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已死

作者:鹿
來源:視覺志(ID:iiidaily)
文章已授權
“選秀,曾是夢想的舞臺,如今卻淪為流量的祭壇。”
在看完最新一季綜藝《演員請就位3》後,這句話的含金量又上升了一步。
節目中,某音千萬粉網紅自帶隱形流量護盾,練習生眼底晃動著經紀公司精心設計的“破碎感”……這種種現象,讓人不禁感慨,如今的選秀造星機制,早已變了味。
雖然《演員請就位3》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選秀節目,但它卻用另一種方式揭示了當下選秀背後荒誕的本質:
選手們不再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功夫,只需在七十二小時集訓中速成“破碎感”“性張力”“少年氣”。
而此前的其他一些節目,為了即時流量,不擇手段地計算著每個熱點話題能被換算成多少流量,每個噱頭明碼標價著熱搜時長。
隱形流量和精心包裝的偶像充斥著舞臺,真正的才華與真誠早已被商業化和流量化吞噬。
這樣的“別有用心”不禁讓人想起,上世紀70、80、90年代,那是選秀的黃金時代。
那時的舞臺,或許笨拙,卻充滿了質樸與真誠。
無論是表演還是歌唱,選手們都在以最純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華。在沒有“資料女工”支援、沒有投票造勢的年代,觀眾真心會為選手的真誠喝彩,評委也真心會因一位“破音”選手激烈爭執。
可惜。
那樣的時代,那樣的選秀,再也回不來了。
巨星的搖籃
說起選秀,離不開兩個字,香港。
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香港便已成為選秀文化的搖籃。
時間回到1977年年初,當維多利亞港的霓虹還未完全吞噬星光,“亞洲歌唱比賽”已悄然搭建起香港最早的造星熔爐。
彼時21歲的張國榮正在為自己的音樂夢奔波。那段時期,他和朋友組建了一個名叫“Onyx” 的樂隊,並在其中擔任主唱。他帶著這個新組合參加了幾場比賽,成績雖不算突出,卻也初見鋒芒。
到了同年5月,張國榮的朋友報名“第一屆亞洲歌唱比賽”,順便也為張國榮報了名。結果,這位朋友在初賽便被淘汰,而張國榮則順利挺進比賽,並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進入了決賽。
決賽上,當梳著貓王髮型的張國榮,在銅鑼灣利舞臺唱響《American Pie》時,有個8歲的女孩為他獻上了一束鮮花,小女孩便是後來成為香港樂壇天后的莫文蔚。
一曲過後,張國榮成功奪得香港區亞軍。賽後,他順利簽約麗的電視公司,月薪為1000元。
張國榮比賽影片
同年,遠在舊金山音樂學院深造的才子陳百強,懷揣著音樂夢迴到香港,參加了“香港山葉電子琴比賽”,並輕鬆奪得了冠軍。
緊接著,他又先後兩次參加“香港流行歌曲創作邀請賽”,以原創歌曲《 The Rocky Road》和《The Sunrise》獲得兩次季軍,並與無線唱片簽約。
陳百強兩次比賽合集
彼時的香港歌壇,似乎永遠處在一種“新星出爐”的節奏之中。
1978年,當“第一屆業餘歌唱比賽”公佈評委陣容——林子祥、羅文、徐小鳳等音樂界重量級人物坐鎮,訊息一齣,立刻吸引了超過6000名參賽者踴躍報名。
彼時18歲的周華健與朋友組成的樂隊“Dusty”,在比賽中表現出色,最終奪得了“流行曲與民歌組合冠軍”。第二名是“Sidewalk”樂隊,其中的主唱杜德偉,後來成為了香港樂壇的風雲人物。
這一賽事之後,香港湧現出大量新興歌手,音樂潮流愈發喧囂。選秀和音樂的力量,也悄然推動著整個時代的變革。
樂隊“Dusty”比賽
到了1982年,當金牌製作人黎小田按下“新秀歌唱大賽”的啟動鍵時,沒人會想到這個工業造星裝置將會改寫整個東亞娛樂史。
當時,黎小田不僅是比賽的評委,還負責賽事的籌備工作。為了尋找有潛力的參賽者,他訪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從同事口中得知灣仔舞廳有一對姐妹花,聲音極具特色,絕對有潛力成為未來的巨星。
事實證明,此話不假。
那對姐妹,正是梅豔芳和姐姐梅愛芳。

梅豔芳(左)梅愛芳(右)

比賽當天,梅愛芳遺憾止步30強,梅豔芳則憑藉一曲《風的季節》贏得評委黃霑滿分,創下340分的傳奇紀錄。
賽後,她迅速與華星簽約,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
梅豔芳比賽影片
1984年,19歲的餐廳服務員張衛健,在張國榮的鼓勵下參加了“第三屆新秀歌唱大賽”,憑藉一曲《戀愛交叉》(原唱張國榮)奪得冠軍並獲“最佳颱風獎”,順利出道。
同年,羅嘉良也參賽,雖然未能晉級決賽,但其出色的外貌和氣質引起了TVB的注意,成為其簽約藝人。
張衛健比賽現場
羅嘉良比賽現場
1985年,李克勤與草蜢在“第四屆新秀歌唱大賽”同臺競爭。18歲的李克勤憑藉其清新自然的嗓音順利晉級30強,卻最終被評委張國榮淘汰。
而草蜢雖然未能進入前三,卻得到了評委梅豔芳的賞識,受邀成為她演唱會的嘉賓。
李克勤比賽現場
草蜢比賽現場
這屆比賽的冠軍,是後來唱《情人》的杜德偉,亞軍是唱《愛一個人好難》的蘇永康,季軍則是黃家駒的前女友林楚麒。
1986年,20歲的黎明憑藉《絕對空虛》獲得“第五屆新秀歌唱大賽”季軍,併成為四大天王中唯一一位透過新秀歌唱大賽脫穎而出的歌手。
這一年,冠軍和亞軍,分別是文佩玲和許志安。
黎明比賽現場
香港媒體報道“第五屆新秀歌唱大賽”
此外參加過“新秀歌唱大賽”的選手,還有周慧敏、溫兆倫、關淑怡、鄭秀文、鄭伊健、譚耀文、梁漢文……
那時,不會有人想到,最初被遺棄的落選者們,竟會在十年後拼湊出香港音樂黃金時代的最後版圖。
“新秀歌唱大賽”的部分選手(看看能認出幾個?)
除了廣為人知的“新秀歌唱大賽”,那個時代的香港,仍有許多選秀舞臺同樣鑄就了未來的傳奇——“香港18區業餘歌唱大賽”和“山葉吉他大賽”。
1983年,22歲的張學友以踢館者的身份參與了《歡樂今宵》舉辦的歌唱比賽。那時的他,憑藉《遲早是一對》一曲,展現了卓越的音樂才華。
比賽的評委周文珊評價道:“他雖然不夠連貫,不夠圓潤,但潛力無限。”張學友最終雖未能拿到獎項,但也並未因此放棄,而是默默回到公司做起了文員,私下裡堅持練習唱功,逐漸磨練自己的藝術修養。
張學友比賽影片
歲月並未辜負他,張學友最終憑藉著對音樂的執著與不懈的努力,一年後參加“全港18區業餘歌手大賽”,獲得冠軍,並與寶麗金公司簽約,從此在香港樂壇站穩了腳跟。
而同樣發生在1983年的另一個故事——Beyond樂隊的誕生,堪稱香港音樂圈一次真正的“突破”。
這一切,始於一場名為“山葉吉他大賽”的音樂競賽。
當時,比賽要求是必須以樂隊的形式參賽,而剛滿21歲的黃家駒雖然才華橫溢,卻始終未能找到合適的隊友。幸好,在琴行老闆的介紹下,他遇到了葉世榮、鄧煒謙和李榮潮。
鄧煒謙、黃家駒、葉世榮、李榮潮(從左向右)
四人組建了Beyond樂隊,並在同年的山葉吉他大賽中一舉奪冠,憑藉原創歌曲《腦部侵襲》斬獲桂冠。這首歌,後來被填詞為《再見理想》,成了Beyond的代表作,也成為香港樂壇的經典之一。
到了90年代,香港選秀迎來了最後的輝煌。
1993年,一位18歲的女孩李美玲,站在新秀大賽的舞臺上。決賽時,她選唱了難度極高的英文歌《Run To You》,其渾厚的嗓音與細膩的情感融為一體,讓她在三萬名選手中脫穎而出,奪得了銀獎。
出道後,她取了新的藝名,成為風靡一時的“性感天后”,她就是已故的CoCo李玟。
李玟比賽影片
1995年,命運的交錯再次上演。
21歲的陳奕迅,剛剛從英國回港度暑假,心血來潮報名參加了“第14屆新秀歌唱大賽”。與此同時,另一位21歲的年輕女護士楊千嬅,也報名參賽。或許是緣分使然,誰能料到,這場偶然的邂逅,竟成了他們一生深厚友誼的開端。
最終,楊千嬅憑藉一曲《等得太久》,獲得季軍。而陳奕迅則憑藉一曲張學友的《望月》奪得了冠軍,順利簽約華星唱片,從此走上“歌神接班人”之路。
楊千嬅比賽現場
陳奕迅比賽現場
然而,進入千禧年之後,香港的選秀舞臺逐漸顯得力不從心,昔日的輝煌再難復現。
人才輩出的黃金時代逐漸成為回憶,接踵而至的是越來越多短視、氾濫的快餐式偶像。短期的曝光、瞬間的風光,成了造星的唯一標準。選手們的存在,也在名利場的漩渦中逐漸失去了深度與靈魂。
《Music Bus》「回顧八十年代特輯」第2輯的代表人物是Beyond、草蜢、王傑、李克勤等。(來源:imchi)
或許,從19歲的王菲以“王靖雯”之名摘下“亞太金錚流行曲創作大賽”季軍的那一刻起,香港的選秀基因就已悄然發生了變化。這位未來天后在領獎臺上漫不經心的微笑,恰似世紀末娛樂工業最後的純真謝幕。
此時的評委們尚未意識到,他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流量時代舉行加冕禮——那些曾經需要十年打磨的聲線與颱風,正被一點點壓縮成可複製的資料模組。
選秀造巨星的時代,徹底一去不復返了……
偶像的崛起
相較於香港選秀史,中國臺灣的選秀史,起步較晚,但也同樣在華語樂壇佔據一席之地。
提到臺灣選秀,不能不提起它的鼻祖——“五燈獎”。這檔節目自1965年開播,直到1998年結束,長達33年的播出歷史,成就了無數歌手的夢想。
張惠妹就是在這個節目中一舉成名的。
1992年,20歲的阿妹在父親的鼓勵下報名參加“五燈獎”。
一路過關斬將,毫無懸念殺進決賽。可命運之神並未眷顧這個勇敢的女孩。在臨近決賽時,阿妹因感冒嗓音不佳,演唱出現了失誤,最終未能進入最終的角逐。 
第二年,她重整旗鼓,再次登上《五燈獎》的舞臺,經過6個月的激烈角逐,最終贏得了冠軍。此後,她正式邁入了歌壇。可冠冕加身並未為她帶來立竿見影的成效。
為了生計,她不得不轉行在酒吧駐唱,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張雨生——這位同樣經歷過選秀洗禮的音樂人。正是在他的指導下,張惠妹蛻變成為歌壇一代天后。
張惠妹“五燈獎”比賽影片
張雨生的選秀故事,可以說是“五燈獎”另一種版本的傳奇。
1987年,大學二年級的張雨生和吉他社的同學組建了Thunder Spot樂團,開始了他們的音樂旅程。
同年6月,他們受邀在臺灣大學演出,首場表演選了經典曲目《Smoke on the Water》和《Final Countdown》,張雨生的清亮高音瞬間征服了全場,也引起了臺大“Metal Kids”樂團的注意,邀請他成為主唱。
巧的是,這支樂隊的第一任主唱正是後來唱《我是一隻小小鳥》的趙傳。
張雨生比賽影片
1988年3月,22歲的張雨生憑藉在“第一屆臺灣熱門音樂大賽”中獲得的“團體組冠軍”和“最佳主唱獎”,吸引了製作人翁孝良的關注,隨後簽約了翁孝良的“銘聲傳播公司”,正式進入職業音樂圈。
簽約一個月後,他便憑藉黑松沙士廣告曲《我的未來不是夢》迅速紅遍大街小巷。
到了90年代,中國臺灣的選秀進入了“偶像時代”,特別是《超級新人王》這檔節目,它成為臺灣新一代偶像的搖籃。
1997年,18歲的周杰倫兩次報考臺北大學音樂系,卻屢遭挫敗。正當他徘徊在迷茫與自卑之間,命運的轉機悄然降臨。
周杰倫參賽《超級新人王》
一次,學妹幫他報名參加《超級新人王》,周杰倫初時拒絕,但最終還是硬著頭皮參賽。儘管他的表現未能進入決賽,但主持人吳宗憲卻注意到他創作的樂譜,並對周杰倫的才華產生興趣。
經過簡短交流後,吳宗憲邀請他加入公司,並承諾“寫滿 50首歌,我幫你發專輯”。
後來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周杰倫不僅順利發片,還開創了屬於自己的音樂世界,成為引領時代的音樂天王。
當週杰倫正在準備自己的首張專輯時,隔壁海蝶音樂的“發掘新星計劃”也悄然在當地掀起波瀾。
在3000名報名者中,最終僅有兩人脫穎而出——18歲的林俊傑和25歲的阿杜。
林俊傑比賽影片
阿杜比賽影片
2002年,29歲的阿杜釋出了首張專輯《天黑》,憑藉其深沉的嗓音和感人的歌詞,銷量迅速突破150萬張,成就了他一夜成名的傳奇。
僅一年後,22歲的林俊傑也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刻,釋出首張專輯《樂行者》,銷量突破120萬張。
這張專輯不僅讓他收穫了無數歌迷的喜愛,也使他獲得了“2003年新加坡金曲獎最佳新人獎”與“2004年第15屆臺灣金曲獎最佳演唱新人獎”,正式確立了他在華語樂壇的地位。
當天王們出露鋒芒,天后們也不甘示弱。
1998年,在“MTV新生卡位戰音樂大賽”中,17歲的蔡依林憑藉紮實的實力和不懈的努力,迅速脫穎而出,最終斬獲了冠軍。而同場的江美琪,儘管未能躋身前三,依然得到作詞人姚謙的青睞,成功簽約維京音樂,順利進入歌壇。
蔡依林比賽現場
進入21世紀初,臺灣的選秀風潮依然如火如荼。與過去單打獨鬥的模式不同,組合團體出道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從“宇宙2000實力美少女爭霸戰”中脫穎而出的S.H.E,到183club、5566等,選秀成為了無數年輕人實現音樂夢想的跳板。
到了2007年,臺灣的另一檔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也大放異彩,它先後推出林宥嘉、蕭敬騰、楊宗緯、徐佳瑩、胡夏等一批才華橫溢的年輕人。
《超級星光大道》部分選手
這一時期的臺灣選秀,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歌唱比賽,而是逐漸演變為偶像化與才藝並重的生產線。
選秀成了一個巨大的偶像工廠,讓那些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找到了通往未來的道路。
流量的狂潮
與香港和臺灣的選秀節目注重偶像化和流行元素不同,內地的選秀髮展起步較晚,且走的是一條更為獨特的道路。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內地並未像香港或臺灣那樣迅速湧現出以流行歌唱為主的選秀節目。更多的,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音樂比賽,比如“青歌賽”(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
“青歌賽”作為內地最具權威性的音樂比賽之一,一直以來都強調參賽選手的專業背景與演唱技巧。比賽內容嚴謹,評委大多是業內的音樂專家,毛阿敏、解曉東、韋唯、宋祖英、韓紅、薩頂頂、譚晶、孫悅等一批實力派歌手,正是在這裡逐步嶄露頭角。
韋唯比賽現場
薩頂頂比賽現場
進入21世紀後,內地的選秀節目迎來了全民狂歡的時代。
2004年,對於正陷入收視率低谷的中國地方電視臺來說,是一個分水嶺。
彼時,眾多地方臺的收視率逐年下降,湖南衛視在時任臺長歐陽常林的主導下,迅速調整策略,在深耕優質電視劇內容的同時,大膽試水娛樂節目。
就在這一年,中國電視史上首檔真正具備全國影響力的選秀節目誕生了——《超級女聲》。
這檔節目不僅是一場音樂比賽,更像是一場社會運動,一次文化浪潮,毫無預兆地撬開了“偶像”二字的本義。
當時的“超女”有多火?
2004年《超級女聲》僅在長沙、成都、南京和武漢四地設立賽區,但報名人數已超過五萬,最終唱跳俱佳的安又琪成為首位“超女”冠軍,年僅16歲的張含韻則憑藉清新可愛的形象與“酸酸甜甜就是我”的口號拿下季軍。
湖南衛視敏銳地看到了選秀節目背後的巨大潛力,於是在2005年一鼓作氣,推出了第二季《超級女聲》。
這一年,選秀熱潮空前高漲,也成為中國選秀歷史上最熱鬧的一年。
2005年《超級女聲》的報名門檻幾乎可以用“史上最低”來形容:買一盒蒙牛酸酸乳就能參加海選。
全國各地的報名人數超過15萬,海選現場排起了長龍,從廣州到成都,從杭州到長沙、鄭州的賽區都擠滿了懷揣夢想的年輕人。
而這場全民參與的選秀狂潮,也徹底點燃了湖南衛視的收視熱度。
更重要的是,這場選秀熱潮催生了中國粉絲經濟的雛形。
從李宇春的“玉米”到周筆暢的“筆迷”,再到張靚穎的“涼粉”,這些中國第一代專業粉絲群體不再只是“看客”,而是主動參與到偶像的比賽程序中。他們集體拉票應援,佔領網路論壇,組織線下活動,甚至推出統一的口號和周邊產品。
2005年的“超女”總決賽,幾乎成為了一場舉國矚目的社會事件。當晚湖南衛視的收視率飆升至11.65%,最高收視份額一度高達49%。
什麼概念?
現如今距“第二屆超女”已經過去整整20年,20年來,這是中國綜藝史上唯一一期收視率破10%的節目。

“05年超女”

這場比賽,李宇春憑藉352.8萬票險勝周筆暢,成為年度總冠軍。
隨後,李宇春登上《時代週刊》的亞洲版封面,並配文評價:“李宇春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她的歌聲,她所代表的是一種獨特的態度和創意,打破了傳統審美,帶來了中性風格的顛覆。”
李宇春登上《時代週刊》亞洲版封面
而伴隨選秀節目進入全民狂歡的高潮,中國娛樂產業的格局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變化。選秀不再是單純的電視節目,而是一個能夠調動公眾情緒、塑造偶像文化、推動產業創新的綜合性平臺。
可以說,《超級女聲》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由觀眾定義明星、由市場塑造文化的時代。
隨著“05超女”的火爆,隔壁臺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卻未能形成同樣的文化現象。
雖然該節目進入四強的薛之謙,憑藉一首原創作品《認真的雪》展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華,但他在娛樂圈的初露鋒芒最終未能轉化為持久的明星地位,依然徘徊在娛樂圈的邊緣。
薛之謙比賽現場
直到2015年,他憑藉專輯《紳士》和歌曲《演員》才實現真正的爆紅。
而19歲的冠軍劉維,在贏得這一季的殊榮後,也未能走得更遠,很快便被公眾遺忘。
劉維比賽現場
2005年,無疑是中國偶像選秀的一個盛夏,締造了諸多傳奇的同時,也標誌著中國選秀電視節目的巔峰期。
可令人遺憾的是,這也成了中國偶像選秀黃金時代的絕唱。隨著選秀節目在觀眾心中的熱度逐漸消退,中國的偶像選秀進入了一個長時間的沉寂期,迷茫和困頓成了常態。
05屆超女
特別是在2006年,隨著選秀節目型別的單一化,女性選秀類節目面臨審美疲勞,逐漸不再具備強勁的吸引力。
這一年,《超級女聲》迎來了它的一個瓶頸期。雖然譚維維、尚雯婕等實力派選手湧現,但三年的選秀節目風格未曾變革,使得觀眾的目光開始轉向男性選手身上。
06屆超女合影
於是,東方衛視憑藉《加油!好男兒》成功接棒,推出了一檔既注重聲樂,又側重演技和其他綜合素質的選秀節目。
首屆《加油!好男兒》冠軍蒲巴甲,以其被網友戲稱為“翻版王力宏”的形象,成功走進了娛樂圈,但同樣未能在後續發展中獲得太多關注。
參加《加油!好男兒》時期的蒲巴甲(中)
同屆還有已經在樂壇展現過實力的馬天宇,憑藉一首《該死的溫柔》紅遍大街小巷。
參加《加油!好男兒》時期的馬天宇
2007年,男性選秀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湖南衛視順勢推出了《快樂男聲》。
這一年,陳楚生髮布首張個人單曲《有沒有人曾告訴你》佔據音樂榜第一,併成為當年《快樂男聲》冠軍,掀起了一股“楚生熱”。
07屆快男《我最響亮》MV
但真正點燃萬千少女熱情的,還得歸功於2007年《加油!好男兒》第二季。
隨著井柏然、付辛博和喬任梁等選手嶄露頭角,該節目成了全國範圍內的熱議焦點,成為了校園、商圈乃至網路平臺上話題討論的熱點。
尤其是在粉絲組織化和文化產品的互動上,幾位選手幾乎成了偶像圈內的“全民公敵”,人氣爆棚,粉絲動輒數百萬。

井柏然(左)付辛博(右)

接下來的幾年裡,中國的選秀市場經歷了一段低潮期,電視熒屏上關於“選秀已死”的聲音此起彼伏。觀眾對千篇一律的選手、重複的比賽模式,已經感到審美疲憊。
直到2012年,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震撼問世,打破了這一僵局。
不同於以往的草根選秀,《中國好聲音》將重點放在了音樂的本質——聲音上,強調的是更高水平的演唱製作和表現,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
節目組邀請了諸如劉歡、那英、庾澄慶等業內大佬擔任導師,這種“明星導師制”的設定本身便拉昇了節目品質和觀眾期待。
《中國好聲音》的成功為中國選秀節目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爆紅也直接推動了歌唱類節目在國內的復興,成為收視熱點。
而這一趨勢在2014年達到了高峰。
2014年,央視順勢推出《中國好歌曲》。與當時市場上大多數追求明星效應和流量的節目不同,《中國好歌曲》選擇了一個更為“純粹”的方向:
推崇原創音樂,重視唱作人的藝術表達。這個節目不僅是在唱功上進行比拼,更是把焦點放在了那些既會唱歌又會寫歌的音樂創作者身上。
《中國好歌曲》三季部分選手
它透過嚴格篩選的唱作人,向觀眾展現了中國音樂圈中潛力無限的原創力量。節目中的每一首歌,都充滿了創作人的情感與靈魂,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場需求的商業化曲目。
其中,莫西子詩、趙照、趙雷、蘇運瑩等唱作人憑藉節目大放異彩,他們的音樂作品無論在情感表達還是藝術性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無論是戴荃的《悟空》、蘇運瑩的《野子》還是趙照的《當你老了》……
但伴隨著韓流文化在中國的泛濫,韓國的第二代男團和女團陸續進入中國市場,試圖搶佔年輕觀眾的心智。國內音樂綜藝的風格也開始發生變化。
市場逐漸進入了一個流量至上的階段,越來越多的節目開始追逐明星和話題,原創音樂的舞臺變得日益狹窄。
《中國好歌曲》在堅持原創的道路上,也面臨著市場與觀眾口味的挑戰。最終,它不得不因節目定位和大環境的變化而退出歷史舞臺。
從2015年開始,以模仿日韓偶像團體為主的“養成系”偶像節目逐漸興起,市場上頻繁出現了像《心動亞洲》、《燃燒吧少年》等各種養成類節目。
這些節目透過對選手進行專業的訓練與包裝,培養了一批看似既能唱又能跳的偶像成員,最終形成了像蜜蜂少女、X玖少年團等偶像團體,迅速進入了選秀市場的主流。
隨著這一波偶像養成潮流的湧現,“偶像”這一符號在中國娛樂圈逐漸成為一種新標配,呈現出理性、市場化的變化。
到了2017年,隨著《中國新說唱》的成功推出,選秀節目再一次掀起了新高潮。
一句“你會freestyle嗎?”瞬間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
與此同時,毛不易的出現則為這一年帶來了另一種氣質的代表。
這個性格靦腆、才華橫溢的大男孩,憑藉《明日之子》這一平臺,以《盛夏》《像我這樣的人》《消愁》等真誠的作品打動了全國觀眾,最終毫無懸念地獲得了冠軍。
他的成功,正是代表了“才華為先”的選秀理念的復興,也象徵著中國選秀節目從形式化的光鮮迴歸到內容的深度與真實,開始進入一個更加多元和複雜的階段。
毛不易比賽現場-《消愁》
2018年,隨著“禁韓令”的實施,韓國偶像團體在中國市場的熱度顯著下降,反而為中國本土偶像團體的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愛奇藝抓住了這一風口,年初推出的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迅速成為行業的一匹黑馬。
《偶像練習生》
經過四個月的激烈角逐,陳立農、黃明昊、範丞丞等人組成了“Nine Percent”——以驚人的速度成為新一代偶像的代表,蔡徐坤更是憑藉其在節目中的表現,迅速佔據了娛樂圈的流量高地。
Nine Percent組合
與此同時,騰訊也不甘示弱,緊隨其後推出《創造101》,藉助《偶像練習生》的熱度迅速吸引觀眾的關注。
在這個節目中,楊超越的爆火成為全民話題,從最初默默無聞的打工妹,到最終逆襲成團體火箭少女101的成員,成為了那一年的“錦鯉”。
最終,她與孟美岐、吳宣儀等人一起,組成女子組合“火箭少女101”,順利出道。
火箭少女101組合
從2019年到2022年,伴隨著《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帶來的偶像熱潮,越來越多的節目開始模仿並迅速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以團之名》《青春有你》等節目紛紛湧現,爭奪國內偶像市場的份額。

《青春有你》
在這一時期,李宇春、華晨宇等曾經的選秀冠軍逐漸擺脫了“選秀偶像”的標籤,憑藉著個人的音樂才華與藝術成績,成為業內的佼佼者。
他們也從選秀的舞臺上逐步退居幕後,擔任起了節目的評委,見證並參與了新一代偶像的誕生。
05超女前三名——張靚穎、周筆暢、李宇春(自左向右-上圖)
回想那些年,選秀舞臺上有神仙打架,也有諸神謝幕;有繁花凋零,也有新芽初綻;有萬眾矚目的光輝時刻,也有無人問津的遺憾角落。
反觀如今。
舞臺上堆砌著各種才藝上的空洞,表演上的敷衍,骨子裡的急功近利,舞臺上的浮誇,短暫而虛幻的流量以及令人反感的營銷。
選秀,本該是一場難以言說的較量。
臺下的打磨,臺上的驚豔,骨子裡的堅定,光影裡的炫目,與生俱來的才情,後天不懈的練習。
絕不該是。
單純的流量遊戲,套路的疊加,浮光掠影,空洞無實。
讓聚光燈重新對準骨子裡的光吧!
那些沒被演算法計算過的真心,才配得上“選秀”背後承載的“夢想”二字的重量。
而當真正的選秀退出舞臺,人們所能看到的,就只剩“作秀”了。
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視覺表達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歲月長河,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載請聯絡(ID:iiidaily)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