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00元到55億,儲能界“堂吉訶德”為何總是“不安分”?

作者 | 劉土土
編輯 | JIANG
1999年,一個來自山東農村的年輕人,懷揣著僅有的700元家當,踏上了南下的列車。他的目的地是深圳。
25年後,這個曾經的農村小子,站在了全球儲能行業的巔峰,成為上市公司的掌舵人。身家超半個百億,產品覆蓋全球50多個國家。他就是華寶新能的創始人孫中偉。
他是在爭議中一次次蛻變的企業家。從充電寶到儲能,再到綠色能源,他一次次選擇“不安分”地跨界,高調提出“讓綠色能源無處不在”的理念。
這背後是遠見,還是冒險?
Part 1
 從“充電寶之父” 
 到儲能賽道的探險者 
戴儒雅書生氣的半框眼鏡,穿深色翻領的polo衫,薄薄的嘴唇總是掛著和善謙遜的微笑……不少人對華寶新能孫中偉的印象是“典型的山東男人,憨厚,樸實,性格內斂,做事低調。”
華寶新能董事長兼總經理 孫中偉
但實際上,這位出生於1978的高個子男人,骨子裡卻透露出一股近乎執拗的韌性。當你和他深入交流時,會在他那看似溫潤的眼裡,捕捉到一絲不容動搖的堅定。這種性格從青年時期便可見一斑。
1996年,18歲的孫中偉考入山東理工大學,成了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

90年代山東農村

那個年代,在山東,考上大學就相當於捧上了“鐵飯碗”,畢業後可以進入政府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過上安穩的生活。
但孫中偉心裡卻隱隱地不甘安定。如同堂吉訶德一般,他生活在現實世界,卻沉迷心目中那個熱血江湖和理想未來。“有夢想的人都應該去深圳闖闖。”大學恩師的一句話像一顆火種,點燃了一個男人心中闖蕩廣闊天地的渴望。
於是,22歲的孫中偉攥著浸透體溫的700元紙幣,背井離鄉,登上南下深圳的列車。初到深圳,這座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城市並沒有給他太多的溫情。他蜷縮在狹小潮溼的出租屋裡,每天為了生計穿梭在逼仄的檔口間。進入華強北一家鋰電池公司後,他從基層業務員做起,無數個日夜,他都在研究市場、學習技術,熟悉行業的每一個環節。

改革開發初期深圳蛇口

很快,這個年輕人敏銳地在街頭巷尾“磚頭王”諾基亞的幽暗藍光中,察覺到移動能源革命的先聲: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充電寶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於是他果斷投身充電寶行業,憑藉出色的產品設計和市場推廣,發展如日中天,迅速在華強北站穩腳跟。
然而此時,已被譽為“充電寶之父”的孫中偉,再次展露了他騎士理想一般“不安分”的一面,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自主創業,進軍當時市場規模不足五億元的便攜儲能賽道。
這一決定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質疑:現有充電寶市場已經夠他吃十年紅利,儲能領域這條路並不好走,技術研發投入巨大,市場需求波動頻繁,為何還要淌新混水?但孫中偉沒有動搖。他感知到,儲能技術是未來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為了實現創業夢想,他四處尋找投資,卻屢屢碰壁。但他沒有放棄,不斷完善商業計劃書,一家家拜訪投資人。終於,他的堅持打動了一些投資者,獲得了啟動資金。創業初期,公司人手不足,他身兼數職,既是 CEO,又是技術員,還是銷售員。
2015年寒冬,當第一臺Jackery戶外電源在-20攝氏度的漠河裡完成極端測試,研發團隊沸騰了。這個體重僅4.5公斤,能在冰天雪地裡供電72小時的“能量魔方”,成為北美戶外愛好者論壇上的現象級熱詞。至此,全球便攜儲能第一股——華寶新能的傳奇正式啟幕。

Jackery早期美國辦公室

Part 2
 是綠色能源的“理想主義者” 
 還是“空想家”? 
2015 年,《巴黎協定》簽署,全球碳中和的浪潮洶湧而來。全球能源轉型,也拉開了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歷史帷幕。
彼時,充電寶鋰電池行業雖發展得如火如荼,卻猶如脫韁野馬,生產、使用與回收環節都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比如,比亞迪電池廠曾因為空氣汙染被毗鄰小區投訴;合肥國軒高科計劃在上海松江建設新能源電池專案,卻因當地群眾強烈反對而夭折,大家擔心鋰電池生產會汙染土壤、空氣與水源。
在時代的浪潮中,孫中偉察覺到,儲能技術的未來必然與綠色能源緊密相連,綠電環保意識在他心中從萌芽逐漸走向成熟。於是,當華寶新能在儲能領域逐漸站穩腳跟時,他又做出了一個在所有人眼中看似荒誕不經的決定——轉型跨界,全力進軍綠色能源領域。

全球首款鋰電便攜儲能318

這個決定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公司內部和整個行業激起千層浪。員工們私下議論紛紛,充電寶+儲能業務毛利率高達47%,為何還要“自毀長城”,剛剛爬上山頂就跳崖?業內人士也紛紛質疑,綠色能源領域政策波動堪比過山車,技術門檻更是高不可攀,孫中偉到底是想迎合全球碳中和的潮流,還是真正解決行業痛點?他是不是過於理想化了?
然而,改變世界的往往是那些理想主義者。如果沒有馬斯克對飛往火星的渴望,就沒有SpaceX 突破研發荊棘,讓星際探索不再遙不可及的壯舉;如果沒有華為對通訊技術創新的堅守,就沒有它以一己之力單挑行業巨頭,在技術封鎖、國際競爭的狂風驟雨中彎道超車,改寫全球通訊格局的成就……
孫中偉的心中也有一團火。他看似“不安分”,實則堅守信念,堅信綠色能源的未來。轉型之路佈滿荊棘,2019年慕尼黑Intersolar展會上,當華寶新能首款光伏瓦樣品因轉化率不足被歐洲客戶退回時,孫中偉把自己在酒店房間整夜未眠。
而創新,是理想主義騎士手中的利劍,是推動科技進步和改變世界的核心力量。面對價格戰、庫存壓力、技術瓶頸等難題,孫中偉加大研發投入,組建了一支由頂尖科研人才組成的研發團隊,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有材料科學、電子工程、能源技術等,他們日夜攻關,不斷嘗試新的材料和技術方案。
但質疑聲仍未停止——中國能源結構複雜,傳統能源根基深厚,在這樣的國情下大力發展綠電,建設“綠色能源烏托邦”,真的行得通嗎?
在孫中偉看來,這根本不是技術能不能達到的問題,而是理念是否跟得上時代發展的問題。由此,他高調提出“讓綠色能源無處不在”的理念,2024年,他帶領華寶新能開拓家庭戶外儲能系統,研發出全球最輕最小的磷酸鐵鋰光充戶外電源,以及能適應極端氣候,光電轉化率達17.1%的美學曲面光伏瓦家庭綠電系統。
憑藉這些產品,華寶新能入駐50國超 10000 家線下零售渠道,滿足了全球千家萬戶愈發多元化的用電需求,讓使用者切實體驗到綠色能源帶來的舒適與便捷,無處不在的綠色能源,如春風化雨一般,走進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不管創新還是戰略升級,孫中偉的底層驅動力都是那顆“聚焦在新能源領域,用50年做一件對世界更有意義的事”的初心。
Part 3
 成為“綠色之光” 
 “不安分”的孫中偉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孫中偉堅信,綠色能源不應是奢侈品,而要成為新文明的空氣。站在2025年的時空座標回望,孫中偉來時路上的“不安分”早已刻寫成新能源革命的註腳。
憑藉這份“不安分”,以及不斷銳意創新,華寶新能從默默無聞到成為行業內不可忽視的力量。如今,在全球綠色能源轉型的浪潮中,華寶新能無疑是備受矚目的弄潮兒,一系列亮眼的成績可見一斑:
2024年上半年,華寶新能售出的太陽能板產品,共計節約發電量約7.6億度,減少碳排放高達75.8萬噸,對環境保護髮展的推動極為顯著。
類比舉例一下,節約發電量約7.6億度,相當於為一個家庭提供了長達31.7萬年的免費電力。節省碳排放75.8萬噸是什麼概念?大約是 28.1 萬輛汽車。這就好像華寶新能讓 28.1 萬輛汽車都不用上路跑了,直接減少了這麼多汽車尾氣排放,也等同於31.6畝的樹林吸收二氧化碳,為地球增加了一大片綠色的“碳吸收器”,對維持生態平衡意義重大。
在技術創新上,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華寶新能累計獲得境內外專利765項,其中包括53項發明專利,專利佈局廣泛,覆蓋“戶外+戶用”全場景家庭綠電,技術涵蓋多個核心領域。
同時,華寶新能制定了2025年單位產品碳排放量比2021年下降6%的目標。在這樣的目標下,年近半百孫中偉愈發不能“躺平”。
質疑聲從未消失。有學者指出,“綠色能源的普惠需要整個產業鏈的重構。”有競爭對手嘲諷“華寶新能在透支未來”。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湧入綠色能源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華寶新能雖有先發優勢和技術積累,但要在全球市場持續保持領先,壓力巨大。另一方面,綠色能源領域受政策影響極大。補貼政策的調整、准入門檻的變化,都可能給公司帶來不確定性。
但至少目前來看,華寶新能在孫中偉的帶領下,在綠色能源領域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
華寶新能董事長兼總經理 孫中偉
回望1999年那列綠皮火車,700元和55億身家之間,不只是簡單的財富量級跨越,更是孫中偉這個理想主義者用四分之一個世紀,在逐夢綠色能源之路上,以堅持與創新書寫的創業史詩。他用行動證明:真正的創新和戰略升級,永遠始於一顆改變世界的初心。
當全球碳中和進入倒計時,未來之路仍挑戰重重,恰似堂吉訶德在荒誕世界中無畏前行,孫中偉這位山東漢子已立下誓言:再用50年,讓綠色能源點亮每一個角落。
要成為照亮全球綠色能源發展的“綠色之光”,刺破一個時代的認知穹頂,孫中偉還有多長的路要走?或許時間會給出答案……
— END —

首席訪談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cheif interview 
對影片名片感興趣
識別二維碼
專業顧問為您量身定製
首席
往期文章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