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了,也無業了

圖:quentin

週末閒聊聊。
我刷影片時,刷到了一位應屆生面試受挫後自述。
這位妹妹投出了大量簡歷,都石沉大海。
挺不容易爭取到了一個三大運營商的無領導面試,到了現場,自己因為緊張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了。
很受挫,覺得自己沒用。
“大家學歷都還可以,跟我同一組的還有清華博士。”
然後就很困惑:
“211這個身份從來沒給自己帶來過好處,自己在就業中究竟是怎樣的定位?”

來源@說了段夢話,別罵了

看這段影片,就感覺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我剛畢業時候也是這樣。
很容易有這種迷茫,對自己的能力沒有認知,也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定價,去找什麼工作。
跟沒頭蒼蠅一樣

但毫無疑問——現在就業環境更難了。
這位應屆生妹妹的影片,讓我關注到了一個很細小的點:
她還有一條防線。
也就是她的爸媽。
這位女生說:“爸爸媽媽可以幫我,然後我可以在北京定居”
當然,是她找到工作、拿到戶口的前提下。
說明她家裡條件應該還可以。
自身雖然迷茫,但應當沒有生存危機。
為啥會注意到這個呢?

現在是「就業冰河期」,一個現象挺普遍:
有非常多年輕人,靠父母資助與補貼生活。
父母除了金錢資助,也在幫自己孩子找工作。
比如,類似於「全職兒」的叫法也流行起來。

尤其對於一些養老金破萬的老人來說,有能力,也有意願扶養自己兒女;

兒女沒有好的機會,先照顧自己父母,打掃做飯。
似乎順其自然了。
這只是一種情形。
我前段時間講過一個洗車經歷。
我去洗車店時,是一個斯斯文文戴眼鏡的年輕男生幫我洗的。
他是洗車店老闆的孩子。
男生剛本科畢業不太久,沒有找到合適工作,就臨時先幫家裡洗車了。
我猜,洗車店的顧客和生意是很穩定的,多個幫手不能多一份收入。
只能說是家長給孩子臨時找份事,不餓肚子。
逆城市化的情形似乎也變得多了——離開大型城市,回到小城市OR鄉下
我看了一個叫@龍騰虎躍的博主。
他26歲在哈爾濱創業失敗,賠光了爸爸的家底。
回到老家鄉下後,因為父親是獸醫,就靠著記錄父親“給牛打針,出診,接生,意外成為了大網紅。
博主自嘲——
“兜兜轉轉靠自己的爹賺錢了”
我那天分享我失業的高管朋友,有的讀者就說了:
“她無非是靠時代紅利賺了錢,現在只有「時代黑利」了

有道理,現在好的工作,實在是不那麼容易找了。
靠父母算是一種無奈,但現實的解決方案。
當然,有些父母實力非常強勁,兜底能力很強。
前段時間沙白白很火,這位女生得了紅狼斑瘡,往瑞士選擇了以安樂死的方式離開人世。
我當時有個關注點是她的爸爸。
僅探討經濟因素。
沙白白爸爸把自己在上海的房子,還有錢財,都拿出來了給沙白白創業和使用。
老父親說:
“我們留給她的財產,她就算不工作也可以篤篤定定過後半輩子。”
只可惜…

可能如何扶養子女,也是一種智慧。
有的人除了錢物之外,也要把財商理念一併傳遞給子女。
比如我這邊有位讀者,很堅決地要用收息的理念——
促使股票成本歸0。
把股票做成永續資產,保護孩子的一生。
孩子以後不賣股,吃分紅。
這筆分紅可以是孩子不想工作時的“fuck you money”,也可以是孩子激進投機的資金。
讀者這種做法挺少見,很決絕。
但我見過有這麼做的案例。
之前看到有人發貼分享,父母把一個擁有3只股票的組合給到了自己。
也是要求他不許賣股票,只准吃分紅。
可惜,我找不到這個貼子了。
看到那3只股票時,我不僅會心一笑,因為恰好也在我的組合中。
又比如前段時間:億元保單真實
一個富人買了1億年金險,孩子年年能領本金的3%——每年領300萬元。
一直領到去世為止。戳此回看
我感受是,這位富人爸爸,真是把孩子一輩子都給安排妥當了。
這樣的話題,容易陷入價值觀討論。
有的人會說:
“年輕人應該靠自己,不應該靠父母。”
但是呢,經濟週期不容忽視。
我研究了一下日本「就業冰河期」。
與大家想象的不一樣,日本經濟泡沫大約是1990年代初破滅,但真正的就業難,晚了幾年才出現。
其中「超級冰河期,是2000-2004這五年。
這幾年的畢業生——
每兩個大學生,只有一個才能找到正式工作。
大家流行說“只要有工作就好”,不管怎樣先找份工作幹起來。
哪怕是工作,大多數也屬於派遣性工作,靈活用工。
很累,收入穩定。
也有挺多日本年輕人回到鄉下,回到小城市。因為生活成本更低,更容易立足。
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形容:
“年輕人們也紛紛變得“食草化”、“低慾望”

不消費,不結婚,不生子…對於人生,儘可能地不負債。

當然,這兩年日本就業開始明顯復甦,應屆生找工作變得容易,人手都能一個或幾個offer。
日本股市,也能重新看到年輕人入市的景象。

似乎日本的境況在好轉了。
但可惜的是——冰河期就業的年輕人們,因為第一步錯失機會,職業成長性不連續。
職業已經深深地受到了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