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阿欣
一家總部位於廣州的“重慶小面”,準備上市了。
4月15日,遇見小面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衝擊“中式麵館第一股”。
創辦11年來,這家以重慶小面為主打的川渝風味連鎖麵館以平均每10天開一家新店的速度,將400家門店鋪進22座城市。2024年總商品交易額計算,遇見小面為中國第一大川渝風味麵館經營者及第四大中式麵館經營者。
小面,這種重慶最常見的主食,如何被做成一門大生意?
– 01 –

2014年,三位年輕人在廣州體育東橫街一個僅30平米的小店裡,掛上一條橫幅,開啟了“遇見小面”的創業之旅。
創始人宋奇2008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專業,之後又在香港科技大學獲得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後,他先後就職於麥當勞(香港)、百勝餐飲(廣州)等世界500強企業。
在創辦遇見小面之前,宋奇嘗試開過茶餐廳、餃子館,都賠本了。第三次轉型,他們決定做重慶小面,這源於《非誠勿擾》節目主持人孟非經常說自己愛吃小面。
宋奇夫妻倆遠赴重慶,向夫妻老店拜師學藝。他們成功將麻、辣、鮮、香的味覺體驗,轉化為“油溫210度”“20g鹽”這樣精確的理工式操作手冊,讓街頭小吃成功轉變為可規模複製產品。
此次轉型成效顯著。幾個月下來,日流水從一天一千塊漲到七八千元,日翻檯20多次。宋奇意識到,一方面市場接受小面;另一方面,流程可複製,意味著能夠連鎖。
然而,“重慶小面的品牌化和連鎖化並沒有案例可參考,只能我們自己去摸索。”
探索產品花了最多精力。在店鋪開了幾家後,宋奇就發現“遇見小面”不能只有小面,顧客對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很高。“消費者有不同的需求,而且隨著消費頻次逐漸增多。他們吃過一個產品後,就更想品嚐不一樣的東西。”
宋奇和團隊就把川菜、重慶菜和小面進行了融合,先後推出了許多創新菜品。宋奇更願意把“遇見小面”看做是一家以重慶小面和川渝小吃為主打綜合性小餐廳。
– 02 –

除了招牌重慶小面,遇見小面目前還拓展出川渝特色小吃、燒烤、現炒澆頭面等豐富的產品線。
它的核心產品是重慶紅碗豌雜麵,這碗麵讓廣東人“又怕又愛”。
為了打造出獨特的口味,團隊多次深入重慶學習。他們將“幹溜”小面的濃烈風味與廣式餐飲的精緻體驗巧妙結合,既保留了川渝美食的麻辣靈魂,又透過“微辣”選項滿足了南方消費者挑剔的味蕾。
真正讓遇見小面脫穎而出的,則是其早早建立的數字化運營體系。
從第一家店開始,微信點餐、標準化調料配比、智慧訂貨系統就取代了傳統餐飲依賴“手感玄學”的模式。
當同行還在為人工排班等問題煩惱時,遇見小面已經開始利用演算法預測客流、依靠資料驅動供應鏈,而且能讓95%的顧客心甘情願掃碼下單。
這種“後臺複雜、前臺簡單”的運營方式,使遇見小面在2019年後的擴張過程中能極大壓縮成本。即使疫情期間,擴張也沒有停止。2020年下半年,“遇見小面”狂開50餘家店,完成超百家店目標。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5年4月5日,遇見小面的餐廳網路涵蓋中國內地22個城市的374家餐廳,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6家餐廳。
從城市等級分佈來看,一線城市的門店佔比高達73.27%,新一線、二線城市分別佔比7.59%、16.50%。
這碗人均消費32元的餐館,已成為中式麵館賽道中增速最快的黑馬。招股書資料顯示,2022年度至2024年度,遇見小面分別實現收入約4.18億元、8億元及11.54億元人民幣;年內利潤分別約為 -3597.3萬元、4591.4萬元及6070萬元人民幣。
– 03 –

遇見小面所處的中式麵館賽道,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而其中的“川渝風味”細分市場更是發展迅猛。
據行業報告顯示,整個中式麵館市場規模正以每年12.7%的速度增長,從2020年的1833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2962億元,預計到2029年將突破5100億大關,這幾乎相當於再造一個海底撈的體量。
川渝風味麵館在其中表現尤為突出,年複合增速達13.2%,妥妥的“辣味經濟”扛把子。
這背後,藏著中國人“嗦面”的硬需求。既能當快餐填飽肚子,又能當小吃解饞,還自帶地域文化Buff,可謂是餐飲界的“六邊形戰士”。
2021年至2023年,中式新消費投資浪潮興起,粉面館賽道湧現出一批頭部品牌,除了遇見小面,還有張拉拉、陳香貴、馬記永以及和府撈麵等。
2023年之前,中式餐飲備受資本青睞,粉面館賽道更是有由高瓴創投、騰訊投資、金沙江創投、紅杉基金等組成的明星陣型加碼輸血。
但從2023年至今,資本對新消費賽道逐漸迴歸冷靜。
– 04 –

遇見小面能殺出重圍,早被資本圈的“老饕”們盯上了。青驄資本、九毛九、弘毅投資,碧桂園等一眾知名機構紛紛入局;喜家德水餃創始人高德福也投身其中。
“遇見小面”早在2014年底及2015年初分別拿到兩筆天使輪投資,共計300萬元,投資方為投資人顧東生和青驄資本。2016年獲得來自弘毅投資旗下百福控股的2500萬元A輪融資。
弘毅投資的王小龍在投資遇見小面時就曾感慨,與其他餐飲創業者相比,遇見小面的創始團隊十分出眾。
首先,團隊成員都是高學歷精英人才,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其次,他們年輕,更能把握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最後,有想法的人很多,但能腳踏實地做事的人較少,而遇見小麵糰隊非常務實,很有希望成為中國快餐領域的一匹“黑馬”。
碧桂園創投看中的則是遇見小面“供應鏈 + 數字化”的優勢組合,認為這是中餐領域少見的理工男創業樣本。
就連前京東CEO徐雷也加入其中擔任獨董,希望將京東的“毛細血管式下沉”戰術應用到麵館行業。
這些大佬們的共識很直白。在標準化程度低、同質化嚴重的中式快餐裡,誰能把“油辣子香”變成可複製的資料,誰就有機會吃下最大的蛋糕。
如今這碗小面年入超11億、淨利破6000萬的成績單,算是給資本圈遞了張香噴噴的“驗貨單”。
– 05 –

近幾年餐飲江湖最刺激的戲碼,莫過於“螞蟻雄兵”們在細分賽道里掀起的風暴。
就拿“米村拌飯”來說,這個從吉林延吉起家的朝鮮族拌飯品牌,硬是把人均27元的生意做成了1800+直營店的巨無霸,閉店率不到1%。秘訣?還是供應鏈最佳化,用“食堂級定價”幹出了米其林式的供應鏈把控。
再看“牛得道”,專注毛肚這一火鍋必點單品。自研全自動蒸煮線把口感標準差砍掉60%,在紅海市場撕出年增3.2億的缺口。
資本圈早就“聞著”味來了。
除了對遇見小面的投資,九毛九集團押寶太二酸菜魚,靠著“四人以上不接待”的獨特經營策略和僅20道SKU的極致精簡菜品,讓酸菜魚成為集團78%的營收主力。
就連瑞幸這種“咖啡叛將”都跨界攪局。9.9元風暴捲走3億使用者,順便教會整個行業什麼叫“數字化快時尚”。
這背後藏著的,是資本對“六邊形戰士”的狂熱追捧。既要能像蜜雪冰城在下沉市場鋪4.6萬家店,又要能像海底撈把火鍋底料生產線塞進智慧物流中心,日均處理200噸食材。
細品這些案例,分明是場“效率革命”。當餐飲業從單純的“廚藝比拼”轉變為“體系戰爭”,供應鏈成為了新的競爭焦點。
米村拌飯讓高管下店當店長,遇見小面用300元攝像頭替代人工稽查,都是為了解決中餐“千店千味”的難題。
資本瘋狂投資的背後,是看到了餐飲行業正從“散裝江湖”向“巨無霸時代”嬗變。
這賽道哪是紅海?
分明是藍得發紫的增量戰場,這取決於你用傳統眼光來看,還是用數字手段來幹。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圖片源自微信圖片。
鉛筆道近期推出了一款爆炸產品——媒體VIP會員,核心亮點是:以一頓午餐的價錢,聘鉛筆道為你的年度媒體顧問,1年6次專屬顧問時間,做你媒體圈的貼身朋友。詳情可以檢視連結



歡|迎|聯|系
想獲得調研,請聯絡:pencil-news
想商務合作,請聯絡:renguozhou2019
想加入創業社群,請聯絡:Pencil-news
想進行市場合作,請聯絡:Pencil-news
文章轉載,請聯絡:Pencil-news

推|薦|閱|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