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零部件公司,從幕後走向臺前

2025.04.26
本文字數:2570,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肖逸思
“往年這個零部件展館總會空幾個展位,但是今年卻‘座無虛席’。”一位連續多年參加車展的跨國零部件企業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該企業的展館面積也是往年的兩倍以上,目的是變得更引人注目,以及展示更多的最新產品來吸引客戶。
不僅於此,採埃孚集團CEO柯皓哲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甚至興奮地用中文脫口而出“中國很好”;天納克CEO 吉姆·沃斯(Jim Voss)也明確表示,“當我們考慮投入的時候,中國一定是最優先考慮的市場”;由雷諾和吉利合資成立的動力總成供應商浩思動力,首次參加線下展會就選擇了上海車展。
作為傳統跨國零部件企業,往往隱身在車企背後。但隨著華為、地平線、寧德時代等中國供應商品牌的崛起,背靠中國這片創新沃土與廣袤的消費市場,借用2025上海車展這個平臺,越來越多傳統跨國零部件公司願意去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從幕後走向了臺前。
市場競爭蔓延至跨國零部件
從參展規模來看,今年上海車展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展出面積約10萬平方米,參展企業規模和數量較上屆呈顯著增長,佔據了今年整個展會面積的近1/3。
在這場主角是汽車的展會上,零部件公司也逐步走到了聚光燈之下。一位零部件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除了為自身的新品、新技術釋出站臺外,零部件公司老闆也需要配合車企合作伙伴,參加各種車企的釋出會。
零部件公司從幕後走到臺前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競爭的加劇,法雷奧中國CTO顧劍民向記者表示,在市場競爭愈趨白熱化的背景下,以前那套鏈狀的供應鏈結構模式行不通了,現在誰更能夠接近消費者和市場,誰的話語權就能得以提升。
隨著汽車“新四化”的到來,汽車供應鏈結構也開始重塑,過去“鏈狀”的從上到下的整零關係慢慢走向“網狀”結構,即產業鏈更能接受一種網狀共生、開放合作的關係。
“現在這種T1(一級供應商)、T2(二級供應商)等的層級概念已經非常模糊、淡化了,零部件公司與其等著整車廠來下需求,不如主動去了解整車廠和市場的需求。換句話說,我的友商在做什麼,我要比他做得更好、更快才行。”顧劍民補充道。
另外,隨著汽車向新能源和智慧化轉型,消費者對於相關零部件的感知也越來越強,華為、地平線、寧德時代等中國本土供應商品牌不斷崛起,類似於“Intel Inside”的汽車零部件“Inside”的聲音也越來越強。這也讓跨國零部件企業在新時代下對市場競爭的感知加深。
在吉姆·沃斯看來,中國是最具活力、發展最快的市場,如果想要在全球市場成功,就必須要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
“在中國,成功依賴於多個因素,當然速度是其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吉姆·沃斯向記者表示,我們跟其他跨國一級供應商有所不同,當天納克需要做出生產、成本以及人員決策的時候,不需要回到歐洲或美國總部進行決策,天納克有99%的決策都可以在本地完成。為了專門應對中國市場對速度的要求,天納克建立了專注於執行和速度的文化。
Unity中國區CEO張俊波也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等媒體表示,自從2021年把汽車當成戰略性突破方向以來,Unity中國就成立了規模較大的交付團隊,2022年又在中國成立了自己的研發團隊,“我們的員工工作需要去杭州、保定等車企駐地,這樣能確保第一線工程師在發現問題後,能夠實現即時反饋並且快速迭代,這是很多國外軟體公司沒辦法提供的服務。”
不僅在響應速度上加快,跨國零部件公司也將降本和價格競爭視作重要公司戰略焦點。
舍弗勒中國區執行長張藝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不只是“卷”科技,更重要的是“卷”成本,特別是“卷”客戶服務,所以我們在中國市場最重要的是打造高效的團隊和極致的成本。
天納克亞太區總裁李響向記者表示,從前年開始,天納克已經著手將整個價值鏈的成本降到最最佳化的程度,以此適應在中國的成本和價值上的競爭。天納克的競爭優勢是在全球標準的基礎上,同時兼具本地化研發、本地化速度以及本地化成本。
“我們非常關注成本競爭力。”浩思動力全球CEO Matias Giannini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如果成本不具備競爭力,很多技術內容以及與合作伙伴合作推動轉型的願景都無法實現。浩思動力在本次車展提出的未來混合動力概念,預計較傳統解決方案節省20%的成本。
高度本土化是“良策”
即使中國市場競爭激烈,但是跨國零部件公司都在不斷加大中國市場的戰略“權重”。這是因為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單一汽車市場,同時中國消費者對前沿技術的接受程度也非常高。
隨著中國產業鏈表現出的強大和韌性,整個產業的轉型趨勢已經開始從“中國銷售”到“中國智造”,再到“中國創新,反哺全球”轉變。
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第一財經記者從本屆上海車展的密集採訪中發現,跨國零部件公司將本土化戰略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也是在關稅風暴下,這些跨國企業表現出強大韌性的主要原因。
採埃孚集團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汪潤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目前,除了一些由於外部原因沒能及時本土化的部件,採埃孚中國的本土化率達到了85%以上。在未來的兩年裡面,採埃孚有一個非常細緻的計劃,目標是實現物料100%本土化。在晶片方面,採埃孚在緊鑼密鼓地尋求中國本土晶片公司的合作,希望儘快實現本土化採購。
舍弗勒集團動力系統與底盤事業群CEO馬迪斯·青克告訴第一財經,在中國市場,舍弗勒汽車業務的研發和生產本土化率已經超過90%。
舍弗勒方面表示,現在舍弗勒每年在中國投入超20億元,跟業務發展相匹配,舍弗勒期望在6到7年左右的時間內實現業務翻倍。
法雷奧集團CEO克里斯托夫·佩里亞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稱,中國汽車市場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還成為了全球汽車 “健身中心”。中國市場處於所有關鍵趨勢的前沿,無論是電動汽車、自動駕駛、駕駛輔助系統、資訊娛樂還是智慧照明。法雷奧的方針一直並將始終是“to be Chinese in China(在中國,做中國人)”。這不僅僅意味著在中國為中國生產,還意味著在中國為中國創造。
上海車展首日,上海市市長龔正會見了來滬參加車展的國際企業全球高管,其中就包括克里斯托夫·佩里亞。根據上海釋出訊息,在此次會議中,龔正表示,展望未來,中國將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歡迎國際企業積極參與,持續加大在滬投資力度,強化在滬研發中心功能,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共同推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克里斯托夫·佩里亞向記者表示,今年下半年,法雷奧將在上海開設新的生產基地,專門生產智慧駕駛攝像頭、雷射雷達、域控制器和繫結晶片。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印度、巴基斯坦,突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