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得慢的人,都有3個好習慣,你佔幾個

文 | 芒種 · 主播 | 楚翹

來源 | 讀者(ID:duzheweixin)

時間的長河不懈奔流,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對抗著歲月的侵蝕。
有人選擇昂貴的護膚品,試圖挽留青春的容顏;有人熱衷於各種養生秘訣,期望延長生命的長度。
然而,真正的“不老秘籍”或許並不在於這些“術”的追求,而是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裡。
以下幾個好習慣,看看你佔了幾個。
減勤快,養活力
勤快是美德,但過度勤快卻可能透支我們的身體。
老得慢的人懂得,適時的“偷懶”其實是養生的智慧。
他們不會把自己當成永不停歇的機器,而是懂得在忙碌與休息之間尋找平衡。
想象一下,一個週末的午後,陽光透過窗簾灑在地板上,你躺在沙發上,手裡拿著一本喜歡的書,享受著難得的悠閒時光。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比一刻不停地做家務、工作更讓人感到放鬆和愉悅呢?
《道德經》有言:
“少則得,多則惑。”
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當下,我們往往忽略了“少”的力量。
其實,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忙碌,不僅能讓我們的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還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滋養,從而保持持久的活力。
所謂的“懶”,其實是一種對自我身心的呵護。
它提示我們:在忙碌與壓力中找到平衡點,用較少的精力去應對瑣碎事務,從而保留更多的精力來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工作之餘,不妨放慢腳步,給自己留一些閒暇的時間。
可以去公園散步,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可以靜下心來讀一本書,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地坐著,讓思緒隨風飄揚。
這樣的“懶”,不是逃避責任,而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的情況下,才能煥發出更加鮮活的生命力,人往往看起來也更年輕。
淡怒氣,生和氣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情緒是影響一個人衰老速度的重要因素。
那些總是怒氣衝衝、情緒失控的人,往往比同齡人看起來更加憔悴和蒼老。
老得慢的人,往往都是情緒管理的高手,他們懂得如何化解心中的怒氣,保持平和的心態。
《紅樓夢》中的薛寶釵,總是從容不迫、溫文爾雅,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保持冷靜和理智。
她清淡、雅緻,如同一朵傲然的蓮,又足夠有親和力,像極了人見人愛的牡丹。
從世俗的層面講,薛寶釵是具有精神張力和自洽能力的人。
生活中,我們不必像薛寶釵那樣八面玲瓏、滴水不漏,但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讓怒氣淡化、和氣生財,卻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
當遇到令人生氣的事情時,不妨先深呼吸幾下,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再去處理問題。
你會發現,這樣做不僅能效率更高地解決問題,還能讓自己的心情保持愉悅和輕鬆。
《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到:
“怒氣是短暫的瘋狂。”
當我們主動調整自己的心態,放下不必要的執念,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時,事情自然也會如你所願。
少操心,多感受
操心是許多人生活中的常態。
他們總是擔心這個、憂慮那個,彷彿整個世界都壓在他們的肩上。
然而,過度的操心只會加速身心的衰老,讓我們疲憊不已。
那些老得慢的人,懂得放下不必要的是非心、批判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切面。
大文豪蘇軾,一生經歷了無數的坎坷和波折。
他卻總能以一種樂觀豁達的態度去面對命運的捉弄和生活的起伏。
無論是被貶謫到偏遠的蠻荒之地,還是遭遇政治上的打擊和疏遠,他都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去發現那些點滴的“小確幸”。
在黃州時,他親自下廚烹製“東坡肉”,贈予與他一起抗洪的百姓;
在惠州時,他“日啖荔枝三百顆”,盛情讚美當地甜美多汁的荔枝;
在儋州時,他在《獻蠔帖》裡反覆提及生蠔的鮮美,還詳細地描述了生蠔的各種寶藏做法……
正是這種豁然達觀、姑且一樂的態度,讓他捱過了那些政治上的暗淡期,也鼓舞著後世身處低谷的人們。
蘇軾在《定風波》中寫道: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有了淡泊的心志,有了鬆弛的心態,即使是陰雨連綿,歸來時照樣把酒言歡。
總有無窮無盡的瑣事等著我們去處理,但總有人懂得如何在瑣事中找到樂趣。
少一些無謂的操心,多一些對生活的感受。
生活,不僅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更是琴棋書畫詩酒花。
沒人能阻止時間的流逝、面容的蒼老,但我們可以用一顆珍貴的平常心,去抵禦這種種的不安。
正如一句話所說:
“很多時候,我們對年齡的恐懼,其實並不在於年紀增長所帶來的衰老,而是在於隨著年齡增長,我們仍一無所獲。”
“若有詩意藏心間,歲月從不敗華年。”
願我們都能在歲月的砥礪之下,修煉上述的三個好習慣;
願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點個在看,共勉。
者:芒種。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讀者》雜誌官方訂閱號。中國人的心靈讀本,全家人的精神紐帶。每晚相約,陪你看故事、品人生。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