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永定:應對外部衝擊,貨幣政策如何發力

➤ 針對關稅壁壘,中國必須加速實現“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轉變,而非訴諸於人民幣貶值,增加出口補貼和出口退稅等措施。

➤ “擇機降準降息”有三層含義。

其一,如果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出現某種不利變化,如面臨美國加徵關稅等外部衝擊,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央行可能進一步降準降息,刺激經濟增長。
其二,如果擴張性財政政策產生加息壓力,削弱了財政擴張效果,央行可能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增加流動性供給,進一步降低利率,甚至在二級市場買入新增發的國債,使擴張性財政政策充分發揮作用。
其三,當資本市場(股市、樓市)遭受某種衝擊暴跌,引發系統性金融經濟風險時,央行不但需要大幅降息,提供充分的流動性,甚至要直接入市干預,從而穩定資產價格。
➤ 從今年經濟形勢來看,中國CPI增速不大可能超過2%。如果今年CPI增速超過2%,應該視作中國取得了克服通縮壓力的重大勝利。
➤ 總體而言,國債收益率維持低水平是好事而非壞事。在可遇見的未來,央行只會進一步降息,而不會突然加息。因此,產生類似矽谷銀行這樣的金融風險,機率是很低的。如果政府認為當前的國債收益率過低,可以透過增發國債,增加國債供給規模,提升收益率。
——餘永定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 本文首發於《南方週末》,原標題為《餘永定:如何理解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文章僅作為學術交流,不代表CF40立場。
2025年4月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對等關稅”行政命令,宣佈美國將對所有進口貨品徵收10%的最低基準關稅,對部分國家和地區還將徵收更高關稅。
受“對等關稅”等政策影響,人民幣匯率會如何變化?中國如何保持國際收支平衡?與此同時,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實施後,哪些政策工具能發揮出更大效用,以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為此,南方週末記者專訪了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他曾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外交部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等職務,長期從事國際金融、中國宏觀經濟等領域研究。

人民幣匯率合理均衡

Q1:如何看待2025年外匯市場供求關係?
餘永定:截至目前,中國經常賬戶幾乎每年都有大量順差。然而,2015年以來,多個年份的中國資本和金融賬戶出現逆差(資本流出>資本流入),其原因大多與中美利差變動,以及不同性質的預期變化有關。
資本和金融賬戶的波動性遠高於經常賬戶的波動性。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大於經常賬戶順差,意味著外匯市場上,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處於供過於求狀態,就會承受貶值壓力。受到關稅壁壘影響,今年中國出口增速可能呈現下滑態勢,但繼續維持順差應該是大機率事件。
2025年,中國國際收支的平衡狀態,人民幣將受到升值還是貶值壓力主要看資本和金融賬戶的變化。2024年,資本和金融賬戶裡,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含外債償還)、直接投資專案可能都是淨流出的。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外資對中國資產的減持調整已經基本結束,近期中國又在各個高科技產業展現出驚豔表現,加之美國股票市場的價值重估,今年的證券投資可能會從淨流出轉為淨流入。2025年,中國企業美元債以地產、金融為主)的償還壓力,或將有所緩解,但居民購匯規模還難以預料。
多年以來,許多中國企業透過對外直接投資,繞過美國的關稅壁壘。此次美國向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徵關稅,中國企業的出海浪潮可能會有所衰退。
2025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將會大幅減少,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也會減少,但幅度應該小於上年。因此,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貶值壓力,應該要大於上一年度,但仍處在正常範圍內。
Q2:如何理解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餘永定:2019年前後,央行對人民幣匯率變動大致採取了“善意忽視”政策。然而,受到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等因素影響,國際金融市場正常執行受到嚴重干擾,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平衡和調節作用遭到了極大破壞。央行可能不得不進行干預,並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
除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外,央行還可以透過“外匯市場自律機制”,調整遠期售滙業務風險準備金率,改變宏觀謹慎因子等方法,影響人民幣匯率。中國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央行完全有能力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維持在“合理均衡水平”。
對中國而言,當前存在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我們需要使貿易順差保持一定增速,以實現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另一方面,因為長期維持貿易順差,截至2024年底,中國已經積累了3.2萬億美元的海外淨資產。受到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這些資產也面臨著風險。
針對關稅壁壘,中國必須加速實現“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轉變,而非訴諸於人民幣貶值,增加出口補貼和出口退稅等措施。總而言之,中國今年出口形勢將面臨更大挑戰,貿易順差增速可能呈現較大幅度下降趨勢。2025年,預計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將小於上一年,但仍將繼續保持順差態勢。

克服通縮壓力

Q3:如何理解央行近期表態的“擇機降準降息”?
餘永定:我理解“擇機”有三層含義。其一,如果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出現某種不利變化,如面臨美國加徵關稅等外部衝擊,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央行可能進一步降準降息,刺激經濟增長。
其二,如果擴張性財政政策產生的加息壓力,削弱了財政擴張效果,央行就可能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增加流動性供給,進一步降低利率,甚至在二級市場買入新增發的國債,使擴張性財政政策充分發揮作用。
其三,當資本市場(股市、樓市)遭受某種衝擊暴跌,引發系統性金融經濟風險時,央行不但需要大幅降息,提供充分的流動性,甚至要直接入市干預,從而穩定資產價格。
Q4: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立場是支援性的?
餘永定:我理解支援性的貨幣政策有兩重含義。首先,它可以理解為支援經濟增長,並克服通縮壓力的“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例如,擇機再次降低準備金率、降低市場基準利率。此外,還可以理解為支援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當前經濟環境下,貨幣政策受到較多制約。例如,儘管利率已降到相當低的水平,但由於消費者和投資預期較差,導致消費和投資意願低,擴張性貨幣政策就難以發揮促進經濟增長,克服通縮壓力的作用。
如果財政政策率先發力,貨幣政策隨後跟進,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功效。例如,如果財政部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使用提高赤字率、大規模增發國債等措施,極有可能導致十年期國債利率上行。
然而,增發國債將導致市場利率上升產生“擠出效應”,不利於投資和消費。在這種情況下,央行可以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透過降息、擴大公開市場操作規模等手段,支援財政政策,使之既能為基礎設施投資提供資金,又不會抬高利率水平,導致“擠出”民間投資。這樣一來,財政貨幣政策相互配合,均能發揮出最大功效,最終取得1+1>2的效果。
Q5:與上一年相比,2025年CPI目標從3%左右下調至2%左右,你如何理解?
餘永定:在我看來,CPI目標應該是具體的個點目標,而非區間目標。如果CPI漲幅低於2%,央行就要執行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使CPI漲幅上升到2%的水平,反之亦然。
2025年,中國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外部經濟環境。為了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速,以及充分就業的目標,中國確定了更具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例如提升赤字率、新增政府債務規模。2025年CPI增長目標下調至2%左右,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與上年相比,將收緊一些?
在我看來,2025年CPI目標不應低於3%。從今年經濟形勢來看,中國CPI增速不大可能超過2%。因此,2%的目標,不會對更具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形成事實上的制約。如果今年中國CPI增速超過2%,應該視作中國取得了克服通縮壓力的重大勝利。

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Q6:央行關於物價的表述從“穩定物價,並以此來促進經濟增長”轉向“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如何理解這一變化? 
餘永定:長期以來,市場對中國貨幣政策的目標形成了共識,包括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就業以及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需要指出的是,貨幣政策目標分為最終目標和中間目標,前述4個目標為最終目標。
央行可以決定準備金率和政策利率等工具。在正常情況下,透過調整這些政策工具,央行可以大致控制貨幣供應量增長、社會融資規模和市場基準利率等中間目標。
“保持流動性充裕”說明了央行貨幣政策的取向是適度寬鬆。與2024年相比,央行想透過現有政策工具降低市場基準利率,加快M2增速,從而實現 GDP增速5%左右、通貨膨脹率漲幅2%左右的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因此,當前的貨幣政策不存在轉向問題。
Q7:如何理解貨幣政策中間目標與最終目標之間的關係?
餘永定:央行需要擇機控制中間目標,才能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必須具備可測性、可控性,與最終目標也要具備相關性。例如,準備金率是央行可以直接精準控制的貨幣政策工具。
理論上,央行可以透過調整準備金率控制M2的增速,M2增速的變化又可以影響通貨膨脹率和經濟增速。此外,央行還可以直接改變政策利率(如7天逆回購利率),進而影響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如DR007,存款類金融機構質押式回購利率),進而影響貨幣市場利率。貨幣市場利率變化,又可以影響通貨膨脹率、經濟增速等貨幣政策最終目標。
Q8:在你看來,如何理解央行對物價的表述,從“保持物價總體穩定”變為“保持物價處於合理水平”?
餘永定:“保持物價總體穩定”,重點在於穩定二字。然而,這一提法並未明確,物價將穩定在何種水平。此外,它將保持物價水平穩定還是通脹率穩定?我傾向於認為,央行對物價表述的變化,並不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有所改變。
與“保持物價總體穩定”相比,“保持物價處於合理水平”的提法更為準確,向外釋放的政策訊號也更加清晰。“保持物價處於合理水平”的表述,說明CPI漲幅並非穩定在任何水平都能接受。根據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其“合理水平”是指CPI漲幅在2%左右。

資產價格的影響

Q9:如何看待股票價格指數、房地產價格指數等資產價格與貨幣政策目標的關係?
餘永定:貨幣當局的主要任務,是透過貨幣政策控制通脹率,促進經濟增長及就業,但也必須關注金融穩定。
有時候,控制通脹率、維持金融穩定兩個政策目標是難以分開的。例如,貨幣當局為了克服通縮壓力,降低利率會導致資產價格上漲。資產價格波動又會透過財富效應等渠道,影響消費和投資需求,從而影響通貨膨脹率;資產泡沫崩潰,會導致經濟衰退和通縮。
然而,控制通脹率與維持金融穩定是不同的政策目標,使用的政策工具也不一樣。在部分國家,控制通貨膨脹率和維持金融穩定分屬兩個不同政府機構;在其他一些國家,執行貨幣政策和實行金融監管,都是中央銀行的職責。
央行要制定數量化的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如市場基準利率),以便控制同樣數量化的最終目標(如通脹率)。然而,由於資產價格本身的特性,央行事先難以給出數量化的資產價格,以及價格變化區間的最終目標。此外,央行制定“資產價格目標”,容易同其他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發生衝突。
Q10:為什麼會發生衝突?
餘永定:例如,經濟處於通貨緊縮時,股市價格飆升,貨幣當局應該提高基準利率,還是降低基準利率?即便物價與資產價格變動方向一致,但考慮從實施某一政策起,直至該政策對物價和資產價格發揮作用,存在不同時滯,可能導致貨幣當局陷入顧此失彼的窘境。
此外,資產價格對貨幣政策中間目標變動的反應,沒有固定的規則。有時,由於市場的“非理性亢奮”,即便連續加息,股市價格依然飆升。有些時候,即便是溫和加息,也會引起股市價格暴跌。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及2000年初,比較一致的認知,是央行應該對資產泡沫破滅做出反應,但不應該設定資產價格目標。基於這種認識,金融穩定是依靠調整資本充足率要求等宏觀審慎政策實現的,而非常規的貨幣政策。
需要注意的是,以美國為例,在資產價格大幅度上升時期,除加息外,美聯儲曾同時實施一系列宏觀審慎政策,如提高資本充足率要求、流動性覆蓋率等。然而,宏觀審慎政策似乎並未發揮抑制資產泡沫的作用。
Q11:有觀點認為,中國應當將資產價格穩定納入貨幣政策目標,你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餘永定:根據宏觀經濟調控理論,以及國內外宏觀調控的經驗,可以得出幾點觀察。
第一,資產價格的變動,對經濟增長、就業和通脹都將產生重要影響。貨幣當局運用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時,也要努力維持金融穩定。
第二,資產價格持續上漲,是否意味著資產泡沫,事前難以判斷。通常來說,資產價格上漲階段,貨幣當局不應採取激進政策措施,主動刺破“資產泡沫”,但應儘早適度加息,收縮流動性,抑制資產價格過快上升。
第三,資本市場狀態和宏觀經濟形勢可能出現脫節。例如,當宏觀經濟處於通縮狀態時,資產價格可能不斷飆升,導致貨幣當局難以兼顧克服通縮、穩定資產價格兩個目標。
第四,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必須是具體的數量目標,由於資產市場的“非理性亢奮”,以及對總需求影響的不確定性,央行難以制定資產價格的具體數量目標。即便制定了具體數量目標,除非付出巨大代價,依然可能無法實現。
第五,資產價格暴跌,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時,央行應及時對資本市場進行干預,不應排除買入相應資產,從而穩定資產價格的選項。例如,日本央行直接下場購買股票ETF,成為股票市場的最大機構持有者。
因此,我贊成貨幣政策實施時要兼顧金融穩定,但不贊成將特定資產價格,作為貨幣政策數量化的最終目標。

國債收益率為何下行?

Q12:如何看待當前的國債收益率?
餘永定: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國債收益率呈下行態勢,其中長期國債收益率表現更為明顯。以10年期國債利率為例,2024年以來,收益率開始大幅下跌。2025年初,一度逼近1.5%。截至4月3日,為1.79%。
國債收益率的漲跌受供求關係影響。由於經濟增長表現不夠理想,企業投資回報率下降,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導致金融機構出現不同程度的“資產荒”。國債作為安全性高的資產,自然會受到金融機構追捧。
在新國債發行量給定情況下,市場對國債需求增加,必然導致國債價格上漲,推動其收益率走低。此外,央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保持市場流動性充裕,降低政策利率,也會導致國債需求增加,助推國債收益率下行。
總體而言,國債收益率維持低水平是好事而非壞事。特別是長期國債收益率,它保持著較低水平,說明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未來是有信心的。
作為反面例證,歐債危機期間,部分歐洲國家國債收益率極速飆升,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和西班牙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最高時分別為16.5%、12.5%、7.1%和7.7%。這一時期,希臘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達到了40%左右。
Q13:國債收益率走低會帶來金融風險嗎?
餘永定:需要注意的是,國債收益率下行可能與金融機構的投機活動有關。當投資者判斷一段時間內經濟前景不佳,利率會進一步下降,國債價格將進一步上升,於是大量購買長期國債,以期在未來某個時期拋售國債,從而獲取套利收益。
在這種情況下,貨幣當局會擔憂,一旦國債價格因某種原因下跌,部分重要金融機構因缺乏流動性,不得不低價出售國債資產,就會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例如矽谷銀行爆雷,並引發金融危機。
在我看來,目前中國無需擔心發生這種情況。中國的宏觀調控策略,是實施超常規、逆週期的財政貨幣政策。在可遇見的未來,央行只會進一步降息,而不會突然加息。因此,產生類似矽谷銀行這樣的金融風險,機率是很低的。
退一步來說,如果政府認為當前的國債收益率過低,可以透過增發國債,增加國債供給規模,提升收益率。目前,國債收益率維持在較低水平,也說明中國政府還有較大增發國債的餘地。
因此,當務之急是落實此前制定的財政政策方針,如提高財政赤字率等。如果隨著形勢變化,財政政策擴張力度仍然不夠,可能要透過必要的法律程式和技術手段,進一步擴大赤字規模,增大政府債券發行規模。
對於貨幣政策來說,保持充裕流動性的同時,要儘可能以較低的利率,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此外,還要緊密配合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我們的原創研究產品序列“CF40研究"已在微信小程式端正式上線。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版面編輯:潘潘|責任編輯:潘潘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李俊虎 潘潘
原文記者:吳超原文編輯:張玥
來源:《南方週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