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的華僑情

2025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紀念日。
在近代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中,孫中山與廣大華僑攜手並肩,共同書寫了一段不朽的傳奇。
談及華僑時孫中山曾說:“我海外同志昔與文艱苦相共,或輸財以充軍費,或奮袂而殺國賊,去對國民之奮鬥。歷十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無不有‘華僑’二字以長流國人之腦海。”
華僑,始終懷揣著對祖國的深情厚誼和振興中華的崇高理想。他們不僅在經濟上給予孫中山革命事業巨大的支援,更在思想上、行動上成為革命的堅定追隨者和英勇鬥士。
孫中山的革命思想與實踐在華僑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曾說過:“華僑的思想開通較早,明白本黨的主義在先,所以他們革命也在先。”
從興中會的成立到同盟會的組建,華僑始終是孫中山革命組織的中堅力量。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而追隨他點燃革命火炬的25人全部是廣東籍華僑。
此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華僑們紛紛在海外各地建立興中會分會和同盟會通訊處,形成了“凡有華僑所到之地,幾莫不有同盟會會員之足跡”的局面。
在經濟上,華僑為孫中山革命事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經費支援。
從興中會到同盟會,每一次起義、每一次革命活動的背後,都凝聚著華僑們的辛勤汗水和慷慨解囊。他們不僅捐出積蓄,甚至不惜傾家蕩產來支援革命事業。
相關資料顯示,從興中會成立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僅華僑的捐款就達700至800萬港元,孫中山先生也由衷的感嘆:“慷慨助餉,多為華僑”。
這些資金不僅用於購買武器、組織起義,還用於創辦革命報刊、宣傳革命思想,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思想上,華僑也是革命思想的積極傳播者和宣傳者。他們透過創辦報刊、雜誌等媒介,向海內外廣泛傳播革命思想,為革命的成功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輿論準備。
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在海外創辦了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其後在東南亞、美國等地,革命報刊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這些報刊不僅成為革命者交流思想、傳播理念的重要平臺,也極大地激發了海內外民眾的革命熱情。
在行動上,華僑更是革命起義的英勇獻身者。他們追隨孫中山奔走革命,多次參加武裝起義,不惜為國捐軀。
從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在孫中山直接領導下,同盟會在華南沿海和沿邊地區連續發動6次武裝起義,華僑成為起義的重要骨幹。特別是在黃花崗起義中,31位華僑烈士的英勇犧牲更是震撼了國人,他們的精神永載史冊。
孫中山先生。(圖源: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孫中山與華僑之間的深厚情誼不僅體現在革命時期,更在革命勝利後得到了延續。孫中山深知華僑在革命中的巨大貢獻和犧牲,他始終關心華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積極為華僑爭取權益和福利。
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重組革命政權時,曾在政府內政部設立僑務局,並制定了《保護回國華僑事項》《提倡獎勵華僑回國興辦實業事項》等章程,充分體現了他對華僑的關心、愛護和對鼓勵華僑回國投資實業的重視。
孫中山高度讚譽“華僑為革命之母”,這一評價不僅是對華僑在辛亥革命中歷史地位的高度概括,更是對他們無私奉獻精神的深情讚譽。
在海外,華僑以深厚情感將孫中山精神銘刻於唐人街、中國城。
手捧書卷、身穿長袍的孫中山銅像莊嚴矗立,中式牌坊上“天下為公”四字赫然醒目。今日僑胞仍以之為精神紐帶,凝聚建設統一富強現代化中國的赤子之心。

作者:韓輝
責編:馬海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