只要一唱歌,同學們依舊把他團團圍住。

少年張學友
十五歲的時候,張學友嘗試用錄音機錄下自己的聲音,卻發現錄音機裡的聲音,和自己平時聽到的完全不同。
張學友嚇到馬上把磁帶扯了出來,砸碎後丟掉,他拒絕承認那是自己的聲音。
他並未就此放棄。
即將踏入社會之際,他覺得自己的性格太過內向害羞,難以適應社會的要求,於是想到了一個既能練膽,又能發揮自己優勢的方法——參加歌唱比賽。

他第一次參加比賽,是學校內的小型比賽,儘管緊張到手腳發抖,他仍舊一舉奪得亞軍。
但這個亞軍並沒有改變他原本的人生軌跡。
畢業之後,他在貿易發展局做助理文員,每天只打三個電話,離職後他成為國泰航空公司的票務員,工作無聊,工資微薄,每月只有3000元,但足以支撐起他家中的開銷。
為生活奔波之餘,他最愛的還是音樂,他經常參加一些歌唱比賽,名次有好有壞,但一直沒被人看見。

張學友成名前參加歌唱比賽
1984年,中國香港電臺舉辦了第一屆“全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冠軍有簽約寶麗金唱片公司的機會,以及一個價值7000塊的唱片機。
張學友原本是衝著唱片機報名參賽,最終卻憑藉一曲《大地恩情》,從一萬多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
1984年張學友演唱《大地恩情》
這一年,張學友23歲,拿到了改變他一生的冠軍。

封神之路
當和寶麗金唱片簽約完的那一刻,張學友以為屬於他的機遇終於來了,在家練了幾百遍簽名,結果卻事與願違。
他等了三個月,公司那邊一點動靜都沒有,沒人找他錄音,自然也沒有作為歌手的收入。
他只能一邊繼續著無聊的工作,一邊苦苦等待。
當時的寶麗金唱片旗下巨星雲集,有譚詠麟、關正傑等人,張學友只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
好在第二年,後來寶麗金總算想起來了這個冠軍,為張學友打造了第一張個人專輯《Smile》,專輯中收錄《輕撫你的臉》、《情已逝》等歌曲。
這張專輯銷量突破20萬,那時,街頭巷尾都飄蕩著張學友的歌聲。

覺得自己可以靠唱歌吃飽飯的張學友,辭去了工作,專注於演藝事業。
1986年,張學友第二張專輯《遙遠的她》再創佳績,連續七週佔據專輯銷量榜榜首的位置。
其中的同名曲《遙遠的她》,如今仍是許多人在KTV的必點歌曲。
《遙遠的她》MV
一炮而紅之後,張學友被媒體稱為天王的接班人,和譚詠麟、張國榮放在一起談論。
不久之後,張學友和同為新人的呂方,一同舉辦了一場名為“雙星”的演唱會,他們一起登上紅磡體育場的舞臺——那對新人來說是極高的榮譽。
巨大的關注之下,張學友飄了。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當時覺得沒什麼歌是我唱不了的。”

但當他攀過高山,本以為能見到霞光萬丈,入眼的卻是陰雲一片。
從第三張專輯開始,他的專輯銷量一路下滑,27歲的他在1988年發的第八張專輯,銷量只有幾千張。
他靠酗酒來逃避現實,一醉就鬧事,喝醉之後,他還曾經含住一口酒,噴在自己的老闆身上。
他的負面新聞不斷,形象崩塌,走在公園裡,都有人從他身旁跑過時莫名其妙地罵他。

但漸漸地,張學友從酒精的麻痺之中清醒過來,他覺得,自己不能夠再這樣了。
天平的一端是短暫的逃避,另一端則放著自己的音樂夢想,孰輕孰重,他終究有了決斷。
他說:“你醒來後,你還是你自己,仍然要面對相同的困難。”
他開始控制飲酒的頻率,最終把酒徹底戒了,還把煙也戒掉。
他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練氣,跑900個臺階,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氣息足夠長,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唱腔。

1991年,張學友連發兩張專輯,橫掃中國香港許多獎項。
1992年,張學友的專輯《真情流露》銷量45萬,共有9首歌曲登上中國香港音樂流行榜,遠超之前他所有專輯的成績。
被稱為“香江才女”的俞琤在“十大勁歌曲頒獎典禮“上,給彼時31歲的張學友頒獎時說:
“希望他能夠繼續做一個好的榜樣,讓他不單是眾望所歸,還會是無愧無悔地成為九十年代歌神的接班人。”
也是在這一年,一家娛樂雜誌選出“四大天王”,入選的有劉德華、黎明、郭富城,還有張學友。

1993年,他的專輯《吻別》面世,當年年度銷量400萬張,截止到2003年,《吻別》銷量已超過2500萬張,是華語唱片史上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山。
《吻別》MV
張學友的全盛時代開啟了,1995年,他成為首個在美國麥迪遜花園廣場開演唱會的華人,之後連續兩年獲得世界音樂大獎全球銷量最高華人歌手獎。
從谷底行來,張學友一步步登上神壇。

丈夫與父親
如果說有什麼比張學友的歌唱事業更重要,那一定是家人。
1986年,25歲的張學友和21歲的羅雨薇透過電影《痴心的我》定情。

《痴心的我》劇照
後來,張學友在演唱會上唱了這部電影的主題曲《月半彎》,他對著臺下的粉絲袒露心聲:“我的愛情故事,從這裡開始。”
《月半彎》MV
兩人曾經短暫分手,複合後,在張學友風評最差的那幾年,羅美薇也始終堅定地陪伴著他,張學友曾回憶道:“那個時候,我在臺上唱歌,在臺下唯一不會噓我的,只有她和我媽。”
1996年,經歷過十年愛情長跑,35歲的張學友和31歲的羅雨薇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

張學友把自己結婚的訊息登報“昭告天下”,在那個明星恨不得把自己的私生活死死藏匿的年代,張學友卻彷彿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羅美薇和張學友結婚後,羅美薇全力支援張學友的事業,並將自己的英文名字冠上張學友的姓氏,改為May Cheung,知名作詞人林夕為兩人的愛情故事感動,創作了一首《你的名字我的姓氏》,作為兩人的結婚禮物。
三年之後,張學友也還了羅美薇一份“禮物”。
1999年,世界小行星協會給了張學友為一顆小行星命名的機會,張學友將它命名為MAY(羅美薇的英文名)。
後來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了——“歌神”結了婚,就成了“寵妻狂魔”。

他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態,衣服只穿妻子買的。
他說:“像我身上穿的衣服,都是美美(羅雨薇暱稱)買的,她叫我穿什麼衣服,我就穿什麼衣服,免得她為這點小事不高興。”

有一次,他把演唱會安排在上座率不高的週四,只因週五是妻子羅美薇的生日。
2000年,張學友和羅雨薇被評為了中國香港“千禧年模範夫妻”,也是在這一年,他們倆的大女兒張瑤華出生,張學友多了一個爸爸的身份。
對待女兒,他像對待妻子一樣用心。
他曾經向騷擾他家人的記者們喊話:“到目前為止,做羅美薇的老公,我只能打60分,做爸爸能打70分。所以決定將重心放在家庭,假如再有人干擾我的計劃,我會義無反顧地退出演藝圈。”

張學友一家
為了儘可能陪伴妻子和孩子,張學友推掉了許多工作。
曾經有部電影邀請他出演,當得知這部戲要到內地拍3個月之後,張學友斷然拒絕。
他說:“我不能離開女兒太久。小孩子長得很快,三個月前和三個月後就有很大不同,我實在不想錯過女兒成長的瞬間。”

在孩子們最關鍵的成長期間,他推掉了許多會導致和妻女長久分離的電影拍攝邀約,就算接下工作,只要條件允許,都儘量做到當天往返。
2004年,陳可辛籌拍《如果·愛》時,羅美薇懷上了二胎,他甚至讓陳可辛等了他一年。
他說:“小孩的事,不能只交給媽媽”。
每次系列演唱會結束之後,張學友都會休整3到4年。
在修整的這幾年間,他每天5點起床,花20分鐘給妻子和女兒做早餐,7點準時送女兒去上學。

步履不停
張學友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1996年,張學友35歲,正是他事業的巔峰期,他唱唱歌、演演戲就能賺得盆滿缽滿,卻突然開始嘗試起了新的音樂形式——音樂劇。
他說:“我看過一些外國音樂劇,他們的製作規模很大,科技手段也非常厲害。那時候,中國香港沒有什麼音樂劇,最多就是把國外的劇目拿來翻演。我就想,為什麼我們不能有自己的音樂劇?”
為了打磨好這部音樂劇,他遠赴美國研習戲劇理論,學跳舞,和專業的音樂劇演員一起排練,下課後還要讀書自修,惡補音樂劇的相關知識。
1997年,張學友扮演男主角的音樂劇《雪狼湖》問世,那是中國香港和華人地區第一部廣為人知的原創現代音樂劇,也被評價為迄今為止最優秀的港產音樂劇,巡演期間場場爆滿。

有張學友的心血凝結,《雪狼湖》又怎麼會不好?
張學友在四十年演藝生涯之中,認真對待每一件事,音樂劇如是,演唱會更如是。
他的演唱會全程真唱,沒有大段的串詞,也沒有提詞器,全靠自己記住每首歌的歌詞,甚至在致謝時他可以準確說出53人規模管弦樂團裡每一位樂手的名字。
他很少邀請幫唱嘉賓,只靠自己從頭到尾唱完整場演唱會。

即使這些年歲數漸長,鬢邊生出白髮,他也一直沒有降低對自己、對演唱會要求。
2016年,一場演唱會結束時,彼時55歲的他對觀眾說:“我年紀大了,沒以前唱得好了,我知道你們不會介意,但我會。”
2023年,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一場演唱會上,他因耳水不平衡頭暈目眩,在舞臺上摔倒。

但他馬上爬起來,強忍著頭暈,堅持全程唱跳,完成了長達2.5小時的表演,歌聲絲毫沒受影響。
儘管多次因身體透支取消演出,但只要健康狀況允許,他必定重新出現在舞臺上。
如今,他已經63歲了,為了演唱會的質量,他仍每天花2小時進行聲樂訓練,以保持高音質量。
他演出前8小時禁食,避免胃酸倒流影響聲帶,還隨身攜帶加溼器保護喉嚨。
就是這日復一日的堅持,造就了他每一場演唱會的出色表現。

我們常常只看到張學友的光環閃耀,在臺前活力四射,卻常常忘了“歌神”也只是個努力的凡人。
在第999場演唱會上,他曾經用開玩笑的口吻說,退休很可怕,自己不要退休,還說幸虧有歌迷在,就可以一直做自己最愛的事情,可以唱到80歲。
我們有幸經歷過張學友的青春年代,如今仍見證著他的活躍,是何等的幸運。
我們也希望,在張學友80歲時,還能聽到他唱歌。
《祝福》MV
參考資料:
1. 《究竟是誰還如此惡毒黑張學友,他已闢謠過“不欠債、不欠債…”》 學友fans
2. 《張學友最新公告!此前4次取消》 大象新聞
3. 《傳“妻子敗光20億家產”,張學友終於回應了》 南方都市報
4. 《歌神張學友》 魯豫有約
5. 《專訪歌神張學友人生如夢愛是永恆》 大河報
6. 《張學友再登臺TVB,是活久見還是有生之年系列》 南都週刊
7. 《張學友演唱會:抓的是逃犯,聽的是回憶》 穀雨資料
8. 《J a c k y每天愛你多一些》 華西都市報
9. 《38年,1000場,張學友再次創造歷史》 音樂先聲
10. 《60+,你最珍貴丨張學友:不老的歌神》新聞晨報
11. 《1000場演唱會,超千萬觀眾,張學友重新定義樂壇的價值標杆》 中國音樂財經



監製:視覺志
編輯:離蔭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閱讀原文,看影片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