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關稅,美國點菜、歐盟買單?

全文2246,圖片4張,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地時間7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國已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對歐盟輸美商品徵收15%的關稅。
特朗普又贏了?

歐盟又跪了?
照片中,歐盟主席馮德萊恩雙手按著膝蓋,坐得筆直,像個被老師點名的小學生。

毫無意外,歐盟跪了,15%的稅率看著像折中,其實美國只是把槍口往下挪了挪,依舊頂在歐盟的腰眼上。
歐盟承諾了什麼?
美國貨進歐洲,零關稅!歐洲貨進美國,統統加徵基準關稅15%!
此外,歐盟要先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油氣,再給美國塞6000億美元投資,最後加購一堆導彈戰機。

重點砸在半導體、可再生能源、軍工這些美國眼下最饞的賽道。
想想看,歐洲人為了避免30%關稅,竟然掏出了1.35萬億美元的大禮包。
最狠的是藥品,歐洲賣得最好的商品,還被單獨拎出來:“15%的關稅? 我們會收更高的!”特朗普當場補刀。

協議裡藏了哪些刀子
第一刀,關稅不對等,歐洲企業集體失血。
15%統一關稅覆蓋歐盟輸美90%商品,包括汽車、半導體、藥品三大命脈產業。
不僅如此,歐盟想維持汽車關稅15%,可特朗普死磕鋼鐵、鋁製品要加到50%,這殺傷力擺明直接砸德國、比利時等出口大國的飯碗。
第二刀,天量訂單輸血美國。
7500億能源採購、6000億對美投資,特朗普簡直是空手套白狼,選票、稅收、產業迴流,一箭三雕。
更微妙的是,特朗普炫耀“歐盟將買大量美軍裝備”,但具體金額成謎。
第三刀,標準主權拱手相讓。
歐盟首次全盤接納美國汽車安全、排放測試及工業產品認證體系。德企痛批此條款讓“歐洲製造”淪為美國附庸。
更隱秘的條款是數字霸權,歐盟放棄對谷歌、蘋果等徵收數字稅,科技主權徹底繳械。
值得嗎?
法國反對黨領袖勒龐罵得唾沫橫飛:“法國農民成了祭品! 給德國車換降價,卻逼我們吃美國轉基因玉米! ”
她甩出三個“慘敗”標籤:政治跪了、經濟廢了、道德崩了。
布魯塞爾的官員們私下罵得更兇。
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直接開噴:“這就是單方面打劫! ”
他算過賬:歐盟GDP要縮水0.1%,德國更慘,65億歐元直接蒸發。
芬蘭的部長冷著臉說:“這協議有啥可慶祝? 關稅還是高得離譜! ”
15%的關稅看似妥協,實則遠超WTO平均水平,全球跟風只會讓貿易體系打冷顫。
藥品這口鍋一旦背上,歐盟想靠規則“帶隊全球”就變困難了。
而且數字稅、綠色補貼這些核心問題擺在那裡,沒人樂觀。眼下的所謂“突破”,背後全是“懸而未決”的導火索。
更憋屈的是戰略層面的割肉
過去歐盟喊了多年的戰略自主,又是防務基金,又是綠色產業補貼,這回一紙協議,先答應買美製F-35,再承諾十年裡對美投資佔歐盟GDP的3.5%。
接受美國方案,對歐盟來說像是在規則標準上自廢武功,戰略自主權打了大折扣。
不得不說,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再次顯威。
他的談判模式簡直就像一個模板:先威脅高關稅,再逼對方讓步,最後以“降低關稅”為恩惠換取巨大利益。
日本剛剛嘗過這個苦頭,現在輪到歐洲了。
有趣的是,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還洋洋得意地宣稱,歐盟將首次完全接受美國的汽車和工業標準。
這意味著什麼?歐洲製造業的根基正在動搖!
想一想,德國引以為傲的汽車工業,法國精湛的工藝,義大利獨特的設計理念,都要向美國標準低頭。
但歐盟內部意見並不統一。
德國總理默茨急於解決貿易衝突,保護最核心的汽車產業。而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堅持“反對不對稱讓步”。27個國家,27種聲音。這也是歐盟談判的先天弱點。
但實際上,歐盟並非沒有反制手段
他們準備了對930億歐元美國商品加徵30%關稅的報復清單,波音飛機、肯塔基威士忌、福特汽車全在靶子上。還有從未正式啟用的“反脅迫工具”。
最終他們選擇了妥協。
為什麼?
俄烏衝突、北約防禦……歐洲在安全上依賴美國。
這就是所謂的“戰略性協議”。
表面上談貿易,骨子裡還在考慮地緣政治博弈
當歐盟承諾購買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時,他們不僅僅是做生意,更是在加深對美國能源的依賴。
當歐盟同意增購美國軍事裝備時,背後是美歐軍事同盟的深化。
回顧美歐今年的貿易戰時間線:3月,美國對歐盟鋼鋁加徵25%關稅;4月,雙方互相實施報復性關稅;5月,特朗普威脅徵收50%關稅;7月,達成這個所謂的“和解”。
這短短幾個月,歐盟從強硬到妥協,從團結到分裂,最終為了地緣政治,經濟付出了巨大代價。
這個協議遠非歐洲的勝利,而是美國再次利用“關稅恐嚇戰術”獲得的戰利品。
歐洲議會、芬蘭、德國商界的不滿聲音,都證明了這一點。
美歐這對“老朋友”的貿易協議,本質上是一場不平等的交易,歐洲人正在為自己的軟弱付出代價。
過去的全球貿易,講的是你降點、我讓點,這回成了美國點菜、歐盟買單。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美方對歐盟進口產品徵收15%關稅也意味著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將承擔更高的進口成本。
更危險的是,特朗普已暗示將把這種“關稅+投資”模式複製到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全球貿易體系面臨重構壓力。
規則一旦被美國這麼玩順手,後面日韓、東盟、南美恐怕都得接招。
多邊體系那套最惠國待遇眼看成了老皇曆,美國單邊關稅倒成了新常態。
所以,美國得了多少好處?
一句話:錢、產業、規則制定權,全往華盛頓那頭去。
只是這一回合,歐盟不但把利讓了,也把未來博弈的籌碼全都提前交了出去。
歐盟用短期妥協換來了暫時和平,卻埋下了長期隱患——產業外流、能源依賴、主權讓渡,哪一樣不是定時炸彈?
當“保護傘”變成枷鎖,盟友變成債主,被特朗普稱為“史上最大貿易勝利”的這份協議,卻讓歐洲企業的賬簿上滲出鮮紅數字。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