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危害這麼大,太多姑娘還在睡夢中悄悄做!

圖片: 黃仔 | 撰稿: 葡萄 | 責編: 木頭羊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朋友們,大家好呀,我是葡萄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葡萄一樣,提起打鼾,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男性?具體來說可能是中年且不咋注重身材管理的男性,但事實上,打鼾的女性也不在少數,並且往往伴隨著很大的健康風險
美國睡眠醫學學會《臨床睡眠醫學雜誌》刊載的一篇研究報告,分析了1913名成年人睡眠情況,結果顯示,88%的女性研究物件都會打鼾,但問卷中只有72%女性承認自己打鼾;92.6%的男性研究物件會打鼾,而自認打鼾的男性比例為93.1%。
另外,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最新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25~34歲年齡段中,女性打鼾比列首次超過男性(31%的英國男性每週重度打鼾三次,而女性這一比例為34%)。
事實證明,許多女性都不知道自己會打鼾,這可能會耽誤她們及時接受睡眠方面的相關治療,因為嚴重的打鼾往往伴隨著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出現,因此,我們更加需要關注打鼾的女性!
▲圖片來源:Giphy
那女生為什麼會打鼾?打鼾有什麼危害,以及如何緩解打鼾呢?下面,葡萄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為什麼會打鼾?
睡眠期間,當咽喉中的組織處於放鬆狀態時,呼吸時氣流透過,就會使組織振動,產生沙啞或刺耳的聲音,這就是打鼾。
▲圖片來源:Google
透過圖片我們可以看到,正常睡眠時的呼吸是通暢的,而當人體呼吸道周圍的肌肉變得鬆弛,或者是生理結構異常,就會導致呼吸道變窄甚至塌陷堵塞,氧氣不能順利透過呼吸道進入肺部,而且在變窄的氣道里加速流動,同時衝擊氣道里的軟組織,就會出現打鼾的現象。
▲圖片來源:Google
打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生理結構、生活習慣以及疾病等方面,下面咱們就一一來看看。
  • 肥胖
有研究稱,體質指數(BMI)大於28kg/m2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重要發病因素,並且,打鼾的患病率隨著BMI的升高而增加
因為肥胖改變了上氣道(包括鼻、咽與喉三部分)的形狀和功能,特別是咽部外側。肥胖的人因為頸部脂肪較多,增加了呼吸道的負荷,進而縮小呼吸道,導致壓力增加,造成了打鼾。
對於肥胖導致的打鼾,可以透過控制體重來緩解。所以,你知道該怎麼辦了嗎?管住嘴、邁開腿,從現在開始吧~
  • 雌激素
研究顯示,雌激素對上呼吸道擴張肌活動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說白了就是雌激素可以保持呼吸通暢,避免打鼾。
但是當女性絕經後,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就失去了對呼吸道的保護,從而容易出現打鼾的症狀。
  • 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呼吸道的軟組織也會隨之鬆動,相關器官的敏感性降低,呼吸道的阻力增加,自然就會出現打鼾的症狀。
對於這種不可抗力,我們只能平時注意保護身體、規律作息、加強鍛鍊,儘可能讓身體衰老得慢一些。
但下面的這些因素都屬於「可控」的了,只要多加註意,就可以大大降低打鼾的機率:
  • 吸菸
吸菸的壞處就不用多說了吧,除了肺部的損害,吸菸同樣會增加呼吸道炎症的風險,從而出現打鼾的症狀。
▲圖片來源:Giphy
  • 飲酒
飲酒也是導致打鼾的一個常見因素,尤其是睡前飲酒。
攝入的酒精會使呼吸道周圍的肌肉放鬆,加重呼吸道堵塞。怪不得葡萄的爸爸每次都是喝完酒之後鼾聲如雷……
  • 睡姿
其實有時候打鼾也不一定代表著身體出現疾病狀況,可能只是睡姿不對而已,大家可以試著換個姿勢,比如抬高床頭、側躺等保持呼吸道順暢的姿勢。
除了這些常見的因素外,還有一些生理結構原因
  • 上氣道結構異常
上氣道的解剖結構異常(單一或多個平面)是引起氣道阻塞、塌陷和通氣功能異常的重要因素之一。
聽起來很專業,但葡萄說一下它的表現你就熟悉了。比如:鼻炎、鼻息肉、扁桃體腫大、舌體肥大、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這些都屬於上氣道解剖結構異常的表現。
鼻息肉等症狀會導致鼻腔半徑縮小,通氣面積減少,吸氣時更加費力,所以也會對氣道造成壓力;另外,患有鼻部問題的人通常會使用嘴呼吸,使得口腔黏膜乾燥,進而影響氣道。
鼻息肉
▲圖片來源:Google
扁桃體腫大、舌體肥大等會導致氣道狹窄。除此之外,頜面異常如頜面畸形、下頜後縮等生理結構特徵也會對氣道造成影響。
扁桃體腫大
▲圖片來源:Google
對於這種情況導致的打鼾,還是建議大家去醫院就診,遵醫囑進行治療。
瞭解了打鼾的原因後,我們接著說打鼾的危害。
打鼾的危害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打鼾就是睡得香,但其實不然
偶爾短暫的打鼾,可能是睡姿或疲勞導致的,這種打鼾是生理性打鼾,對人體的影響是短期的,並不會導致危險的併發症。
而被自己憋醒、吵醒、長期的、大聲的打鼾就要格外注意了,這種則是病理性打鼾,往往伴隨著疾病症狀出現。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離打鼾最近的疾病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了,它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睡眠過程中反覆出現低通氣和(或)呼吸暫停,出現睡眠打鼾、睡眠結構紊亂、動脈血氧飽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表現的臨床綜合徵。
打鼾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典型症狀,除此之外還包括睡眠中每10秒或更長時間的呼吸停止、白天過度嗜睡或疲勞等表現,儘管睡夠了7~9 小時,但仍感覺精神不振
單看症狀,你可能會覺得這個病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哪個打工人沒體驗過這種疲憊和睡不醒的感受呢?但其實,這個病症還伴有危險的併發症,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哮喘等等。
  • 高血壓
打鼾可能會降低睡眠質量,而睡眠不佳與高血壓有關,甚至可能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
  • 心腦血管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還有透過種種因素增加心血管風險,例如間歇性缺氧、全身性高血壓等。
  • 中風
研究表明,打鼾會讓中風發病率高出46% 
  • 糖尿病
在一項涉及3948名參與者的研究中,打鼾嚴重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高2.24倍, 這是因為缺氧會增加反調節激素的水平並激活促炎細胞因子,這可能會誘發糖尿病
  • 哮喘
一項研究顯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中的哮喘患病率為35.1%,並且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與哮喘之間存在雙向關係,也就是兩者會互相加重病情,導致更嚴重的表現
▲圖片來源:Giphy
總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與許多合併症有關,且女性更易受到影響。
為什麼女性打鼾更危險?
相對於男性來說,女性的血管一般比較細小,更容易發生堵塞,尤其是絕經後的女性,因為雌性激素水平的降低,失去了對心腦血管的保護,此時血管的彈性下降,更容易患上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
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女性與男性相比,因打鼾導致的腦損傷程度更重,這與女性容易被誤診有關。
此外,與打鼾有關的高血壓、房顫、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女性也更容易發生。
▲圖片來源:Giphy
說了這麼多危害,葡萄並不是為了製造焦慮,而是希望可以透過早發現、早治療來規避這些相關疾病的風險和危害。
所以,姐妹們,平時要多多關注自己和家人的睡眠,有長期打鼾的症狀不要掉以輕心哦!
如何發現和緩解?
有伴侶或者室友的小夥伴們,可以讓他們多加關注你的睡眠情況;獨居的朋友可以透過手機APP監測。
如果你身邊有打鼾的家人、朋友,也請你及時告知。當然,如果ta不承認,可以錄音、錄影片,一切是為了健康嘛!葡萄的爸爸就是一個不承認自己打鼾的「無賴」……
其實,打鼾只是身體的一個反應、一種症狀,並沒有其他的含義,所以我們不必避諱
當發現打鼾的症狀後,首先需要判斷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在上面葡萄也提供了一些緩解方法,如果是偶爾性、不嚴重的打鼾,可以試試換個睡姿、避免過度勞累、戒菸戒酒、保持鼻子呼吸通暢等方法進行改善。
▲圖片來源:Giphy
但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長期的打鼾、睡覺時會憋醒的表現,就需要去醫院的呼吸科看一看了,需要根據醫生的診斷進行治療。
好了,這期文章就到這裡啦~如果你覺得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點個 贊 和 在看,或者把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一起健康生活~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Westreich, R., Gozlan-Talmor, A., Geva-Robinson, S., Schlaeffer-Yosef, T., Slutsky, T., Chen-Hendel, E., … & Maimon, N. (2019). The presence of snoring as well as its intensity is underreported by women.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15(3), 471-476.
[2] Earplugs in… we're all female foghorns! Meet the wives who say their snoring is a nightmare for loved ones as study shows women are worse than men[EB/OL].(2019 -1 -31)[2022-12-01]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6655155/Female-foghorns-wives-snoring-nightmare-study-shows-women-worse-men.html
[3] Krupp, K., Wilcox, M., Srinivas, A., Srinivas, V., Madhivanan, P., & Bastida, E. (2020). Snoring i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among middle aged Slum–dwelling women in Mysore, India. Lung India: Official Organ of Indian Chest Society, 37(3), 210.
[4] Wang, P., Chen, C., Wang, X., Zhang, N., Lv, D., Li, W., … & Wang, X. (2022). Does seasonality affect snoring? A study based on international data from the past decade. Sleep and Breathing, 1-11.
[5] Rundo J V.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basics[J].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 86(9 Suppl 1): 2-9.
[6] Lévy P, Kohler M, McNicholas W T, et al.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syndrome[J].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015, 1(1): 1-21.
[7] Bai J, He B, Wang N, et al. Snoring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Stroke: A Cumulative Meta-Analysis[J].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1, 12: 574649.
[8] Cho S M J, Lee H, Shim J S, et al. Association of snoring with prediabetes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e cardiovascular and metabolic diseases etiology research center cohort[J]. Diabetes & metabolism journal, 2020, 44(5): 687-698.
[9] Alberti A, Sarchielli P, Gallinella E, et al. Plasma cytokin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a preliminary study[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003, 12(4): 305-311.
[10] Alharbi M, Almutairi A, Alotaibi D,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asthma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J]. Primary care respiratory journal, 2009, 18(4): 328-330.
[11] Kong D L, Qin Z, Shen H, et al. Association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with asthma: a meta-analysi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1): 1-7.
[12] Macey P M, Kumar R, Yan-Go F L,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white matter alterations accompanying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 Sleep, 2012, 35(12): 1603-1613.
[13] 妙佑醫療國際.[EB/OL].[2022-12-01].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snoring/symptoms-causes/syc-20377694
[14] 李秀英, 久太.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 臨床醫學進展, 2022, 12(6): 5742-5747.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2.126830
[15] 陳宇潔, 韓芳, 錢小順, 等. 老年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診斷評估專家共識[J]. 中國全科醫學, 2022.
[16] 騰訊醫典她知.打呼嚕不是睡得香!這4種情況可能是疾病訊號[EB/OL].(2022-11-14)[2022-12-01].
https://mp.weixin.qq.com/s/Ul5pwIVmYqUzRZDhT7ubkw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