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119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是做企業培訓拓展訓練的。這兩年市場特別不好,這兩年年虧了很多錢,要換賽道嗎?”
上面這個問題,是昨天早上直播時有小夥伴問到的。
的確,過去的這三年,中國千行百業都面對巨大的承壓。其中服務業很難,消費類的服務業更難,不是剛需的消費類的服務業難上加難。
而恰巧企業培訓就是這樣一個類別。那麼未來企業培訓這個市場還有機會嗎?應該堅守還是換賽道呢?先聽聽小夥伴們的判斷。
在直播的時候圓方是這麼回答的:
培訓市場,拓展市場,內訓市場,這些年是否不景氣?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這些年受經濟影響挺大的,因為任何時候當經濟下行的時候,在利潤下降的時候,在企業不賺錢的時候,企業去控制預算,最先控制的。就是像研發,培訓,這些長期才能看到效果的預算。
不過,即便市場下降,現在有非常多一些很優秀的公司,在這方面投入,雖然是很大的。
所以給這位夥伴的建議圓方說,首先你要去找到更多優質的合作伙伴,在當下經濟環境中依然能賺到錢,有經費的合作伙伴。
其次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課程價值,如果今天做內訓做拓展,依然是帶著大家玩玩遊戲,那麼既可替代性就太強,你做的別人也能做,賺錢就會很難。所以要培養自己獨特創新的競爭力。
所以這麼去理解,其實換賽道並不是一個特別明智的選擇。因為現在各行各業都很卷,而你在你所熟悉的領域有資源,有客戶,有口碑你都不賺錢的你去一個新的領域賺錢的可能性其實是會降低的。
02
所以,培訓行業的機會在哪裡呢?
三年前,圓方在一次創業課上分享過一個觀點:
培訓行業的本質是"知識槓桿"。當企業主開始削減這根槓桿時,本質是在質疑知識轉化的效率。
但有趣的是,越是艱難時刻,真正優質的培訓服務反而會產生"馬太效應"。
就像1929年大蕭條時期,美國管理諮詢行業逆勢增長42%,誕生了麥肯錫這樣的百年巨頭。
培訓行業當下的困局,實則是行業洗牌的訊號。
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企業培訓市場規模同比下降18%,但其中領導力發展、數字化賦能的細分賽道卻同比增長27%。
這說明什麼?不是市場在萎縮,而是需求在轉移。就像汽車取代馬車的時代,抱怨乘客變少不如思考如何造出第一輛福特T型車。
03
其實這些年圓方也有見到逆勢增長的培訓企業。
圓方見過一個深圳的內訓拓展企業,20年也遭遇了巨大的衝擊。但是他們沒急著轉行做直播帶貨,而是用半年時間研發"沉浸式戰略沙盤"產品,把傳統的團建遊戲升級為涵蓋戰略推演、組織診斷的決策實驗室。
結果單客單價從人均300元躍升至8000元,許多全國知名等企業主動包場,2025年這兩三個月營收已超2019年同期。
這印證了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觀點:"動盪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盪本身,而是沿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04
圓方覺得,當下企業培訓市場正在經歷三重重構:
價值重構:
從"體驗消費"轉向"效能投資"。
現在圓方自己企業批准培訓預算必須回答三個問題:
-
能否提升人效? -
能否縮短決策週期? -
能否量化ROI?
交付重構:混合式學習成為新基建
單純的知識已經意義不大,如何透過沉浸式的體驗讓團隊有感知才是關鍵。
生態重構:培訓正在融入產業價值鏈
圓方認為今天的培訓部門應該升級為
"組織效能中心",
培訓師轉型為
"效能診斷師"。
而企業的培訓
不僅用於內部培養,還成為行業的標準的准入標準
05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換賽道真是最優解嗎?不妨看看餐飲行業的啟示。
2013年
"國八條"
出臺後,高階餐飲哀鴻遍野,但西貝莜麵村透過重構客群定位、產品結構、服務場景,反而實現逆勢增長。培訓行業同樣需要這樣的"供給側改革"。
最後分享一組資料:
日本經濟失落的30年裡,企業培訓支出年均增長4.2%;德國製造業升級期間,培訓行業產值翻了三番。
歷史總在證明,經濟下行期才是真正的好公司修煉"內功"的黃金視窗。
就像尼采說的:
"當一棵樹嚮往星空,它的根會向黑暗深處扎得更深。"
與其在寒冬裡尋找新土壤,不如把根系延伸到別人夠不著的地底。
畢竟,所有偉大的事業,都是在下行週期裡埋下種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