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當年的哪些實業構想已成為現實?

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人民的奮鬥中,孫中山當年的實業建設構想,從大港建設到鐵路系統,從煤鐵礦業到造船機車,幾乎都成為現實,且遠遠超出了孫中山的構想。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今年適逢孫中山逝世百年,海峽兩岸及全球華僑華人舉辦系列活動紀念孫中山。
人們為何紀念孫中山?如何多維度地認識和理解孫中山及其時代?孫中山當年的哪些實業構想已成為現實?中國孫中山研究會會長、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汪朝光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今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百年,人們為何紀念孫中山?
汪朝光:在近代中國仁人志士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程序中,孫中山創立革命組織,領導辛亥革命,在中國一舉終結數千年帝制,創立共和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孫中山先生具有“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範”“天下為公、心繫民眾的博大情懷”“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
正因為如此,孫中山成為中國人尊崇的領袖人物,而無論其所處時代、地域、陣營和見解的差異如何,他都在亞洲乃至世界範圍內享有廣泛的國際讚譽,至今猶然。

2025年3月12日,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在中山陵舉行謁陵儀式,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多維度地認識和理解孫中山及其時代?
汪朝光:只有多維度地認識和理解孫中山及其所處的時代,才能鑑古知今,以史為鑑。
在孫中山的論著和談話中,隨處可見理想主義的精神情懷。然而,除了廢除帝制、建立共和這樣的理想在孫中山生前得以實現之外,孫中山的理想大多終其一生也只停留在理想的階段,甚而從未有過付諸實踐的可能。
但我們不能以此推論理想主義的失敗甚而質疑其高遠情懷。理想主義的光芒,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因之一。20世紀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同樣離不開理想主義者的獻身。
從創立興中會、成立同盟會到改組國民黨,從反對君主專制到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侵略,從學習西方到學習蘇俄,從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到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運動會黨、依靠舊軍到創立黨軍、聯合工農,孫中山始終不拘泥舊制、不固守成規、與時俱進、因時而變。中國當下正在進行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實踐及其成功經驗,同樣說明了與時俱進的重要性。
孫中山一生的失敗經歷遠遠多過成功體驗。他領導反清民主革命,十次起義,十次挫折,乃至長年流落海外,望國門而不得歸。民國成立後,孫中山本可以民國開創者或者政治元勳的身份安享生活,但他卻不辭艱辛,奔走海內外,孜孜於民主革命事業,以此努力推動國家政治的進步,追求實現中國真正的獨立、民主、自由、富強。
孫中山的奮鬥精神和奮鬥歷程,不僅是他個人的體驗,同時也充分體現並代表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不屈的奮鬥精神和奮鬥歷程。

2024年3月30日,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外正門處的“天下為公”石碑吸引遊客。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中新社記者:孫中山當年的哪些實業構想已成為現實?
汪朝光:1919年,孫中山在上海居留期間,寫下了《建國方略》。其中的《實業計劃》專章,擘畫中國的建設前景,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思想遺產和實踐規劃。
實業建設,也即經濟建設,是國家發展和民生幸福之基礎,所以孫中山以此“為實業計劃之大方針,為國家經濟之大政策”。
在孫中山的實業規劃中,首重交通。孫中山早年遊歷歐美日,體驗到便捷高效的現代交通系統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稱其為“實業之母”。因此,他在《實業計劃》中著重提出的是交通(廣義的大交通)規劃,提出建設北方、東方、南方大港,建設中央、西北、西南、東北共10萬英里的鐵路系統,還特別提出建設通往西藏的高原鐵路系統(包括青藏、川藏、滇藏、新藏等鐵路);開浚運河,整治長江,改良水路;使公路通到每個縣。
孫中山認為,透過這樣大規模的交通建設,形成可以溝通、聯絡中國各地的暢通的現代交通系統,加之開發煤、鐵、礦業,設立鍊鋼、制鐵、造船、機車工廠,大力發展“近代工業之樹”的機器工業,“用機器以輔助中國巨大之人工,以發達中國無限之富源”,從而構築中國的“關鍵及根本工業之發達方法”。
當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孫中山的規劃只能停留於紙面,基本不可能實行。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人民的奮鬥中,孫中山當年的實業建設構想,從大港建設到鐵路系統,從煤鐵礦業到造船機車,幾乎都成為現實,且遠遠超出了孫中山的構想。
中國的高鐵系統獨步全球,中國的港口建設位居前列,中國的造船世界第一,中國的汽車跑遍全球。

2024年11月28日,重慶港—寧波舟山港的江海直達航線正式開通。(無人機照片)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中新社記者:孫中山為什麼能有如此宏大的實業建設構想?這與他的國際視野有何關係?
汪朝光:從孫中山的實業建設計劃構想,可以看到他富於遠見、善於學習、極具開創、深謀遠慮的國際觀。他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同時也以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觀照世界。
孫中山長期遊歷歐美日各國,在東西方都有廣泛的交際網路,瞭解東西方各國的長與短、新與舊,再經過自己的深刻理解與思考,形成不保守、不泥古、不自大、不盲目的思想與實踐特質。
孫中山既主張學習外國的長處,又充滿了民族的自信。他說:“我們要學外國,是要迎頭趕上去,不要向後跟著他。”他相信,中國“人心自結,民力自固”。
雖然因為當時的內外環境,孫中山的實業計劃不具備現實可行性,但他始終懷抱改變中國、建設中國的誠摯理想,堅信“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的成功之道,就在全體國人的共同努力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
孫中山先生逝世百年以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奮鬥下的社會主義中國、改革開放的中國、欣欣向榮的中國,完美地證明了孫中山先生當年思想的進步性和實踐的可行性。
受訪者簡介:

汪朝光。受訪者供圖

汪朝光,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中國孫中山研究會會長。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長,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日本東京大學訪問研究,曾任日本京都大學客座教授,是權威版本《中華民國史》《中國近代通史》的主要作者之一。

原題:《汪朝光:孫中山當年的哪些構想已成為現實?| 東西問》
編輯:李明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