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n.
21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羅溫偉只是在認定的道路上一直往前走,用日復一日的汗水與練習換來每一份光榮與成就。
作者 | 張樂晗

在2024年年末,有這樣一條訊息衝上了小紅書的熱搜:

“清華小張傑”,是一位經常喜歡唱張傑歌曲的同學。在張傑進清華路演的這一天,他與張傑握手、擁抱,並共同演唱了張傑的名曲《最美的太陽》。事實上,就在上熱搜前三天,在清華大學校歌賽,“清華小張傑”全部選擇了張傑的歌曲(《著魔》與《勿忘心安》),並最終獲得了全場季軍。
他是羅溫偉,系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二年級在讀博士研究生。除了“清華小張傑”,他還有著各種各樣的標籤:十佳歌手、校歌賽前三、馬約翰杯健美比賽季軍……20年前湖南省邵陽市一個小山村中的網癮少年,如何成為了如今閃閃發光的清華博士生、斜槓青年?讓我們共同走進這段別樣的青春。
01
♪小山村走出來的清華歌王♫
唱歌是羅溫偉20多年來的愛好。
他成長於湖南邵東的一個小山村裡,從小就喜歡唱歌。身邊很多發小與同學都是因為他唱歌聲音大而認識他。
2008年,上小學的羅溫偉第一次聽到了張傑的歌。那時,小小的他經常伴隨著張傑的音樂,日復一日地在清晨和夜晚獨自走過學校與家之間那條崎嶇的山路,一次次克服家境拮据的自卑、前行路上的恐懼與艱難。

羅溫偉(左一)和朋友
小學和中學時,他們的習慣是課前給老師唱歌、歡迎老師到來,每節課前幾分鐘的唱歌環節就成為了他每天最快樂的時光。
但是,由於一直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他並不懂得如何科學地利用自己的嗓音優勢,本科2017年第一次參加學校的十佳歌手比賽在海選時就被淘汰。後來大二時,他加入了學校的合唱團,在專業老師黃子桐的指導下終於慢慢找到了突破口。
懷著滿腔熱情,他在室友非休息時間段,開始在宿舍和衛生間努力練歌,尋求更科學的發聲方式,一練就是三四個小時,唱得全身沒力氣了才去吃飯。
大二一年的課餘生活被唱歌和學習填滿,直到有一天,他驚喜地找到了“一些更舒服、更適合自己的發聲位置”,可以主動地控制腹部來發聲。第二年他再次參加學校的十佳歌手比賽時,拿下了十佳歌手亞軍。
再到後來,研究生階段,他又陸陸續續參加了學校及校外的一系列唱歌比賽,陸陸續續拿到了許多冠亞季軍之類的獎項。

南華大學2018年十佳歌手亞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2年校園歌手大賽第一名

《中國新歌聲》衡陽賽區十強
來到清華讀博之後,除了在合唱隊夯實練聲基礎,他在課餘抽出更多時間自己練習。C樓地下的樓梯間、紫荊操場、東大操場,都是他一遍遍打磨嗓音、鍛鍊聲線的賽場。
羅溫偉說,在這些地方練習,既不打擾別人,也可以克服社恐。習慣了在人來人往中唱歌,到了舞臺上自然就不再會怯場。



強健的體魄和清淡的飲食有利於長期的發聲訓練,為了更好的唱歌,羅溫偉決定撿起研究生期間的第二個愛好:健身。
從起初完全的健身小白,到馬約翰杯健美比賽的季軍;一年的時間,從150斤到117斤,羅溫偉卻並不覺得這是一段艱難的歷程。健身開始到現在,他從來沒有請過教練,而是“社牛”地找隔壁宿舍的健身巨佬與健身房裡的大佬們請教,“看多了就學會了”;減脂餐既要低熱量又要有營養,他總是吃食堂裡最清淡最簡單的食物,“降低對食物的閾值,就會覺得這些東西很好吃”。
在他人眼中痛苦又燒錢的健身歷程,於他而言,不過是“痛並快樂著”的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訓練都是一次“重生”。


羅溫偉和一起健身的朋友們

健身前後對比照
“健身練的不僅僅是肌肉,還有心態。”回憶起這段過程,羅溫偉感慨萬千。剛開始接觸健身的時候,他很容易浮躁,希望衝大重量、挑戰極限;或者為了省時間,不熱身直接開練,也不太注重動作的規範性。這樣不僅影響到訓練質量,在做臥推極限與引體向上的時候,他的肩膀同一個部位還多次受傷,花了4個月才完全自然恢復。
健身和唱歌,在羅溫偉的心中,是一組相互平衡、正向迴圈的生活系統。沒有唱歌比賽的情況下,健身的型別主要是無氧;唱歌比賽來臨前,他會將訓練重心轉移到有氧,以更好地訓練演唱的氣息。

2024年11月,在清華大學馬約翰杯健美比賽上,羅溫偉拿到了季軍。一個月後的校歌賽決賽上,羅溫偉成為了全場前三名。

健美比賽前一天,為了記錄下自己的健身減脂成果,他拍攝了一組寫真。想當初,健身減脂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調整發聲,也是校歌賽備賽的一環。這些照片被放進一個月後校歌賽的VCR,出現在清華大學綜合體育場的大螢幕上——回想起2024年校歌賽的舞臺,他又一次用全新的歌聲與姿態,向過去一年的自己完成了最後的致敬與告別。

02
♪網癮少年的逆襲之路♫
小時候的羅溫偉並不喜歡學習。
那時,他們的家庭經濟支柱是在外打工的外婆,他和弟弟在老家由外公一人照料。除了幫家裡乾點做飯、掃地、下田、餵豬等農活,他還經常與發小們漫山遍野到處玩——打彈珠、打紙板、抓泥鰍、比賽撈柴、挖山藥……
初二時,他第一次接觸到網路遊戲。從此,儘管沒錢上網,他還是整天泡在網咖裡看別人打遊戲,有時候朋友請客,則有機會上機。從曾經的“qq飛車大神”,到“英勇的穿越火線戰士”,再到後來“通宵上分的LOL黃金白銀守門員”,他似乎一發不可收拾地栽了進去。

羅溫偉在家中幹農活
從羅溫偉小時候起,外公一直都有胃病,卻總是為了節儉、只吃最便宜的胃藥;那時的他跟弟弟被外公外婆保護得太好,還不懂得大人的不易。外公總把最好吃的菜留給他跟弟弟,自己卻吃著邊角料,他那時候還天真以為外公是一個“不愛吃菜且不挑食的鐵人”;直到有一天,他和弟弟和外公睡在一起,聽到了外公喑啞卻又止不住疼痛的喊叫,他怕外公擔心而不忍出聲。那一晚,他心疼得睡不著,但卻不知道該做點什麼,能做點什麼。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他上初三的時候。外公突然倒下,被醫院查出是胃癌晚期,不久後便離世。外婆只能從外地回到農村,擔負起原來外公的責任,一邊務農一邊照顧羅溫偉和弟弟。家庭的重要支柱倒下了,他眼睜睜地看著外婆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擔,揹負著他人的冷嘲熱諷。小小的羅溫偉突然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羅溫偉在家中幹農活
高中時,他進入了縣裡一所普通學校的尖子班。剛入校時,他是班級成績倒數第一,卻在三年後漸漸拔得頭籌。
回想起高中三年一路奮起直追的學習歷程,他特別感謝高中的班主任和英語老師,在他的英語只能考二三十分的時候,不由分說讓他成為了班級的英語課代表。巨大的壓力之下,每次月考,他的英語成績都進步一點點: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高考時他太過緊張而發揮失常,但英語依舊考到了118分。
本科階段,他考入南華大學,在剛進大學時就清晰地確立了讀研的目標。成績名列前茅、參加許多學科競賽、拿下各類證書、申請發明專利、榮獲國家獎學金、參與學生工作……羅溫偉將大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在本科四年裡不遺餘力地達到每一項為自己定製的KPI。四年後,他保研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三年紮實的科研訓練後,成為了清華大學核研院的一名博士生。


羅溫偉(右一)參加學科競賽
從本科到博士二年級,八年半的時間裡,學業和科研是羅溫偉不可動搖的生活重心。他保持著高度穩定且自律的作息,在實驗室從早上八九點待到半夜十二點甚至一點,除了中午和晚上會去離實驗室最近的食堂吃飯,其他的時候都沉浸於科研事業。健身和練歌會間接地插入到下午和晚上的安排中。但遇到科研任務重的時候,所有愛好在絕對的主業面前都紛紛讓路。
儘管專心於科研,羅溫偉的生活卻絕不是書呆子式的埋頭苦幹。有人說他“社牛”,但比起所謂的“社牛”標籤,他更注重的是表達自己的能力。

羅溫偉向張傑講述自己的故事
高考後的暑假,為了分擔家庭的壓力,他開始密集地做各種兼職。話務員、服務員、外賣員、家教……部分兼職一直持續到大學時期。
做家教時,羅溫偉突然意識到“代入角色”的重要性:在與家長和學生的交流過程中,他不斷地切換成家長與學生的角色去思考並講解問題,實現了全新的溝通和理解。在兼職過程中,羅溫偉與各種各樣的社會群體打交道,逐漸訓練出表達自己的習慣與本領。
與人溝通的習慣,逐漸滲透到羅溫偉的學習生活。本科期間,期末考試之前,他與同學們在宿舍一起復習,互相答疑解惑——他突然發現,討論的過程會增進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
後來,遇到科研問題時,他更經常地找到不同的同學老師諮詢,只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不論同學的專業或與自己是否熟悉。各種及時的反饋很快提高了科研的效率,羅溫偉很少會“困在問題裡”,更不會鑽牛角尖。

校歌賽後,羅溫偉與朋友們
“我的個人背景沒有任何可以支撐我放鬆自己的理由,我必須奮起上進。”回顧自己的求學歷程,羅溫偉非常堅定地回答。談起未來的規劃,他希望在博士就讀期間繼續專注學業與科研,未來繼續從事異種材料成型研究相關的工作。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羅溫偉只是在認定的道路上一直往前走,用日復一日的汗水與練習換來每一份光榮與成就。
人們只看到他在舞臺上閃閃發光,看到他和張傑同臺演唱擁抱,看到他從小山村一步步走出來走到清華,看到他滿身肌肉和矯健的身姿,卻不曾看到他分享過那麼多條練歌記錄、健身記錄、飲食打卡,看不到他為了省時間在工位午休的背影,看不到他十幾年如一日為了更高的目標孜孜不倦的學習歷程,看不到他端著盤子盛滿旁人看來索然無味的減脂餐食。
臺下耕耘無人識,一朝赫赫天下知。
屬於羅溫偉的“像做夢一樣的”2024年12月已經過去。他把朋友圈設為僅三天可見,隱藏起那些已經翻篇的榮耀,繼續穿著那件同樣的藍白條紋的羊羔毛外套,日復一日地、穿梭在宿舍、工位、食堂、健身房之間。
“清華小張傑”,他還有更多的故事要去書寫,更大的夢想要去實現。

文中照片和影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文選自人文清華講壇。灼見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