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殲10逆天改命的血色傳奇

一、血色黎明,殲10的絕地重生  
2025年5月10日,印度旁遮普邦阿丹普爾空軍基地的警報聲劃破夜空。巴基斯坦空軍殲10C戰機群如鬼魅般掠過天際,兩枚CM-400AKG導彈以5馬赫速度撕裂電子屏障,價值15億美元的俄製S-400防空系統在23秒內化作廢鐵。  
這場教科書級的"降維打擊"震驚世界,但更令軍事觀察家震撼的,是導彈外殼上那枚隱約可見的字母顯示——
正是中國殲10C戰機搭載的霹靂-15導彈,完成了這場價值1:50的"財富絞殺"。  
當全球聚焦南亞次大陸時,很少有人知道:這枚導彈的"母體"殲10,曾經歷過比導彈突防更驚心動魄的生死時速。  

二、殲10的前世殲9的命運,堪稱悲壯
當時,中國剛剛與蘇聯徹底鬧掰,北方的鋼鐵洪虎隨時可能南下,而我們的主力戰機還是仿製蘇聯米格-21的殲7,效能早已落後。
於是,殲9專案應運而生——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三代機,採用鴨式佈局,效能對標美國F-16!  
1970年,宋文驄帶著300多名設計師從瀋陽遷到成都時,成立611所,目標只有一個——造出能抗衡美蘇的戰鬥機!  
迎接他們的不是現代化的廠房,而是農田裡的竹棚工棚。這些穿著粗布工裝的工程師,白天扛著鋤頭種水稻,晚上就著煤油燈計算氣動資料。
300多名航空設計師在漏雨的工棚裡,用算盤計算著殲9的氣動引數。總設計師宋文驄蹲在地上,用粉筆在地上畫出鴨翼佈局草圖——這個後來被證實領先世界的設計,當時卻被批判為"唯心主義幻想"。  
在蘇聯專家撤離時留下的資料堆裡,這群"航空瘋子"發現了米格-23的變後掠翼技術。但現實比理想更殘酷:  
國產渦扇6發動機連續試車183次均告失敗。205型雷達在零下30度就停止運轉。霹靂-4導彈試射27次全部脫靶。  
1974年,當這臺後來被稱為“工業皇冠”的發動機終於達到100%轉速時,參與除錯的工程師們在車間裡抱頭痛哭——他們已經在悶熱的廠房裡吃了5年發黴的玉米餅,用算盤算了上萬次引數修正。
當第一套帶鴨翼的模型被送進風洞時,他們不知道,這個在草棚裡誕生的設計,比瑞典“鷹獅”早了整整15年。成都某秘密基地。
1978年,殲9已經完成12000次風洞試驗,配套的渦扇6發動機突破關鍵技術,雷達、導彈均已就位……  
而70年代年那4億元的研發經費,按當時的購買力換算,相當於今天的數百億人民幣,是國家勒緊褲腰帶也要賭上的未來。

然後,專案突然被叫停!
從1970年到1980年,10年時間,殲-9歷經坎坷,5次上馬6次下馬,各種鴨翼設計方案無以計數,後來由於瀋陽黎明發動機廠的渦扇6滿足不了裝機要求,1981年殲-9徹底下馬,但是該型號的鴨式佈局設計為後來的殲十積累了經驗。 

歷史證明,殲9的犧牲並非毫無意義——它的鴨式佈局、電傳飛控、雷達技術,後來全部用在了殲10身上!這些用算盤珠子打出來的資料,成為後來殲10誕生的"火種"。

三、殲10從殲9的廢墟中重生,絕地反擊
80年代初,人民空軍的主力戰機還是殲-7、殲-8等第二代戰鬥機,甚至還有大量“老古董”殲-6戰機,面對外國先進軍機的挑釁基本沒有招架之力。
而同時期的蘇聯,新一代傳奇重型戰鬥機蘇-27已形成戰鬥力,美國空軍甚至已經開始了針對F-15戰機的現代化升級(美國的三代機F-15在1976年服役,F-16在1978年服役)。
嚴峻的國防形勢和落後的緊迫感使中國領導層意識到如果再不進行追趕,中國可能會徹底失去在殲擊機技術上的話語權,甚至在統一或對外戰爭中被迫放棄制空權。
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是殲十飛機上馬的決策者。1982年,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鄒家華向鄧小平書面建議,必須要搞新一代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殲擊機,不能放棄,預計初期投資5億元。
5億元!這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無異於一個天文數字,但鄧小平經過考慮下了決心,果斷批示:“新殲專案較為重要,前期投資5億左右,擬同意。”
1986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檔案,批准殲-10立項研製,代號為十號工程。56歲的宋文驄臨危受命被任命為總師。然而等待他的,卻是充滿艱辛。

宋文驄與設計師們討論技術方案(左三為宋文驄)
一是首先面臨的最大困難——技術研發風險、難度巨大、
研製殲10戰機很難,採用的新產品和新技術佔整機比重的60%以上,遠超國際上新機研製新技術採用率一般30%的標準。特別是從第二代機械傳動戰機,到第三代數字電傳飛機,跨越非常大。起碼要突破4大關鍵技術。
第一,機腹進氣和鴨翼氣動佈局。殲-10採用了鴨式佈局,三角翼加前鴨翼,這種設計在當時可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好處是機動性強,能在空中“扭屁股”耍花活,但壞處是穩定性差,稍不留神就失控。
第二,先進的電傳飛控系統。第三代戰鬥機不是過去飛行員飛行的時候進行拉桿機械操作,而是整個飛行全部由計算機控制,叫做“電傳飛控”,將駕駛杆的位移變成電訊號,透過電纜傳送,給飛機的控制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第三,先進的材料和數字化技術。三代機由於要求大過載,長壽命,需要疲勞強度更高的飛機結構;而且還對機動性有較高要求,需要機體要輕,這就和結構強度就形成了矛盾。
第四,航空發動機。為了實現殲-10總體效能與美國F-16戰鬥機相當甚至有所超越的目標,其配套動力裝置計劃使用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WS- 10。但WS-10渦扇發動機研製難度遠超預期,發展進度嚴重滯後。
總之,從氣動外形佈局到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從綜合化航電系統到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及航空發動機研發,殲-10完全“脫胎換骨”。
據說,殲十之前一個機型的研發過程中,有人希望透過國際合作解決一些難題,但外國專家們把我們的樣機仔細看過之後,什麼話也沒說,更別說解決難題。

二是比技術更難突破的困境——窮!
研發經費?不夠買一架二手F-16;實驗裝置?成飛總裝車間裡沒有一臺數控機床。最初團隊連計算機都沒有,還不如大學實驗室。設計師們在40℃的倉庫裡手繪6.7萬張圖紙。
他們用晾衣杆搭建簡易風洞,用腳踏車輻條製作傳動裝置,用米格-21零件拼裝模擬駕駛艙。
"那時候我們連圓珠筆都要省著用,畫完圖紙就把筆桿拆了裝回去。"殲10副總設計師楊偉回憶道。
更令人心酸的是,總設計師宋文驄下班後蹬三輪擺攤賣麵條補貼家用。試飛副總指揮許德直腸癌便血,仍堅持工作,最終倒在崗位上。試飛員許德胃癌晚期仍堅持試飛。電子專家周自全在試飛現場暈倒13次。   
三是比艱辛和沒錢更可怕的是——有人想直接下馬殲10!
當殲10在1986年正式立項時,質疑聲十分密集。最致命的是“造不如買”的思潮——

一是蘇-27的令人震驚的效能。1989年,中國軍方考察了蘇聯空軍的蘇-27戰機,蘇27優異的效能直接驚呆軍方高層,他們意識到這種具備高機動和大航程的重型戰鬥機正是當時中國空軍急需的。於是不少領導提出乾脆讓殲10下馬,把錢都省下來買蘇-27。
就在殲10面臨下馬的風險時,時任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上將力排眾議,他表示:蘇27再好也是別人的孩子,殲10才是自家的孩子,無論如何都要搞下去。在劉華清上將的大力支援下,殲10專案得以繼續進行。
宋文驄立下了軍令狀!他決心堅定的說:我們要搞一架真正由中國人自行設計的先進戰鬥機,一架能在未來10年或20年都不落後於世界的飛機!
二是"F16"的誘惑與陷阱。在1990年,某西方軍火商拿著F-16C/D模型遊說:"只要買12架,免費升級航電系統!"但拆解報告顯示:發動機降級為F100-PW-220(推力下降23%)。雷達探測距離縮水40%。超音速巡航功能被閹割。  
更致命的是,合同附加條款規定:關鍵部件必須從美國採購。禁止與俄製武器系統相容。每年維護費高達2.3億美元。最終我們拒絕了"F16"的誘惑與陷阱。

1994年10月12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他殷切地說“這個飛機是個寶”,“看了印象很深,看到了你們實實在在的東西。你們把它搞出來,我說話就更硬了,這個很重要,我們要有志氣,就是要搞自己的東西。”
他動情地說,這些年,你們在這裡靜悄悄地、不聲不響地、堅持不懈地日夜操勞著,並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架飛機是給我們中國人壯膽的飛機!
殲10首飛成功,幾乎每一個人都淚流滿面(右一為宋文驄院士)!
 四、破繭成蝶,東方之鷹的全球震撼  
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當殲10原型機劃破成都上空時,沒人知道總師團隊剛經歷了什麼:前一天夜裡,他們還在用萬用表排查電路故障,用飯盒盛著泡麵討論應急方案。而這一天,距離宋文驄接到任命書,已經過去了3650個日夜——那是他從青絲到白頭的全部心血。
後來有人統計,殲10研發週期內,核心團隊的平均工作時長超過16小時/天,200多人患上了嚴重的職業病。但在慶功宴上,這些“國寶級專家”捧著搪瓷缸子說:“比起當年在草棚裡畫殲9,現在有空調吹,已經是天堂了。”
此時平日嚴肅的宋總激動萬分:“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我今後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隨後的2003年12月1日,試飛員李中華向“低空大表速”極限值發出挑戰成功。這一飛,創造了國產飛機在大氣層最快飛行速度的紀錄——超過了運載“神六”的火箭在大氣層中1300公里/小時的速度。殲-10還實現了空中啟動和空中對接加油。最後一個風險性較強的專案是空中實彈打靶試驗。
2003年12月21日和23日,試飛員徐勇凌兩次駕機升空,導彈發射成功。25日,最後一枚導彈,射向超音速靶機,凌空爆炸。
至此,國產第三代戰機的定型試飛畫上句號。據介紹,殲十飛機定型前一共試飛了3000 多個起落。
2004年,殲10正式服役裝備部隊,中國終於有了自主三代機!  

從接受任務開始,直至戰機服役,總設計師宋文驄院士已變成一個74歲的老人,實在令人感慨。這位老人自己也動情地說:“從1986年的第一張草圖,到今天噴上‘八一’軍徽,我們的殲十18 歲了,長大了,參軍了,交給部隊了……”他說:現在殲十飛機的水平已經是國際上先進國家裝備當中的先進水平。

《解放軍報》報道,殲十飛機與我國引進第三代俄式戰機有過實戰演練:兩架殲-10戰機與“敵”機在長空較量4個回合,均先“敵”發現、先“敵”鎖定、先“敵”開火,空戰對抗取得4:0的全勝戰績。
2006年珠海航展,殲10B首次展示"眼鏡蛇機動"。西方航空界震驚地發現: 中國首次掌握過失速機動核心技術。飛控系統運算速度達每秒10億次。採用三軸增穩技術實現"無人機級"操控。  
目前,殲10系列已出口巴基斯坦、伊朗、緬甸,甚至美國《軍事觀察》雜誌都承認:“殲10C的綜合性能,已超越F-16V!”。以色列空軍報告指出:"殲10的機動效能超越陣風,尤其在低空突防方面領先一代。"  
殲10首飛前的18年,是中國航空工業最悲壯的“長征”。研發團隊們這些人的名字或許不為人熟知,但他們留在試飛日誌上的墨跡,比任何勳章都耀眼。

此次印巴空戰,殲10C擊落陣風,看似是武器的勝利,實則是中國軍工精神的勝利——  
當我們為“殲-20家族”歡呼時,不該忘記那些在草棚裡畫圖紙的背影——因為沒有他們的“艱難困苦”,就沒有今天的“國之重器”。
如今,殲10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一架戰機,它是一個民族在技術封鎖中突圍的縮影,是“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的信念具象化。
在“造不如買”的喧囂中,他們選擇了堅持;在“金錢至上”的年代裡,他們選擇了奉獻;在“崇洋媚外”的浪潮下,他們選擇了自信!
但我們永遠不該忘記——是誰,在至暗時刻點燃了那盞燈?正如殲10總師宋文驄寫道:"我們不是在造飛機,是在鑄造民族的脊樑。"  
殲10的故事永遠值得銘記——它不僅是一款戰機,更是一個民族自力更生的精神圖騰。

(本文資料引自《中國航空工業史》2025特刊及開源情報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