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北京舉辦了“抖音水火箭科學日”活動。這一盛會不僅匯聚了全國各地的科技愛好者,還吸引超過200萬網友線上觀看。在眾多參與者中,11歲的嚴弘森引人注目。自4歲起,他就與火箭結下了不解之緣,夢想親手製造一枚火箭。
經過7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年僅11歲的他,目前不僅能夠獨立製作火箭,而且還能成功發射。
嚴弘森的火箭之路離不開父親的陪伴與支援。雖然嚴爸爸不懂火箭的相關技術,但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幫助兒子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01
不懂火箭,但能全力支援
官方確認並感謝了他的指正,表示會及時糾正。他因此上了新聞,被稱為“火箭男孩”。這不僅展示了他在火箭領域豐富的知識儲備,也體現出他對火箭的熱愛。
嚴弘森的火箭夢源於一次偶然的旅行。嚴爸爸是個旅遊愛好者,嚴弘森4歲那年,他們去西北大環線自駕遊。在甘肅酒泉,嚴爸爸聽說有火箭發射,便帶著兒子一同前往觀看。
嚴弘森親眼見證了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壯闊升空,震撼的場面點燃了他對火箭的熱愛。從那之後,他出行的目標非常明確:都要與航空航天有關。
嚴爸爸對兒子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感到無比欣慰。他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他能做的是小心呵護孩子對火箭的熱愛。只要嚴弘森說想去哪裡,嚴爸爸立刻規劃行程,陪同前往。同時,嚴爸爸還為他購買了許多航天書籍,讓他在家中也能學習相關知識。
一年級時,嚴弘森積累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他決定動手實現自己的造火箭計劃。他用收集來的硬紙板、塑膠等回收材料,精心拼接出火箭的初步形狀。但由於材料原因,火箭做得比較粗糙。他說:“爸爸,我想把這個火箭造得更好一些。”
嚴爸爸以前學過影視後期,會3D建模,便提議:“要不你學一學建模,在電腦上畫出火箭的模型,用3D印表機把它變成現實。”於是,嚴爸爸購置了一臺3D印表機,開始教他如何使用建模軟體。

在嚴爸爸的悉心指導下,嚴弘森迅速掌握了軟體的基本操作。但不久後,嚴爸爸發現他在使用一款更專業的工業級建模軟體。原來,普通建模軟體已無法滿足火箭內部結構的需求,因此他自學了新的軟體知識。
看到兒子對火箭的痴迷,嚴爸爸決定進一步支援兒子的火箭夢。他不僅為兒子報名了網路程式設計課程,甚至不惜拆除家裡的裝修,將客廳改造成了火箭實驗室。
火箭模型製作完畢,嚴弘森開始自己設計電路板、編寫程式。從繪製電路圖、設計電路到挑選零件,他都能獨立完成。嚴爸爸說:“每次他都是自己挑好零件,放入購物車,我來結賬。”
孩子的進步速度讓嚴爸爸感到驚訝。有時在與兒子交流火箭的相關知識時,嚴爸爸因為了解的都是皮毛,甚至被兒子“嫌棄”。
儘管如此,嚴爸爸依然樂此不疲。他將兒子製作火箭的過程拍攝成影片,釋出到網路上,與網友一起討論,時不時還能收到一些專業人士的指導,讓嚴弘森的火箭夢之路越走越寬廣。

02
以學生身份,
和孩子一起成長
2023年暑假,經過10個月的不懈努力,嚴弘森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枚用化學燃料驅動的低空飛行火箭。它的飛行高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既滿足了嚴弘森對火箭的熱愛,也嚴格遵守了安全規定。
嚴爸爸十分驕傲,他在社交平臺上記錄了火箭起飛的過程。“火箭起飛的那刻,我明白,孩子希望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成果。”
儘管火箭起飛了,但在嚴弘森看來效果並不理想。火箭飛行120米左右就開始下墜,也沒能及時開啟降落傘。他細緻地分析了飛行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最終發現了問題所在:火箭的外殼材質和執行程式。於是,他吸取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著手設計第二枚火箭。
火箭內部執行程式的調整和最佳化是巨大的挑戰。之前,嚴爸爸就在網路上遭到不少網友的質疑,其中有一個人自稱是軟體工程師,他認為,一個10歲的小朋友根本不可能獨自編寫一套火箭自動控制系統,就算是他自己,也需要花費數月時間。
正如這位網友所說,改進控制系統非常困難。嚴弘森陷入了困境。有一天,嚴爸爸注意到,兒子突然不再擺弄他的火箭,顯得無精打采。嚴爸爸便關切地詢問他是否遇到了難題。

起初,他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埋頭苦讀和觀看相關影片,但明顯可以看出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在嚴爸爸的持續追問下,他說出了自己的困擾:“爸爸,這套系統太難了,我做不出來。”原來,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了。
明白了原因之後,嚴爸爸決心幫助兒子重新找回自信。他坐在兒子旁邊,溫和地說:“兒子,你來教我。等我學會了,我們可以一起解決問題。”他希望兒子能透過這個方法,跳出眼前的自我懷疑和迷茫失落,換個角度去看問題。在教別人學習的過程中,兒子不僅能鞏固自己的知識,或許還能找到靈感去解決問題。
父子倆約定後,嚴弘森擔起了“小老師”的角色。他全心投入教學中,不僅認真地向父親傳授火箭的相關知識,還定期對父親進行考試,以檢驗學習成果。
沉浸在對父親的“教學”中,他心裡那份自我懷疑逐漸消除,開始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尋找新的思路。然而,火箭的專業知識深奧難懂,讓嚴爸爸力不從心。但為了幫助兒子恢復自信,嚴爸爸堅持了下來。
半個月後,嚴爸爸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時機:“兒子,爸爸每天都在努力學習你教的東西。老實說,我並沒有完全掌握。這並不是你教得不好,而是火箭的知識實在是太難了。連爸爸這樣的成年人都覺得吃力,你能走到現在這一步,已經是相當了不起了。爸爸真心為你感到驕傲。”
在嚴爸爸的鼓勵下,嚴弘森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動力,再次全身心地投入火箭的研究中。而嚴爸爸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識,變成了兒子的得力助手。一些像燃料配比等有危險的工作,開始由嚴爸爸接手。
儘管嚴弘森的心情變美麗了,但是難關依然存在,程式改進進度緩慢,嚴爸爸決定“搖人”。他詳細記錄下兒子目前遇到的問題,並在社交平臺上向航天領域的專業人士求助。

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讓他找到了一位參與中國長征火箭設計的工程師。在專家的幫助下,經過半個多月的調整,難關終於被攻克了。
火箭騰空而起,嚴爸爸望著兒子滿臉的笑容,心中很是欣慰。這個成果不僅是兒子長期以來的努力,也是父子倆共同成長的見證。
11月2日,男孩嚴弘森參加航天主題教育系列活動,並見到了特級航天員費俊龍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周炳紅。
據嚴弘森父親介紹,費俊龍對孩子寄語道,好好學習,希望孩子以後能為中國航天努力。

現在,嚴弘森正在研製他的第三枚火箭:一枚可回收的固體燃料火箭。而嚴爸爸依舊在記錄著兒子製造火箭的日常,陪他一起學習。
他認為,支援孩子的興趣和夢想,並不意味著家長必須在該領域具備很多專業知識。家長可以成為孩子的學生,與孩子一起探索未知,共同成長。這種沉浸式的陪伴和參與,對孩子而言是最難能可貴的。
一審:曹磊 二審:李津 三審:趙海旭

今日推薦
AI時代的科普鉅著
《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 限時優惠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