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預賽公佈決賽名單,共有801人晉級。參賽選手來自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平均年齡22歲,主要來自北大、清華、麻省理工、劍橋等世界知名高校。
姜萍,一位學習服裝設計的17歲女孩戰勝一眾名校學生,拿到93分的成績,預賽排名第12位,成為該賽事舉辦以來首位進入決賽的中專在讀生。
儘管官方沒有透露今年的報名人數,但根據2023年資料我們可以推斷出,該賽事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去年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5萬多人報名預賽,最終只有685人成功晉級,晉級率在1.3%。
姜萍的橫空出世引發了全網熱議。常熟理工學院向姜萍伸出橄欖枝,歡迎她報考該校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同濟大學、江蘇大學、東華大學等學校也紛紛發文,歡迎姜萍報考。
姜萍的夢想是報考浙江大學。對此,浙江大學宣傳部工作人員答覆表示,破格錄取等情況涉及相應程式,暫無法解答。由於專業限制,姜萍只能就讀江蘇省內的三所高校,她最好的選擇是常熟理工學院。
不少網友希望姜萍被浙大“破格錄取”,甚至揚言稱:“這些學校配不上她,去麻省理工學院,輕鬆獲取Offer沒有問題。”
假如平行世界的“姜萍”出生在美國,她當真像網友所說的那樣,能被全球頂尖理工學府——麻省理工學院輕鬆錄取嗎?
對於不瞭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的人,我們快速科普一下:
麻省理工學院是全球最頂尖的理工學府,以尖端的研究、創新教學方法聞名於世,工程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經濟學、建築學都是優勢學科。該校在2024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一,斬獲QS55個學科排名中32個學科第一,在U.S.News全美最佳綜合性大學榜單中排第二名。
美國大學的本科院校通常要求學生擁有一個高中文憑才能申請。如果你接受在家教育(Home School),至少得有個自考學歷,比如被北美大部分高校承認的GED考試(Gene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但麻省理工學院是一個特例。官網寫道:申請MIT對申請者沒有任何年齡限制,也不要求高中畢業才能申請。
為了篩選出跟學校最匹配的學生,麻省理工學院對於學生的教育背景沒有嚴格的限定:不論你來自公立、私立學校,還是特許學校、家庭學校,只要你在理工科方面有天賦,MIT都會稽核你的申請。
美國最接近中專的學校是職業學院(Vocational College),由美國政府支援的兩年學制機構,強調教育職業化,提供特定工作所需的職業教育或技術技能。
假如平行世界的“姜萍”在美國上職業學院,從學校規則來看,她仍有資格申請麻省理工學院。
不過根據Class of 2027MIT錄取者的背景,職業學院在錄取者中佔比為0,在家上學僅佔到1%。
儘管MIT對於學生背景沒有嚴格的限定,對於學生上過的學術課程卻有一定要求,希望學生至少有紮實的數學和物理學基礎。
MIT官網也羅列了往屆錄取者上過的高中課程:微積分數學、一年以上物理/化學/生物、四年英語、兩年英語以外的外語、兩年曆史/社會科學。
考慮到“姜萍”所上的職業學院可能不提供上述課程,MIT在官網貼心地給出了建議,比如歡迎學生就讀包括社群學院在內院校的雙重入學(Dual-enrollment)課程、參加線上高中、結構化課程、自學AP考試等。
只要“姜萍”透過自學上的課程證明了自己的學術能力,MIT都會根據她的情況認真考慮。
講完了MIT對高中課程的要求,我們再來看看對於申請者學術方面的硬性要求。
儘管學校官網寫道,對於申請者沒有最低的GPA要求,大部分申請者至少保持3.5以上的績點,且數學和科學課程大多拿A。
根據學校提供的2022-23年Common Data Set資料顯示,97%MIT錄取者的高中成績能排到年級前10%。
如果“姜萍”想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光有數學成績是遠遠不夠的,其他理工科也應當保持優秀(接近滿分)的成績。
除了成績單,
MIT還要求學生遞交標準化考試SAT或ACT的成績
。你可以理解為美國版“高考”,重點考察學生的閱讀分析和數學能力。MIT採用標化必交政策(Test-required),這一塊的考試是逃不掉的。
MIT十分重視錄取者的寫作和溝通能力。官網寫道:“我們相信,任何領域的學生都應該寫出清晰有條理、雄辯(Eloquent)的散文,令人信服地呈現事實、資料和想法。”
也就是說,“姜萍”光有數學天賦還不夠。MIT希望她擁有做學術研究的閱讀、表達和寫作能力。只有這樣,她才能完成麻省理工學院大學四年的“交流要求”(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
所有MIT本科生四年要完成4個交流密集型科目(CI):兩門人文藝術或社科(CI-H)、兩門專業方向的交流密集型課程(CI-M),確保畢業生離開學校時能成為一個有說服力的自信溝通者。
麻省理工學院官網顯示,50%的錄取者SAT分數落在1520-1580(滿分1600),數學單項780-800。ACT分數為34-36(滿分36)。
“姜萍”在標化考試閱讀方面得拿到接近滿分的成績(SAT閱讀單項740-780,ACT閱讀單項34-36),才有機會挺進下一輪課外活動的篩選。
MIT在官網推薦了一些高含金量的競賽和活動,比如各種學科的國際奧林匹克競賽和資格賽。
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高選拔類(Highly Selective)的科學發明展覽會/比賽、機器人技術挑戰賽。
或者麻省理工官方舉辦的競賽,比如我們曾經有一個被MIT錄取的學員,參加了MIT舉辦的Math Prize for Girls,AMC前300的女生會被MIT邀請參加的比賽。
姜萍參加的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預賽算是“全球性的賽事”,雖然官方沒有公佈各個國家參賽選手的人數佔比,從已有的資訊我們看到,今年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參與其中。
去年該比賽預賽的晉級率低至1.3%。姜萍預賽第12名的成績,放到美國差不多對標美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USAMO)晉級數學奧林匹克專案(Mathematical Olympiad Program,簡稱 MOP)。
數學奧林匹克專案(IMO)是一個為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選拔訓練美國隊準備的為期三週的夏令營。USAMO排名前12位的美國選手,不論年齡大小,都會被邀請進入訓練營備戰IMO。
Quora上面有人科普過:“晉級MOP的選手被MIT錄取的機率為95%,但光有這樣一個活動是遠遠不夠的。你得保持全科優異成績、拿到另一個學科的美國奧林匹克金獎、在科學研究專案(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這樣的頂級STEM暑期課程做個人專案的研究,才能確保MIT的錄取。”
從競賽獎項來看,除了學科比賽的深度,MIT還希望看到申請者參與競賽的廣度:科創類、人文社科類競賽都是能讓你的履歷錦上添花的。
小紅書MIT數學系畢業校友宣稱,像姜萍這樣的家庭背景能在高含金量的數學競賽中取得亮眼的成績。在TA看來,這段勵志經歷是一種加分項。
對於哈佛大學這樣的“藤校老大哥”也許是這樣,但對於麻省理工學院可真不一定。
根據MIT填寫的2022-23年Common Data Set反映,品格/個人品質是學校最為看重的點,這需要透過文書、推薦信和麵試等軟性材料凸顯。
官網給了我們線索:合作精神、主動性、冒險精神、實踐創造力、強烈的好奇心、平衡生活的能力(MIT有一道文書題:告訴我們一件你僅僅為了快樂而做的事情,希望看到學生做題以外的興趣)。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能力和願景——這也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使命。
而MIT對於“第一代大學生”(First Generation)的看重程度僅僅是“Considered”(會考慮)。身份背景不是學校最關心的,它更關注錄取者的理工科硬實力和綜合素質。單出一張“身份牌”,在MIT招生環節裡走不長遠。
這也不能怪MIT冷酷無情,它只是在人才篩選上非常嚴謹。
雖然MIT是少數採取Need-blind助學金政策的學校,對錄取者的經濟需求有求必應,對於家庭年收入低於14萬美金(摺合成人民幣101.6萬)的學生一律學費全免,這是因為學校不希望學費成為學生上學的阻礙,但不代表MIT對低收入家庭、初代大學生在錄取上會有特別的偏好。
這裡再給大家分享一個冷知識,麻省理工學院取消傳承錄取(Legacy Admission)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學校不會因為錄取者是校友子女就降低錄取標準。
用官方的話來說:“我們不在乎你父母、祖上三代有沒有人上過MIT…我們只是對多代精英血統的複製單純不感興趣。如果招生委員會中有任何人為了所謂的‘優秀血統’,支援招收一個平庸的申請者,TA會被毫不留情地踢出去。”
不過MIT確實會對女生申請者有“優待”,這一點在錄取率上有所體現。根據2022-23Common Data Set資料顯示,MIT那年總錄取率為3.96%,男生的錄取率為3.06%,女生的錄取率為5.55%。*
*錄取資料包括美國本地學生和國際生錄取,國際生沒有美籍和綠卡背景,被MIT錄取更是難上加難。
從資料上我們看到,女生錄取率比男生錄取率高不代表女性理工科能力不行,MIT要放水。而是因為女生申請MIT人數僅為男生的一半,MIT為保持男女錄取人數比例1:1,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
關於這點,我們之前也用資料證明了,不是所有理工牛校的女生錄取率都比男生要高,最終還是取決於申請人數的多少。
如果一所美國理工校的女生申請人數是男生的兩倍,男女招生人數一比一,那女生錄取難度自然比男生更高,篩選標準也更嚴格,你說是吧?
美國本科申請體系講究的是整體評估(Holistic Review)。學術成績、標化考試成績、課外活動和獎項、申請文書、推薦信、面試等因素都會影響你的錄取結果。麻省理工學院的招生代表了這一升學體系下的最高標準。
看到這裡你大概明白了吧:
假如“姜萍”手頭僅有一個高含金量競賽,只能算擁有一塊敲門磚。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非常理解網友生怕“明珠蒙塵”的心理。江蘇是高考大省,每年人才分流嚴苛。在網友眼中,像姜萍這樣數學上有天賦的學生,理應獲得更好的栽培和引導。
廣大網友希望姜萍得到的是一種實質正義(Substantive Justice)。這種正義強調“給予每個人應得的對待”,簡單理解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但不論國內的浙大也好,美國的麻省理工也罷,這些高等學府更推崇一種程序正義(Procedural Justice)。它強調的是系統/規則的“正當性”。
倘若某所大學今天破格錄取了“姜萍”,就等同於推翻了它以往的招生規則。
未來可能會出現千千萬萬想要透過晉級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預賽上大學的選手。萬一有了這個“破格錄取”的先例,這學校後續恐怕得照單全收所有人了…
教育絕非兒戲。任何地方的教育系統都不應被“民意”所左右。哪怕是橫空出世的天才,也必須遵守學校的招生規則。
即將來到北美留學的小夥伴們!
快進2024北美新生福利群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