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彭凱平
轉載:美中科教

正文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家長們總是憂心忡忡,生怕自己的孩子在這場人生的競賽中被淘汰。孩子的成長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如何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活出精彩,成為了家長們日夜思索的難題。彭凱平教授的積極心理學的智慧之光,為我們指引了方向。
一、發現孩子閃光點,摒棄盲目跟風
家長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固有的觀念。不能再盲目地跟隨社會的潮流,看到哪個專業熱門、哪個行業有前途,就一味地要求孩子往哪個方向發展。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身上都蘊藏著獨特的天賦和潛力,就像夜空中閃爍的星星,各有各的光芒。
作為家長,我們要用心去觀察、去發現孩子內心深處的寶藏。有些孩子可能對色彩、線條有著超乎常人的感知力,在藝術領域有著獨特的天賦;有些孩子邏輯思維能力極強,擅長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還有些孩子善於與人溝通交流,具備出色的社交能力。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因為當他們從事自己熱愛且擅長的領域時,往往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潛能,獲得真正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人生並非一場短暫的衝刺,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高考或所謂的起跑線,並不能決定孩子的一生。我們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要讓孩子在起跑階段就揹負過重的壓力,錯過成長路上那些美好的風景。
二、用心陪伴,啟用孩子的內在動力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和陪伴,如同陽光和雨露,滋養著孩子的心靈。當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取得成功時,哪怕只是小小的進步,我們都應該給予足夠的支援、欣賞和熱烈的鼓勵。
你知道嗎?人的內在驅動力很多時候源於大腦分泌的獎勵激素 “多巴胺”。當孩子做著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並獲得成功時,大腦就會分泌這種激素,讓他們感受到愉悅和滿足,從而更加自覺自願地去追求更高的目標,不斷挑戰自我,追求卓越。
然而,現實中很多家長卻在不經意間犯了錯誤。當孩子滿心歡喜地想要分享自己的成功喜悅時,家長們卻迫不及待地追問:“還有什麼新作業,下一個任務是什麼?” 這種過度的催促,就像一盆冰冷的水,瞬間澆滅了孩子心中剛剛燃起的熱情之火,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也會逐漸被消磨掉。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學會適時地停下腳步,與孩子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在積極的反饋中茁壯成長。
三、挫折教育,塑造孩子堅韌內心
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挫折和困難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就如同在競技體育比賽中,有勝利的歡呼雀躍,也會有失敗的沮喪淚水。讓孩子參與競技體育比賽,重點不在於獲得多少獎牌,而是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面對輸贏,鍛鍊自己的心態。
當孩子經歷失敗時,他們會逐漸形成一種心理保護機制,這種機制會成為他們未來面對人生挫折和打擊時的有力武器,讓他們能夠堅強地挺過困難時期,並且在挫折中不斷反思、成長,變得更加成熟和自信。家長們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挫折,告訴他們失敗並不可怕,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
四、積極心理學:科學、積極、行動的完美融合
彭凱平教授對積極心理學的解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認知大門。積極心理學倡導用科學的方法去挖掘人的積極心理力量,從而實現普遍的幸福感,讓我們過上美好的生活。
它的第一個要素是科學。與那些缺乏科學依據的心靈雞湯不同,積極心理學建立在堅實的心理學科學基礎之上,有著嚴謹的研究方法和豐富的理論依據。它不僅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當我們清楚背後的科學原理時,我們的行動才會更加堅定、持久且正確。
第二個要素是積極。過去,心理學領域常常聚焦於負面問題,如抑鬱、焦慮、自殺等,但這些研究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心理健康問題。積極心理學則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強呼叫積極的力量去替代、轉移和昇華消極的力量。在家庭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情緒調節技巧就非常實用,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控制負面情緒,改善身心狀況,營造更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第三個要素是行動。很多人學習了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後,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將其付諸實踐。但實際上,知道並不等同於做到,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我們才能真正改變困境。很多時候,我們面臨的問題並非無法解決,而是因為對未來失去了信心。人不是被過去決定的,而是被對未來的期望和信念所左右。那些總是將自己的不順歸咎於 “原生家庭” 的觀點是片面的,只要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未來,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會逐漸減弱,我們就能擺脫過去的束縛,走向新的生活。
五、九條生活智慧,點亮幸福人生
彭凱平教授還分享了 9 條充滿科學依據的積極心理學觀點:
-
大部分人其實是心理健康且快樂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好和希望,我們要學會用心去發現和珍惜。 -
人心是堅韌的,除了至親離世的傷痛可能會持續較久,其他的痛苦和傷害都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癒合。所以,面對挫折時,我們要勇敢地站起來,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難的能力。 -
人性本善,即使是嬰兒也能分辨善惡。這讓我們堅信,善良和正義是社會的主流,我們要始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關愛他人。 -
情感在我們的生活中意義重大,情商往往比智商更加重要。在與人交往中,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情感,能夠讓我們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
信仰是我們精神世界的支柱,人要有敬畏之心。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要忽視了精神世界的豐富。 -
養生固然重要,但養心更為關鍵,積極的心態是長壽的重要因素。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的強壯,更是心靈的平和與愉悅。 -
關心他人能為我們帶來幸福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的重要來源,而良好的社會關係則是我們應對挫折和失敗的有力保障。 -
金錢對幸福的影響是邊際遞減的,把錢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才能讓我們獲得真正的幸福感。我們要正確對待金錢,讓它為我們的幸福生活服務。 -
幸福的生活是可以透過學習獲得的,知行合一是有道理的。追求高尚的品質,哪怕只是心嚮往之,也勝過無動於衷、自甘墮落。只要我們努力學習,積極實踐,就一定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
彭凱平,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後留校任教。1997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任教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終身教授。曾任加州大學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專業主任和美國心理學會科學領導委員會成員等國際職務。2008年5月起受聘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現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清華大學伯克利心理學高階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聯合主席。
美本早申資料大揭秘

翠鹿升學榜2025早申資料報告如何領取?
點選下方名片
關注“視角學社”公眾號,
後臺對話方塊傳送“資料報告”(不是評論區哦~)
獲得完整版報告領取方式!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清華姚班教授勸退文:我見過太多PhD,精神崩潰、心態失衡、身體垮掉、一事無成
上普通學校的小孩怎樣和現有教育體制共處,心態良好地成長?
作者:彭凱平,轉載:美中科教。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掃碼加入視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