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被遺棄的“老地方”,為何重新吸引年輕人?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新刊出爐!點選上圖,一鍵下單↑↑↑
“中國製造”前史
百年以上的廠房、工業廢墟、礦坑、資源枯竭的小城,它們承載著中國工業化、近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歷史記憶,是我們今天成為世界工廠的前傳。對這些工業遺址加以保護和利用,既可以面向未來去傳承工業精神,也將維護我們歷史的延續性。
主筆|張星雲
考古“中國製造”前史
初春的武漢已經回暖。武漢三鎮中的漢陽如今是個相對生活化的地方,與滿是大學生和科研機構的武昌,以及街道狹窄、商業濃厚而熱鬧非凡的漢口老城相比,遊客們很少涉足漢陽,這裡安靜、空曠、宜居,但因為服務生活配套及商業綜合體不足,房價一直上不去。
原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館長顧必階帶著我們從漢陽龜山北路出發,向西一直走到江邊。這是一片地處龜山和漢江之間狹長的東西向區域,東側緊挨著長江,北側則是漢陽與漢口交界的漢江。如今這裡有一座沒什麼人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一座廢棄的汽修廠,以及國棉一廠的廢棄廠房。但在洋務運動時期,這裡完全是另一番振奮人心的景象。
這裡是中國重工業發展的起點。由於新興的洋務企業需要大量鋼鐵,而當時中國尚未有能力製造,只能每年花費大量白銀進口。在這樣的背景下,湖廣總督張之洞認識到鋼鐵工業是近代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有足夠的鋼鐵就能建設足夠多的槍炮、鐵路、火車、軍艦等等,奠定富國強兵的基礎。1894年,他力主創辦的中國第一家鋼鐵廠漢陽鐵廠投產。中國進入近代以來,時常是積貧積弱的傷心敘事,但漢陽鐵廠的建立實在不可思議。它的規模僅次於德國弗爾克林根鋼鐵廠,居世界第二,比日本明治維新時代創辦的第一家鋼鐵廠八幡制鐵所早7年建成。
黃石大冶特鋼廠區裡的張之洞塑像(張雷 攝)
在如今漢陽這片長5公里的狹長區域裡,由東向西,當時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漢陽火藥廠、漢陽針釘廠、漢陽官磚廠依次排列,佔地1200多畝,因此也被稱為“十里鋼城”。每座工廠都有自己的碼頭,五家廠透過內部鐵路連線彼此、運送貨物,鋼城內鐵路總長達24公里。
當時美國駐漢領事查爾德參觀後曾感嘆:登上高處俯瞰十里鋼城,讓人驚異,這裡與美國的工業城市沒有區別。80米高的煙囪插入雲霄,一排排橫平豎直的廠房屋脊改變了原本平緩的天際線。化鐵爐高大雄偉,輾軌機嚴密精準,機械隆隆的工作聲和氣錘敲打的聲音震耳欲聾。即便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也要幾個小時。
這是中國人自己一手創造的近代工業景觀,它也是一套自給自足的完整邏輯。張之洞曾評價自己造漢陽鐵廠的過程是“平地為山,毫無憑藉”,意思是為了鍊鋼,還需要鑿礦、修路、開煤,所有東西在中國都要從零開始幹。1908年漢陽鐵廠與黃石大冶鐵礦、大冶鐵廠、萍鄉煤礦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公司,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新式集採鐵、開煤、鍊鐵、鍊鋼、軋材、槍炮製造於一體的鋼鐵聯合企業。1915年前的一段時間內,該企業的鋼鐵總產量幾乎佔中國鋼鐵產量的100%。
漢鐵甚至還出口,遠銷美國、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因為洋鐵加錳太少,使用時常有剝落之慮,而漢鐵含有天然的錳,所以,產品“剛中兼柔,銼削如意”,美國人稱其為“駭異寶貴”。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鋪設了京漢鐵路約1000公里路段。漢陽兵工廠生產了漢陽式7.9毫米口徑步槍“漢陽造”,1911 年起義士兵用它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這便是如今“中國製造”的前史。
1911年漢陽鐵廠舊照,當時其規模僅次於德國弗爾克林根鋼鐵廠,居世界第二(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 供圖)
因為漢陽鐵廠,武漢敲開了中國“工業革命”的大門。鋼鐵作為中國經濟、國民工業的支柱,以及民族自強的象徵,自此傳承至今。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保護中國抗戰的鋼鐵根基,漢陽鐵廠的重要裝置被拆遷至四川,另建重慶大渡口鋼鐵廠,也就是如今重慶鋼鐵集團的前身。我的同事去採訪重慶工業博物館時,發現當年從漢陽鐵廠搬過去的英國蒸汽機就存在裡面,1905年製造的機器直到20世紀80年代還在為重慶鋼鐵公司大軋分廠提供動力。
近代以來,武漢地區的現代化發展,都得益於張之洞的夯土奠基之功。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武漢鋼鐵公司依舊以漢陽鐵廠為源頭,繼承著新中國的“鋼鐵夢”。毛澤東主席曾說,創辦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一個多世紀後,漢陽鐵廠早已成為廢墟遺址,2017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名錄。但漢陽鐵廠對武漢城市化的影響是深遠的。張之洞在漢陽建設鐵廠,當年使漢陽一舉成為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與此同時,張之洞又在武昌先後創辦了著名的紡織四局以及自強學堂,使武昌成為輕工業和教育基地,漢口則利用開埠和漢水故道變遷的水運優勢,成為商業貿易中心。近代以來武漢的漢陽、武昌、漢口被對應著稱為東方匹茲堡、曼徹斯特和芝加哥,三鎮的格局和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續至今。
漢陽鐵廠舊址(張雷 攝)
像武漢這樣因工業而興起的城市或地區在中國還有很多,其中可以尋覓的工業遺址也有很多。長三角地區有種棉花的傳統,當工業化紡織技術被引進之後,長三角的紡織廠林立。無錫、上海、杭州、南通都有大量絲織廠。絲織廠還包含著大量女性在城鎮工作生活中的敘事:女性進入工廠,獲得當地生計。由於紡織廠通常地處發達城市之中,因此也是最早受到城市更新改造的地方。100多年後的今天,這些紡織廠透過城市改造更新,正在成為發散可進入的重要公共空間。
“一五”期間,洛陽被規劃為一個重工業建設區,156個重點工程中的6個選擇在洛陽,在機械化運輸條件嚴重受限的情況下,大量工業裝置和工人從沿海轉移到中部和西南。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出現了“一廠一城”的現象,工廠本身形成一套生活體系,與當地工人、居民當下的生活緊密相關。洛陽澗西工業遺產區是當時建設工業城市的樣板,至今保留完整。
三線建設時期,為了防空考慮,曾將重慶涪陵區一整座大山挖空,用於建造重慶816核燃料工廠。如今已經軍轉民,成為工業遺產對外開放參觀,吸引喜歡廢墟美學的小眾攝影師前去參觀。他們往往喜歡去西南三線建設遺址或者西北的核試驗遺址拍攝廢棄的“死城”,捕捉工業遺產巨大的空間和神秘感。
這些地方都是近些年成為工業遺產後得以保護並對外開放,但它們大多低調,沒多少人知道。實際上在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近現代工業遺產有140多處,相比於近年來大熱的考古遺址和古建築,同樣作為文化遺產的工業遺產本應該擁有同等的重要性。但實際情況是,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工業遺產如今卻相對冷門。
那麼,對於年輕人來說,工業遺產如何能夠成為一個觀看中國近現代史的入口?怎麼去理解中國從無到有工業化的過程?中國現在作為世界工廠的基礎從何而來?我們又應該如何欣賞、閱讀、感受一處工業遺產呢?
816工程洞體內,導洞交錯延伸,如同一座隱秘地下迷宮(張雷 攝)
如何觀看工業遺產?
現在,與大眾對考古遺址和古建築的熱情相比,工業遺產相對冷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教授鄭曉笛對本刊表示,這是因為我們與工業遺產存在既遠又近的關係。遠在於,年輕人對工業相對陌生,尤其是重工業,與現在人手一部智慧手機的生活距離很遠。工業過程的中間環節不會在日常生活中被看到,比如礦石是如何變成我們日常使用的電子產品,比如煤炭是如何變成電。此外,工業遺產的進入方式也相對特殊,很多仍在生產中的工業廠區並不對外開放。
而近在於,與古建築和古遺址相比,近現代的工業遺產是年代最晚的遺產,很多人的父輩祖輩都曾在工廠工作,或者年少時生活在礦業資源型城市。相比於完全靜止、遙遠的古建築,每個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與這些工業遺產有過真實交集。
如果說如今隨著媒體的傳播和觀眾的熱情,古建築在大眾層面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美學語言和欣賞方法,比如斗拱、斜昂、屋頂型別,那工業遺產是否也存在這樣的欣賞方式呢?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潛偉對本刊表示,與古建築相比,工業遺產的美學帶給人的第一感受是衝擊力。巨大的高爐並不優美,但會有一種崇高性和鋼鐵性,在外國,描繪工業遺產時也首先會使用“sublime”(壯麗的)這個詞。其次是工業遺產的功能性,這種美學不喜歡裝飾,所有構造都有直接的實際用途,毫無浪費。
除了工廠廠房和建築以外,工業機器也是重要的工業遺產組成,正是這些機器所代表的各工業流程,體現了完整工業邏輯。此外,各國工業化道路不同,工業遺產體系也各具特色。日本有“明治運動工業建築群”,美國有“西進運動工業遺產”,印度有“英國殖民時期工業遺址”,韓國有“電子時代工業遺產群”。
當年的軍事禁地816工程,如今成為遊客瞭解工業遺產的視窗(張雷 攝)
中國的工業遺產既有洋務運動時期的遺產,也有新中國成立後接管的民族工業或外資產業,還有新中國成立初期“156項工程”企業。絕大多數工業遺產依附於傳統大型國企,尤其是“156項工程”“一五”規劃的專案,多側重能源、鋼鐵、機械、化工等重工業,需要大量勞動力,往往“一個廠佔一座城”“一個企業佔一個區”。這樣龐大的規模,在西方國家很少見。這就意味著,在中國觀看工業遺產不僅僅是觀看機械裝置和廠房,還包括一整個支援型社群,比如工人宿舍、俱樂部、子弟學校等等。
中國在工業化過程當中,借鑑了蘇聯“集體農莊和工人村”模式,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的“企業辦社會”體系,形成穩定的廠區內部人地關係,是其他國家所不曾有的。如今很多老工人依然住在工業遺產附近,因此這些活生生的人,也成為感受工業遺產的重要部分。
武漢大學景園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韓晗則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看,他表示,工業遺產代表的是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從洋務運動,到“一五”計劃,再到支援三線建設。隨著考古熱,人們愈發瞭解中國傳統歷史文化,那中國近現代化的歷史,正是需要透過這些工業遺產去閱讀。
此外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中國目前絕大多數城市的產生,都是因為工業發展而形成的。武漢、廣州、上海,很多工業遺產地處市中心,是城市構建敘事的核心和文脈。這些城市與工業地理的關係緊密,與礦山、與濱江水運、與鐵路運輸,都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絡。讀懂了這些工業遺產,就能讀懂一座城市。
始於1966年的重慶816核工廠如今已經成為工業遺址景點(張雷 攝)
工業遺產與工業棕地
實際上相比考古與古建築,在國際上工業遺產是個相對晚近的概念。工業遺產源自工業革命,英國發起了工業革命,也最早經歷工業衰退,“二戰”後,由於經濟的轉折,傳統工業特別是鋼鐵煤炭和舊城內港持續衰退,在城市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棄工業遺存。
“一戰”前英國就已經誕生了“工業考古學”概念,工業重鎮伯明翰大學的建築史學家邁克爾·裡克斯曾經推廣工業考古學。1973年英國什羅普郡的鐵橋谷博物館建成,人們開始關注到“工業考古學”。鐵橋谷博物館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工業遺產之一,18世紀初,企業家亞伯拉罕·達比一世在鐵橋谷成功用焦炭代替木炭冶煉生鐵,為工業革命奠定技術基礎。1978年,在第三屆國際工業紀念物大會上,“工業遺產”一詞取代“工業考古學”,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和工業遺產歐洲理事會於同年誕生。1986年,鐵橋谷博物館成為第一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工業遺產。自此,這些廢棄工業的遺留物品才被視為國家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已經進入到智慧時代,回望來路,工業經濟的歷史程序本身包含著技術上的自我否定、激烈的市場競爭、自然資源的枯竭,各種生產要素時刻趨向最有利可圖的地點,會導致工業型別和工業地區的衰退。於是,人們就要面臨著典型的“後工業化”問題:怎樣處理喪失原初工業功能的工業遺留物?如果,工人與廢棄的工業設施一起留在衰退的老工業區,會催生出經典的“鏽帶”社會問題。
從定義上來看,工業遺產既與國家歷史的宏大敘事緊密相連,承載著國家的集體記憶,又可以面向未來去傳承工業精神。因此,工業遺產既代表了歷史,又指向著未來;既塑造著工業社會的文化,又參與著後工業社會的經濟迴圈。
1978年,也就是在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誕生的同一年,另一件事情在美國發生。當時美國紐約州拉夫運河社群的居民突然發現,社群裡植物不再生長,地面開始滲出黑色液體,社群裡的居民孕婦流產、嬰兒畸形。後來透過調查發現,整個社群的地下在100多年前曾作為一家化工公司的垃圾填埋場,工業廢棄物對人的汙染是長期、慢性、不顯性的過程。這種被遺棄、閒置的工業用地和設施,存在現實或者潛在的汙染,它們被稱為“工業棕地”。如何處理它,被美國政府提上了日程。
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是用景觀設計方法改造工業廢墟的先例(視覺中國 供圖)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教授鄭曉笛對本刊表示,工業遺產與工業棕地的概念在同一年誕生,意味著人們對工業遺產價值認知的雙重轉變。如果把廢棄的工業廠區作為物件,人們不僅需要防止這些工業棕地對環境進行進一步汙染,還需要保護、尊重它,將其視為重要的工業文化載體和歷史記憶,是人類發展到當今的一個過程。
實際上在“二戰”後,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提出“後工業社會”概念。當該地製造業被服務業取代後,工業遺產留下的空間也最有可能被利用來發展服務業,於是便出現了從工業向後工業的產業演化。公園、酒店、博物館、產業園都是工業遺產改造的成功案例。比如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英國伊甸園專案、西班牙威爾登瓊恩公園、倫敦伊麗莎白女王奧運公園、德國克萊特維茨光伏森林、悉尼澳大利亞奧林匹克千禧公園、上海礦坑酒店、瀋陽工業博物館、香港棕地開發公屋、北京首鋼石景山老廠區、上海黃浦江畔工業場地改造。
德國魯爾區棕地改造而來的北杜伊斯堡公園是國際上最經典的案例之一。魯爾區曾經是德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地區,上個世紀開始逐漸衰敗,很多廢棄的工廠面臨改造。企業想把舊的機器淘汰掉,而當地人提出,舊的機器淘汰後,魯爾的工業符號就消失了,過去創造的工業和科技輝煌也將不復存在,人們的記憶也就消失了,由此掀起了一場大討論。討論的結果是,人們認為不能拆掉舊機器,最終泰森鋼鐵廠被整體保護下來,專案1989年啟動,設計師是德國當代最著名的風景園林師彼得·拉茨,如今這裡成了魯爾區最重要的景觀。
“工業自然”概念也是在魯爾區改造過程中誕生的。在改造期間,德國的生態學家進行了一系列勘測,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這些廢棄的工業場地幾十年沒人碰,但裡面的生態物種豐富性遠高於外面的場地,而且因為原來有很多礦石從別的地方運過來,混了草籽,所以相較其他場地有更多更豐富的物種。他們意識到,地裡這些看起來挺荒廢的植物,其實是自然在進行自我修復,這樣的工業自然是應該被保留的。
德國魯爾區棕地改造而來的北杜伊斯堡公園是國際上最經典的工業遺產改造案例(視覺中國 供圖)
維護歷史的延續性
工業遺產概念進入中國,實際上是近20年的事情。2006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召開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發表《無錫建議》,視為中國工業遺產認識的轉折點。緊接著在2007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把工業遺產加入到普查範圍。國家工信部先後釋出了5批共195項國家工業遺產。中國科協公佈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則包含300項中國工業遺產。
由於工業遺產是距離我們年代最近的歷史建築,因此存量極大,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築遺產委員會副會長、秘書長金磊對本刊表示,國家工信部評出的幾百項工業遺產,只佔不到全國的8%。而廢棄的工廠內什麼要留下來,什麼要拆除,長期依然存在巨大爭議。除了廠房之外,廠內的機器是否保留?工廠周邊配套的宿舍區、醫院、工人俱樂部,乃至鐵路,是否也應該保留?
魯爾區設計師彼得·拉茨曾幾次來中國調研,他一直強調,對於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工廠中的所有要素都應該在其原本的功能位置上,在確保所有工業邏輯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再去尋找、開發這些要素新價值。在中國,由於建築和工業學者介入較早,人們討論工業遺產時,最初只關注空間性問題,而從技術史、建築史、社會史角度的闡釋很弱。
尤其是對輕工業的遺產改造,比如電子廠、紡織廠等,通常會把工廠內的機器全部拆走,只留下建築本身進行再次利用,改造成文化產業園,這就會出現同質化的現象,在火了一段時間後熱度消失,產業園人走樓空,出現二度廢墟化的情況。直到2023年,工信部出臺《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強調將機械裝置、生產佈局、工人生活娛樂空間都納入保護範圍。
從工業棕地的角度來看,中國也急需對工業遺存進行改造和保護。按照目前的統計,國內已經關停的工業場地有50餘萬個,廢棄的採礦跡地360餘萬公頃,此外全國有76座資源衰退型城市。
瀋陽工業博物館是由瀋陽鑄造廠翻砂車間舊址改造而來(視覺中國 供圖)
甘肅玉門曾是石油工業重鎮,隨著資源枯竭大量人口外遷,搬離家園;遼寧阜新曾擁有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2005年因資源枯竭而關閉;甘肅嘉峪關以西的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第四零四廠,曾助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經歷了搬遷和企業重組後,也成為一座空城;雲南箇舊從清朝開始大規模開採錫礦,被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錫都”,如今儘管還有云南錫業集團,但城市也已經明顯衰落。
人們講述工業遺產時,除了現代史、科技史的部分外,還有鋼廠運轉時的高溫和噪音,礦山被挖掘後留下的深坑、尾礦庫、廢土堆,以及因資源枯竭和汙染造成的工廠關停而給當地人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工廠被淘汰、廢棄成為廢墟,但曾經參與生產的工人還大多健在,他們往往依然生活在工廠周圍的生活區,是中國工業化的見證者,也應該被寫進工業遺產的歷史之中。
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始終是一種對歷史的價值判斷:這段歷史是否應該保留下來,還是隻是因為外表的醜陋而被完全抹除?它不像修繕過後的古建築那麼漂亮,而是斑駁的,有的人認為它老舊了,已經不再生產了,就應該退出歷史舞臺了,沒有保護的必要。但實際上它曾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一代人生活的組成部分,是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對工業遺產加以利用和保護,既可以面向未來去傳承工業精神,也將維護我們歷史的延續性。
就像我們之前做考古和古建築系列專題一樣,本期工業遺產的封面專題,我們透過記者們的走訪,將這些工業時代留下來的沒落神廟,與當地的地理、人文環境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結合起來,去考古中國工業前史,從洋務運動到“一五”計劃到三線建設,去觀察這些工業遺產以及其背後的工業城市之所以誕生的原因,它們是如何成為當今中國作為工業製造中心的基礎,如何影響當地幾代人的生活,以及現在當地人與這些工業遺產保持著什麼樣的關係,這些工業遺產又是如何被再發現、再利用。
重慶工業博物館由原重慶鋼鐵集團工廠改造而成,與漢陽鐵廠一脈相承(張雷 攝)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
“中國製造”前史
點選下圖,一鍵下單
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尋訪中國工業遺產 黃石 洛陽 南通 涪陵 “中國製造”前史(張星雲)
  • 黃石:洋務運動重工業活化石(張星雲)
  • 洛陽澗西:中國工業遺產的“景觀廣場”(艾江濤)
  • 不間斷的梭機:車間與檔案裡的大生紗廠(薛芃)
  • 消失的座標:816核工廠與隱秘人生(陳璐)
| 經濟 |
  • 市場分析:A股的牛市又回來了?(謝九)
| 社會 |
  • 時事:澳大利亞青少年社交媒體禁令:焦慮和爭議(覃思)
  • 調查:一起CEO投毒案的往事糾葛(李曉潔 印柏同)
  | 文化 |
  • 人物:王計兵:寫作成了我們家最大的事(孫若茜)
  • 音樂:喜辰晨:在音樂裡留一雙耳朵(黑麥)
  • 文史:東巡的亮色(卜鍵)
| 專欄 |
  • 邢海洋:“退群”後的北方和南方
  • 袁越:不上癮的止疼藥
  • 張斌:又四年,三十億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點選下方圖片
開通數字刊會員月卡解鎖本期👇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
“中國製造”前史
點選下圖,一鍵下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