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小面,生死上市局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Chong Lei,CFA

闖關港股,成為遇見小面生死攸關的一場考驗。
日,以重慶小面為主打的連鎖餐飲品牌遇見小面,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對於大多數公司來說,上市通常只是錦上添花的動作,擬上市的公司,往往利潤、規模都達到了一定級別,甚至有些已經可以分紅,對於這些公司的股東來說,上市或許能賺多點,但不上市日子也能過下去。
然而,對於遇見小面來說,情況完全不一樣。翻開招股書,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90%,高速擴張的資金需求持續加劇。別人上市是錦上添花,遇見小面更像是雪中求炭。
能不能順利上市,以及最終能融到多少錢,其是在新消費賽道估值集體回撥的背景下,資本市場對於麵食賽道的估值有多少認同隨便一步走得不理想,都會把遇見小面推至懸崖邊上。
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遇見小面的闖關已超越普通IPO範疇,更像是在流動性緊縮週期中的一場生存突圍。這場資本大考的結果,或將成為中式快餐賽道格局演變的重要分水嶺。
點選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後的邏輯。
千店計劃慢下來了
2014年,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宋奇、蘇旭翔、羅燕靈,在廣州體育東橫街開設了第一家主打川渝風味的麵館,這便是遇見小面。在這之前,宋奇曾在百勝中國、麥當勞從事餐廳運營工作。宋奇曾稱,在麥當勞炸下第一筐薯條時,就有創立品牌,甚至挑戰麥當勞的想法。
發展至今,遇見小面形成以紅豌豆雜麵、金碗酸辣粉、老麻抄手等為主打菜品,同時還售賣特色小面、小鍋冒菜、抄手系列、米飯系列、擼串系列、特色小食以及甜品及飲料等產品,一家餐廳的SKU(最小存貨單位)通常在3040個,在內地市場,主食均價約22元。
後來,遇見小面不斷獲資本追捧。首家門店開業後約一年時間裡,遇見小面就先後獲得了來自個人投資者顧東生及青驄資本的天使輪及天使+輪投資。創立以來,遇見小面至少獲得了六輪融資背後的投資方有百福控股、九毛九集團、碧桂園控股、喜家德創始人高德福等。
目前,宋奇、蘇旭翔及旗下控股公司為遇見小面的一組控股股東,合計持股53.28%,宋奇擔任遇見小面的董事長、CEO,蘇旭翔則是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聯合創始人羅燕靈為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同時她也是宋奇妻子。
百福控股旗下奇昕持股17.16%,碧桂園控股旗下匯碧資金合計持股9.05%,顧東昇持股7.73%,九毛九旗下品芯悅毅持股6.50%,青驄資本持股3.26%,高德福持股3.01%
資本追捧下,遇見小面門店擴張走上了快車道。自2023年以來,遇見小面明顯加快了開店的速度,2022-2024年,其新開門店分別為43家、92家、120家,同期關閉門店6家、10家、12家。截至2024年年底,遇見小面擁有餐廳數量360家,其中直營餐廳279家,特許經營餐廳81家。
此外,遇見小面偏愛在交通樞紐、購物中心、辦公區、住宅區、學校及景區開設門店。而按照餐廳的分佈城市等級來看,遇見小面的門店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截至2024年年底,遇見小面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合計門店為288家(包括直營和特許經營),佔比為80%,二線及以下城市門店僅為69家,佔比約19%,此外,其在中國香港擁有門店3家。
雖然開店速度已經非常快,但遇見小面的門店擴張步伐還不打算停下來。
遇見小面曾計劃在2024年把門店開到1000家。20217月,遇見小面曾對外透露,門店拓展是其未來發展的重點,計劃三年內門店數量增長至1000間。
然而,遇見小面未能完成計劃。20237月,遇見小面修改了目標,其預計在未來一年內新增門店100家,重點佈局長三角區域,並將探索香港市場。不過從招股書披露的資料來看,截至45日,其在長三角區域的門店僅為26家,佔比僅為6.84%
根據招股書中的最新計劃,遇見小面預計2025年開設約120家至150家門店,2026年開設150家至180家門店,2027年開設170家至200家門店,以此計算,到2027年年底,遇見小面至少擁有800家門店,最多擁有門店890家。
不過,由這些規劃也可以看出來,遇見小面相對早前定下的千店雄心,稍微謹慎了一點,背後原因,可能是業績和財務壓力。
驚人的資產負債率
隨著門店數快速擴張,遇見小面近年營收也逐步提高。2022-2024年,遇見小面的營收分別為4.18億元、8.01億元、11.5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66.2%。但相比營收的穩定增長,遇見小面的淨利潤情況就略顯波折。2022年虧損3597萬元,2023年扭虧為盈,利潤4591萬元,2024年利潤為6070萬元。
營收和淨利潤情況結合來看,可以發現遇見小面一方面淨利率其實並不高,另一方面在淨利率基數低的基礎上,還出現了下滑。這背後反映出,遇見小面面臨著單店效率下滑、降價侵蝕利潤等核心問題。
從收入結構上來看,2022年、2023年、2024年,遇見小面直營餐廳收入佔比分別為80.5%83.9%86.7%。顯然,直營模式仍是其核心驅動力。
但成也直營,憂也直營。由於遇見小面的門店大多開在高線城市,在這些地方搞直營,租金貴、人工成本高,還得和各路連鎖餐飲品牌搶生意。經營壓力自然會越來越大。
再加上,從2021年開始,遇見小面賽道的紅利就開始消退,隨著新消費熱潮降溫,不少連鎖餐飲品牌都陷入關店危機。而正是從那時候起,遇見小面無奈地走上了以價換量的路子。
2022年到2024年,遇見小面客單價分別為36.1元、34.0元、32.0元,連續下降。在招股書的解釋裡,公司是主動降低價格,為顧客提供更物美價廉的體驗,以增加銷售額,總訂單量及交易額上升就是證明。資料顯示,遇見小面的訂單總數,2022年的1416萬增長到2024年的4209萬單。
不過,總訂單量及交易額還包含了其餘新大量開店的業績。相對而言,更能反映經營情況、品牌競爭力的同店銷售額,其實是在下滑同店指企業在不同時間段內持續運營且經營條件基本一致的店鋪,能剔除新開店和閉店的干擾,可衡量企業內生增長能力。
根據招股書,2024年同店銷售額各線城市都有所下滑,從7.40億元下降至7.09億元,降幅為4.2%,尤其是一線城市,下滑更多,同店銷售額從2023年的6.03億,下滑至5.72億元,降幅為5.14%
此外,從單店資料來看,也不算理想。2022年、2023年、2024年,其一線城市單店日均銷售額分別為1.20萬元、1.42萬元、1.24萬元;二線城市分別為1.11萬元、1.27萬元、1.16萬元,整體的單店日均銷售額分別為1.18萬元、1.39萬元、1.24萬元,2024年比2023年下滑了超過10%
值得注意的是,過度依賴在高線城市直營不但對盈利能力構成挑戰,也使遇見小面的財務壓力大增。截止2024年末,遇見小面的資產負債率達到驚人的90%,遠高於超餐飲行業40%-60%的安全區間。
同時,遇見小面賬上的貨幣資金為4200萬元,但流動負債高達4.9億元,僅短期借款就5000萬元,已經超過貨幣資金。
要知道,財務壓力下,遇見小面還想著繼續擴張門店,能不能順利IPO,上市後能拿到多少估值、融到多少資金,成了它的救命稻草
但這一切,都要看市場願不願意買它的故事,以及它能否解決增長焦慮。
不可能的三駕馬車?
在中國,開一家麵館有多“卷”?
根據遇見小面招股書,2024年中國中式麵館經營者排名裡,哪怕是排名第一的品牌和府撈麵,在2024年市場份額也只有0.9%排名第二的品牌李先生加州牛肉麵,市場份額0.7%;遇見小面則排名第四,市場份額為0.5%
整個中式麵館前五名加起來,市場份額也不過2.9%。這意味著什麼?中式麵館賽道太分散了,堪稱一片競爭激烈的紅海。
對於準備上市的遇見小面來說,能不能在這個紅海里找到增長引擎,對於能否解決資金壓力、繼續擴張門店規模,顯得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書裡,下沉市場、海外擴張、開放加盟,被視作未來增長的三駕馬車。可現實情況是,遇見小面這三馬車都跑得有點吃力。
先說說下沉市場。根據此前艾媒諮詢的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於中式快餐價格的程度多在20元價格帶。其中,43.7%的人預算金額在20元以下,85.2%的人可接受價格不超過30元。
大家都知道,下沉市場的消費者更看重價效比。想象一下,在縣城或者鄉鎮,大家習慣了10多塊錢一碗的面,突然來了個30多塊的遇見小面,能受歡迎嗎?而且下沉市場分佈零散,食材運輸和冷鏈覆蓋難度大,成本增加,利潤空間就被壓縮了,這買賣不好做。
再看加盟這條路。中式麵館賽道上,遇見小面的競爭對手各有打法。五爺拌麵靠著20元左右的親民價格,在北方二三線城市瘋狂開店,巔峰時期門店超過千家;和府撈麵走高階路線,紮根一線城市商圈開直營店。相比之下,遇見小面的態度更像上面兩家的中間路線,一線城市用直營店維持品牌調性,二三線城市靠加盟擴大版圖。
早在2019年,遇見小面就放開了特許連鎖加盟,但進展一直緩慢。2022-2024年,特許經營餐廳數分別只有59家、69家、81家,特許經營管理收入佔比也逐年下滑,從19.3%降到13.2%
為啥加盟難推進?一方面,現在餐飲行業大開大關現象嚴重,今天開一家店,明天可能就倒閉了,加盟商投資都變得謹慎。而且遇見小面加盟門檻不低,要經歷6個月全職培訓,初期投資95萬元,回報週期12-24個月,很多人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管理加盟商也是個大難題。低線城市加盟商能力參差不齊,要是服務沒做好,引發負面輿論,品牌口碑就砸了。
最後說說出海,難度就更大了。
在海外,遇見小面得從零開始建立品牌形象。它主打重慶小面、酸辣粉這些川渝辣味美食,可海外消費者口味差異大,能不能接受這些重口味食物都是個問題。
而且海外擴張要建立本地化供應鏈,食材運輸、冷鏈倉儲成本比國內高太多。運營管理能不能跟上,品牌能不能實現本地化,都是未知數。消費習慣不同、成本上升,很可能導致利潤率大幅下降。
由此可見,遇見小面的“三駕馬車”或許存在"不可能三角":下沉市場需要極致價效比,海外擴張依賴品牌溢價,加盟模式側重輕資產運營。
當資本市場的審視目光穿透增長故事的表層,這種戰略內在的撕裂性或將引發更深層次的估值折價,致使遇見小面的上市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參考資料:
南都鑑定評測實驗室《遇見小面衝刺“中式麵館第一股”:去年單店銷售額下滑,近七成門店集中在廣東市場》
鳳凰網財經《東北“理工生”拿買房錢開店,要赴港IPO了》
定焦one《遇見小面的“苦生意”:年入11億,每單賺14
出品人:盧樺
主編: 袁明武  責編:角爺
版式:伊妍
商務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