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俊:蜀錦不能斷在我們手裡

2024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5年我們將共同度過第一個非遺春節。
春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從來都不是我們陌生的節日,春節的申遺成功讓我們突然意識到,在“非遺”這個龐大的選題下,人人都是春節非遺傳承人,人人都是時間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記錄者。而傳統工藝的堅守,使當下更具歲月的厚重感。這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歎為觀止的精湛技藝和持之以恆的耐心,綿延著來自中華大地五千年文化的精神財富。
《時尚芭莎》採訪了八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他們的匠心與堅守,分享屬於他們的春節紀事。
· 非遺“守”藝人 胡光俊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蜀錦織造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所長,四川省織錦工藝大師、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四川省道德模範。
今年76歲的胡光俊,幾乎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蜀錦。
蜀錦一直被譽為四大名錦之首(另三“錦”分別為蘇州宋錦、南京雲錦、廣西壯錦),是四川成都的標誌性技藝。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以彩色經緯織成各種花紋圖案的織物,大多以經向彩條為基礎起彩, 並添彩條織花,圖案繁複華麗、織紋精細、配色典雅。東漢劉熙在《釋名·釋採帛》中說:“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可以說,蜀錦是千百年來中國織錦匠人工藝與智慧的結晶。
1971年,胡光俊被分配到成都蜀錦廠工作,從此與蜀錦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此後半個世紀的歲月裡,他將所有的心血傾注於蜀錦的傳承與發展。深知掌握蜀錦織造技藝的傳承人已寥寥無幾,他便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堅守的重任。2003年,成都蜀錦廠被收購,數千名職工被遣散,但胡光俊從未放棄。2008年,他建立了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憑藉幾臺二手織錦機恢復了蜀錦生產,決心將這一古老技藝延續下去。他說:“只要我們這批人還在,這門從老祖宗手裡傳承下來的技藝,就不能斷在我們手裡。”
馬甲“錦上添花”——李子柒聯名共創熊貓雲氣紋蜀錦
黑色針織衫、黑色裙褲、圓頭短靴 均為 私物
據胡光俊介紹,蜀錦的紋樣豐富多樣,其應用範圍也極為廣泛,從傳統的服裝、床上用品、室內飾品到現代的文創產品,幾乎無所不包。蜀錦的紋樣與故事題材既源於生活,又超越生活,涵蓋了從花鳥蟲獸、自然萬物到民間傳說、國運占卜等豐富內容。每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紋樣特徵:秦漢時期以文字紋樣為主,如“吉祥如意”“長葆子孫”“明望四海”等;1995年,新疆出土的一塊蜀錦護臂上就織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字樣。唐代受外來文化影響,出現了“連珠紋”“圈帶紋”“花蕊紋”等幾何紋樣;唐代則以團花、寶相花、獅子等圖案為代表。值得一提的是,一種以紅色為主色調的蜀錦被稱為‌“蜀紅錦”, 也被譽為“中國紅”。
蜀錦有“其價如金”的美譽。在胡光俊的記憶中,早年間人們只有在人生的重要時刻和傳統節日才會選購蜀錦。他回憶說,自己年輕時結婚,曾在蜀錦廠裡買了帶有“龍鳳呈祥”“百鳥朝鳳”“百子圖”等紋樣的被面,非常喜慶。如今,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領略到蜀錦的魅力。春節期間,人們尤其喜愛選購蜀錦製成的對聯、福字,以此祈願來年順遂。
2011年6月參加第三屆成都國際非遺節展覽,胡光俊展示了使用傳統蜀錦織造技藝生產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引起極大的轟動。
如今,胡光俊依然還在堅持不懈向更多人傳播蜀錦的歷史文化和技藝,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這一行業,將這門古老工藝傳承下去。
他說:“只要堅守的技藝不斷,我的責任就盡到了。”
監製、策劃/王曉白
攝影/陳漫ChenMan
形象/王昊
化妝/羅康
髮型/劉濤
導演/SHG何剛
統籌、編輯/匡安安
製片、協助/沐慈、吉愷、劉子瑜
宣傳/劉子瑜
美術/Feifei_Li
服裝統籌/XIXI、康康
服裝助理/思宇、Dimo、閃閃、miva、大頭、海豔、大楠、Fanny
影片攝像/馬小博、嘟嘟
影片剪輯/Agaii
新媒體編輯/Yee
新媒體設計/Billie
場地鳴謝/青城山宿仙谷酒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