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父母在孩子的心理需求前,沒有困惑過呢?
比如成績一直不錯的孩子,為什麼突然開始厭學?
明明小時候快樂,為什麼長著長著就成了抑鬱少年?
上一秒還歲月靜好,為什麼下一秒就情緒崩潰,撕掉書本大哭大鬧?
更動不動就離家出走,抑鬱、焦慮,甚至過激行為等?

原因很簡單,給孩子看的心理書,寫得好的太少了。
寫淺了吧?很容易不專業,淪為心靈雞湯文,孩子看完了當時覺得短暫的釋然,但是過後還是不知道怎麼調適自己的心理需求。
寫深了就更不用說了,孩子的課業如此繁重,怎麼會有充足的腦力和時間去消化心理學?肯定是翻翻就放在一邊了。
最近,我總算找到一套還不錯的雜誌過刊,它叫《恆星時刻》。這本書超值在於,買一贈一,買給孩子的,還贈給父母的一本。


看完這套雜誌,我開心的和雜誌社編者聯絡上了,給了他們熱情洋溢的讚揚,他們的雜誌有這樣兩個特點,令我覺得很稀缺:
一是科學,不是心靈雞湯那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套話;
二就是真的看見了孩子,能共情孩子,孩子覺得自己能夠被理解。


在我看來,比專業更寶貴的,是編輯和作者團隊都小心翼翼捧出來的一顆真心!!!
每期雜誌的卷首語中,都是過來人掏心窩子的話。
孩子看的淚流滿臉:家長不懂我,學校不懂我,這本書懂我。
比如——
“我是從敏感自卑的少年時期跌跌撞撞走入青年時代的,就算重來一次,我對曾經發生在身上的痛苦也無力避免、無力救贖。”

“小時候,父母用棍棒教育在物理層面和心理層面敲打我,希望我好好學習,數學不要再考77分;用‘我們養你不容易’等話術,希望我能別跟他們對著幹,好好聽他們安排。”

“休息令我感到愧疚。想要實現的目標、世俗的認可、父母的期待、同輩施加的壓力裹挾著我,每當我想要休息的時候,內心總有一個聲音在說:你憑什麼休息?”

“我總擔心自己沒有準備好,或者還可以準備得更好,而貿然休息會惹怒掌管考試成績的神明,罰我一個‘再考一次’。”

看到這一句句自我回顧,我明白了這套《恆星時刻》為什麼對孩子的心思能洞察得如此清楚——
這不僅是心理老師給孩子們的一條條良心建議,更是曾經淋過雨的人給孩子們撐起的一把把傘!
《恆星時刻》是2024年才創刊的雜誌,每個月1期,但很超值,因為每期都有2本,1本給孩子,1本給父母。我們這次團的,是2024年的全部過刊7本。
定價210元
特惠價只要139元
點選下圖即刻下單▼
共情孩子,再用心理學知識幫孩子
《恆星時刻》真正做到了共情孩子。
除了那些像花朵兒一樣稚嫩美好的小心思,也包括他們內心那些不怎麼體面、沒法兒說出口的“陰暗面”,並且對此小心呵護,耐心分析,而不是蠻橫地指責或是高高在上地說教。
這份溫柔而堅定的維護,彌足珍貴。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讓我成為我自己》這期裡,有一篇《怎麼樣,我就是看不慣你》。

裡面列舉了青春期小孩各種看不慣別人的理由。
看不慣同學出口貶損別人;
看不慣同學上課下課都說普通話;
看不慣同學的書包帶子一長一短;
看不慣同學老是喜歡吃包子



作者借自己的口,大大方方說出了很多孩子說不出口的小心思——
“而我,則看不慣一個長得漂亮、成績好、被班上所有同學奉為女神的班長。”
作為一個成年人都忍不住驚訝,天吶,這種陰暗的妒忌心理也是可以大聲說出來討論的嗎?!!!



作者坦坦蕩蕩告訴孩子們,看不慣太正常了,“別告訴我在這個世界上你沒有看不慣的人,我可不會相信。”
接下來,作者還分析了“看不慣”的型別,以及不同的應對方式。
哪些是正義的,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應該調整自己的想法以及究竟該怎麼調整,都用再平常不過的語氣,跟孩子們娓娓道來。

《和爸媽的冒險指南》這一期更是坦誠得讓當爹媽的心驚肉跳。
書裡坦誠地指出,很多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當你達到父母心中的期待和標準時,比如考了好成績好學校,在親戚面前乖巧懂事,你才會被認可。
同時希望孩子們——
不要為了討好父母,而失去自己的人生。
這這這……是給孩子和父母的心上都捅了一刀啊。

《恆星時刻》真的太能共情孩子了,從中我也發現了專業的心理陪伴書和“管殺不管埋”的江湖騙子之間的區別。
也許你會有點難過,為什麼自己的爸媽不能像那些神仙爸媽一樣,不能無條件地愛自己,為什麼常常只能給我們“有條件的愛”。

同時,它也非常理解父母的苦心!——
你是否有過那樣的時刻?你覺得一個東西特別好,你會特別想要推薦給朋友。因為你自己的體驗,你太相信那份好了,甚至想要推著朋友立刻馬上趕緊去看。
朋友做了讓你特別擔心的事,你很害怕他會因此受傷、付出很大代價,所以第一時間你會生氣,忍不住責怪他。
父母對我們“有條件的愛”裡,常常也有這兩種強烈的力量在推動他們。
一種是他們太希望你獲得那個好了,一種是他們太害怕你受傷了。

誰懂啊?看到這兒老母親真的會流淚。它比父母懂孩子的脆弱,也比孩子更懂父母的一片苦心。
所以,它不建議孩子一味順從,也不鼓勵他們盲目叛逆,而是希望他們嘗試著去穿越那些“有條件”,看到父母內心深處對孩子們的深愛。
《二次元駕到》也是如此,對混二次元圈子孩子的忐忑與開心,拿捏得死死的。
第一次出cos被人吐槽難看時的心情。
自己追的小眾作品無人搭理時的感受。
第一次跟二次元網友線下見面的緊張不安。
還有終於找到志同道合者的歡欣雀躍。

但對於瘋狂買“穀子”的行為,卻分析得一針見血——
原來,所謂“一入谷圈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都是商家設的圈套,本質上,他們是利用了一些心理學效應,人為製造買谷的衝動。

這種娓娓道來,先共情後分析的風格,絕對比父母一味的說教和制止管用多了!
每一本都是孩子父母最關心的主題
《恆星時刻》全套共7期,每期都是父母和孩子急需的主題。
讓我給大家細數!
第一期:《讓我成為我自己》:針對孩子現在學業壓力大、被學霸擠兌產生的不自信,同時青春期出現的“我是誰”問題,引導孩子理性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更好地悅納自己。

第2期:《和爸媽的冒險指南》:這本書是講父母和孩子相處的。它會和孩子們一起精準吐槽爸爸媽媽的缺點,也會手把手教他們解決和父母的矛盾,而不是讓他們沉溺在對原生家庭的不滿中自怨自艾。

第3期:《可以共同燦爛,也能獨自美麗》:這本書是講社交的。和好朋友疏遠了怎麼辦?把ta當最好的朋友,自己卻不是ta最好的朋友,該怎麼調節內心的失落?朋友很優秀,自己有點嫉妒,這是正常的嗎?關於友情的所有問題,這本書裡都能找到答案。

第4期:《去休息咯!腦袋放假,全身放鬆》:如何才能快速入睡,並且醒來之後神清氣爽?怎麼安排休息時間才能讓學習最高效?玩手機、打遊戲、刷短影片……這些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為什麼不能幫助我們真正放鬆?這本書專門寫給學習壓力大、常常感到焦慮、失眠的孩子。

《第5期:二次元駕到,用熱愛定義自己》:以二次元為引子,帶領孩子們探索興趣背後的各種職業可能,從專案管理到遊戲策劃,從互動設計、遊戲美術、遊戲營銷到遊戲測試工程師……

第6期:《我們與手機的距離》:幫沉迷手機的孩子理性分析,自己最捨不得手機裡的什麼東西,上網衝浪的時間都花在了什麼地方,為什麼我們停不下刷短影片的手,那些碎片化資訊又在如何吃掉我們的大腦……

第7期:《藝術何以療愈我們》:青春期孩子常常覺得茫然,覺得滿腔情感無所寄託,這本書就是幫他們在茫茫然的世界裡尋找意義這根“定海神針”。
探尋讓人念念不忘的名畫背後的故事,分析歌曲讓人昂揚、傷感的原因,……這本書讓孩子學會心理疏解。

定價210元
特惠價只要139元
點選下圖即刻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