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秦明
來源:子夜吶喊
文章已獲授權
造價3000萬美元的殲10C戰鬥機擊落了造價2億美元的法國陣風戰鬥機,印巴空戰的這一結果震驚了世界,殲10戰鬥機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然而,有多少人還記得殲10戰鬥機艱難的誕生過程呢?
1956年,黨中央和毛主席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新中國迎來了科學技術的春天。
1964年春,在中蘇已經徹底決裂的背景下,新中國的航空人按照毛主席“自立更生為主”的思想,開始走自行研製殲擊機的道路,殲8、殲9的研製任務相繼提出,由瀋陽的601所等單位承擔。
此前的殲7還只是對前蘇聯的二代機——米格-21戰鬥機的仿製,殲8按照最初的方案可以看作是放大版即雙發版本的米格21,而殲9則是對殲8在設計指標和方案上的巨大超越,已經躋身當時的全球第三代戰機水準。
1970年,中國決定加速殲9戰機的研發程序,以應對北方的威脅。
同年,在抗美援朝戰場擔任過機械師的宋文驄帶著研發戰機的夢想,與300多航空設計師從瀋陽搬至成都。當時的他們只有一個代號——611所,帶著一個很明確的目標,研發能跟世界航空強國戰機抗衡的殲-9!
初到成都的這些設計人員在極其簡陋的物質條件下,開始了造先進戰鬥機的夢想,他們一邊自己蓋房子、種水稻、種油菜,甚至還要挑糞施肥,一邊在空白的圖紙上,一步步將殲-9設計出來。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第一套帶鴨翼的設計模型開始進行高速風洞試驗……
1974年,為殲9配套的910發動機(就是後來下馬的渦扇6)經過5年多執行除錯,終於解決了關鍵技術問題,達到了100%轉速,進入高轉速運轉試車。
1975年12月23日,國家計委和國防工辦同意試製5架殲9,要求1980年首飛、1983年定型,並原則上批准撥發追加的研製費4億元(當時的4億元可是一筆天文數字)。
1976年初,611所在殲9VI型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了總體氣動力佈局和設計引數,形成了9VI-2型方案,兩側進氣道為二元可調節多波系混合壓縮式。
該機裝一部205雷達,探測距離60-70千米,跟蹤距離45~52千米;6管30毫米加特林機炮,4枚霹靂4攔射導彈,該導彈按導引頭不同分為兩種型號:半主動雷達型霹靂4A,最大射程1B:F-米;被動紅外型霹靂4B,最大有效射程8千米;裝一臺渦扇6發動機,地面全加力靜推力124千牛。

殲9VI-2
這裡說明一下,大家看一看殲9VI-2的氣動外形跟殲10是不是很相似呢?只是它的前翼是固定的,不如殲10的可操控性。

殲10C
以前國內外很多人造謠說殲10是仿照什麼以色列的幼師、瑞典的鷹獅,殲10用了以色列的技術,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如果殲9不下馬,它無疑會早於瑞典的鷹獅成為全球第一款鴨式佈局的單發戰鬥機。
然而,1978年6月年底,根據指示,因研製單位專案調整,殲9專案下馬,資料入檔。1980年,因為當時國民經濟方針的調整,殲9專案徹底終止。
在殲9徹底下馬之前的1979年11月,渦扇6發動機已經實現高轉速長時間穩定運轉;隨著殲9專案終止以及斯貝發動機的引進,與之相配套的渦扇6發動機研製工作於1983年7月全部中止,1984年初研製計劃被徹底下馬。
為殲9配套的205殲擊雷達也於1981年停止研製;霹靂4空空導彈在完成試驗樣機後長期處在“站崗放哨”狀態,1985年底掛機聯試後便停止發展,工作重點則轉向了引進。
殲9在下馬之前實際上只花了兩千多萬美元的研製經費,卻已經研製出了許多成品、新型材料;而且製造的500多項模型、試驗件與試驗裝置也進行了12000 次高低速風洞試驗和258項結構、強度、系統、特設材料方面的試驗;編制了154項計算程式,進行了15000多小時的計算分析,也解決了20多項主要技術問題。

殲9的下馬是非常可惜的,不過殲9的技術積累卻成了中國後來航空科技發展的寶貴財富,例如其鴨式佈局對後來殲10、殲20的深刻影響;渦扇6的試驗裝置和隊伍得以保留,為後來研製崑崙發動機奠定了重要基礎;相關配套專案為後來的航空雷達、武器發展奠定了研發基礎。
有些人直到今天還在汙衊殲9是大躍進的產物,說殲9下馬是好高騖遠的結果……筆者以為,是非曲直,公道自在人心。
事實最能教育人。
80年代初,“造不如買”的思想開始流行,空軍對法國的幻影2000和美國的F16產生了興趣。當時中美正處於蜜月期,引進F16似乎也變得可能,然而,美國卻要賣給中國“猴版”的F16,發動機改用陳舊落後的型號、採購價1500萬美元要賣給中國3500萬美元;80年代中期以後,中蘇關係、美蘇關係逐漸開始緩和、改善,美國也就失去了“聯中抗蘇”的戰略需求,中美蜜月期結束,最終,引進F16的計劃泡湯;幻想與美國合作改造殲8,最終也被擺了一道……
終於到了1986年1月,國防科工委宣佈:批准我國的三代機——殲10立項研製,代號為十號工程。時年已56歲的宋文驄,被任命為殲10總設計師。
殲10成功之後,有些媒體回顧殲10上馬的歷史時,往往提到上面給新殲專案“前期投資5億左右”,殲10初期給的經費有沒有這麼多,筆者是存疑的。
宋文驄帶著團隊開始著手時,仍然在採用最原始的方式研發戰鬥機!宋文驄的團隊連一臺計算機都沒有,因為需要嚴格保密,共和國的航空飛機設計師們,在攝氏40度高溫的倉庫裡,吹著搖頭電扇、穿著背心褲衩,生生手畫了6.7萬張設計圖紙!對於宋文驄的團隊,除掉技術上的困難,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錢!
因為家裡經濟困窘,宋文驄下班後還要靠擺攤賣麵條維持生計;總師尚且如此,別的研發人員所遭遇的境況就更可想而知了。
然而,比沒錢沒技術更可怕的是,宋文驄時刻還要擔心殲10遭遇殲9一樣的命運。
1989年,中方組織了一個龐大的軍事代表團前往蘇聯考察,宋文驄也受邀參加了代表團。考察期間,蘇-27SK這款新銳戰鬥機震撼了代表團。回國後立刻有人提出,“與殲10相比,蘇27 效能優異。……殲10乾脆下馬別搞了,把錢省出來買蘇27 更合算”,還有領導非常直白的說,搞殲10就是“5分錢想上長城,不切實際”!
偏偏宋文驄為代表的老一輩航空人就是有不服輸的勁頭!
在殲10的十八年艱苦研製過程中,多位主要研製人員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成飛總經理楊寶樹為研製殲10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不幸身患肺癌,於60歲去世;殲10試飛試飛副總指揮許德罹患直腸癌,一天要便血三四次卻依然堅持工作,直至最後獻出了生命;試飛總師周自全時年已63歲,卻在試飛基地一住10個月,在現場幾次暈倒,卻嚴令隨隊醫生“不準告訴任何人”…
2021年,殲10戰機23歲“生日”之際,央視軍事發了一段“穿著破背心造殲10的艱難歲月”的影片在全網引發刷屏。

殲10首飛的1998年中國真的缺錢嗎?僅1998年一年,各級法院共審理了3.3萬起經濟罪案,其中腐敗案件1.95萬起。陳希同一人的涉案金額就高達數千萬人民幣;次年案發的遠華特大走私案涉及偷逃稅款總額更是高達530億……
砸錢搞研發其實算不得什麼奇蹟,在如此缺錢的條件下研發出殲10戰機才是奇蹟。而在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環境下,還有宋文驄帶領的這樣一群研發人員能夠固守清貧、堅守“航空報國”的初心、默默無聞地成功研製出殲10戰鬥機更是奇蹟中的奇蹟!這是對毛澤東時代科學技術人員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與宋文驄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鄰居時常遇到滿頭白髮的宋文驄,騎著一輛破舊腳踏車到菜市場買菜,到所裡上班;宋文驄既是領導又是專家,他力主技術民主,鼓勵創新;在漫長的研製過程中,宋文驄領導廣大設計技術人員,緊縮開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一步一個腳印,一次又一次攻克技術難關,默默地向目標邁進……
上面這段話摘編自主流媒體的報道,即便報道里沒有一句提到“毛澤東思想”,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到毛澤東思想。
殲10的最終誕生是帶著很大的“幸運”的。幸運的是,它遇上的是宋文驄同志這樣的一批“又紅又專”的技術人才。他們是新中國、是毛主席培養起來的科技人才,是毛澤東時代賦予了他們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這才有了殲10的最終誕生。
當然,我們還是要感謝美帝國主義這個反面教員,99炸館、41撞機,終於炸醒了很多人,也炸爛了“造不如買”……
殲10的“高光時刻”,我們不該忘記這段偉大卻又悲壯的歷史,不該忘記宋文驄為代表的殲10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