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公佈了決賽名單。
2024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是由阿里巴巴公益、達摩院舉辦的,今年是第六屆,這項競賽不設報名門檻、以趣味性著稱,吸引了各行各業,不同身份、不同學歷的數學愛好者參加。
今年共有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801名選手進入決賽,平均年齡22歲,其中雲集了北大、清華、MIT、劍橋等頂級選手。
但在星光璀璨名校生中,17歲的中專生薑萍以93分的成績爆冷拿到第12名,在這份名單上尤為突出。


姜萍來自江蘇漣水中等專業學校,學習服裝設計專業,雖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高等數學教育,但她對數學的感覺從初中就開始了。
起初她覺得自己對數學的感覺特別敏感,同學的作業只要掃一眼就知道做了沒有什麼價值。

她更喜歡做高數,有難度的題目可以帶給她探索的慾望和成就感。
但由於偏科嚴重,在種種因素下,原本考上了普通高中的姜萍來到了這所中專學習服裝設計。第一次月考數學高分成績,這也引起了數學老師王老師的注意。
在王老師的引導下,姜萍開始自學《高等數學》《數學分析》,甚至研究起了全英的《偏微分方程》。
姜萍一邊藉助翻譯軟體和英漢小詞典,一邊學習數學。除了學校安排的課程之外,她的其他時間基本上都傾注在學習上。

參加2024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來自王老師的鼓勵,一開始姜萍並沒有多大的信心,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
比賽持續了兩個整天,除了吃飯和睡覺,姜萍一直在做題。直到現在,她還在思考那道複雜的幾何題。
正當很多人對這樣一個數學奇才學服裝設計感到可惜時,姜萍說,服裝設計是自己的Plan A,探索數學世界是Plan B。
當提及自己的夢想,姜萍希望自己可以考大學,但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這個愛好。

姜萍其實就是《心靈捕手》照進現實!
電影講述了一名在麻省理工學院做清潔工的威爾·亨廷,在黑板上輕鬆解出麻省學生都無法解出的高難度數學題的故事。
而姜萍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
正是因為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即使在讀其他專業,她也願意沉浸在數學中,最後取得優異的成績。
在她看來,數學和服裝設計是有相通之處的,數學無處不在,在服裝設計畫圖製圖、衣服制作與剪裁,其實都蘊含了數學之美。
她喜歡和擅長的偏微分方程就和服裝設計的畫圖有相通之處。她說,它們的對稱性太美了。在服裝作畫時突然冒出來的設計靈感,有時候就來自於數學。
在此之前帶著數學題出海的33歲遠洋海員許家富,去年證明尤拉常數公式的95後外賣小哥,再到17歲勇闖數學競賽的中專生。
這些出乎大眾意料的例子,恰恰說明了我們的學術體制和考試製度過於脫節。全科成績是選拔的標準,偏科會讓有天分的學生過早被分流。

即使在某一方面擁有出色的天賦,但是最終也難以走到學術研究的殿堂。
從學術角度來說,搞學術其實更需要專才,需要人對某一領域充滿探索的熱情,對某一領域的問題有獨特的想法。
這些能力並不是培養出來的,更不是考試選拔出來的,而是由興趣來驅動的。
但數學作為一門高考主科,註定了學生在學習時有很大的功利性。

袁亞湘院士就提到,孩子對數學提不起興趣時,關鍵是要培養興趣。
很多家長賭不起,只能讓孩子大量刷題、超前學習,卻進一步扼殺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從而牴觸數學。
“數學跟別的學科不同,別的學科要背很多東西,數學是真正學懂以後什麼都不用背。很多靠刷題取得高分的孩子上大學就不適應。”

姜萍是幸運的,即使偏科選擇了普通中專,她還是遇到了對數學和學生都有熱情的王老師,在沒有門檻的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上一鳴驚人。
這也讓我們想到,在看不見的地方又有多少孩子縱使有天分卻不被看見,在學習和生活的磋磨下泯然眾人矣。
這些有天賦的孩子在現實中,受限於家庭條件、父母眼界、經濟情況、教育模式下,很多孩子的天賦沒有被發現,沒有被培養,白白浪費掉。

餘華的小說《活著》裡就有一個例子。富貴的兒子特別會跑步,他的體育老師求富貴讓他去練跑步,還說將來可以跟外國人去比賽,為國爭光。
但是富貴不同意,他說只聽說馬驢這種畜生靠跑活命,從來沒有聽說過人可以靠跑步爭光。
愚昧的父母,斷送了一個跑步天才。現實中也有很多父母沒條件,更沒耐心去發掘孩子的天賦。
這些父母認為孩子偏科嚴重,但卻拼命要求孩子補好短板科目,還有一些父母認為孩子的天賦不用在考試上毫無意義。

電影《幼兒園教師》講述這樣一個故事,麗莎是一名幼兒園老師,痴迷詩歌,可惜志大才疏。
一天她意外發現一個叫吉米的孩子,在教室唸唸有詞,一句句富有想象力的詩句脫口而出。麗莎意識到吉米在無意識作詩,但其他老師只是以為孩子在唱歌。
保姆認為吉米是個自說自話奇怪的孩子,吉米的父親根本不願意發展吉米的天賦,希望他應該做一個務實的正常人。
只有麗莎清醒地知道我們的教育,總有一天會消磨掉吉米的天分,讓他泯然眾人矣。

因為僵化的教育會把嶄露頭角的天才扼殺在搖籃裡。
知乎答主@永生 分享了一個故事,他在初中時班上有一個男生,幾乎每門課都是全班倒數。
但是他會利用腳踏車鈴鐺和很簡單的電路設計電鈴,還可以畫出複雜的電路圖,連物理老師都看不懂,說你整天看這些有什麼用!
迫於種種壓力,這位男生初三下學期就輟學了,後來在工地上打工。
確實有一些孩子擁有一定的天賦,他們可能天生不適合應試體系。
他們的天分難以發揮,甚至被繫結在這樣“唯成績論”的標準上,最終被分流到各個難以看見的角落。

以中專生的身份打敗名校生勇奪第12名,姜萍可以說是一個先鋒人物,她打破了很多傳統上人們對教育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一:以出身論英雄
很多人會把中專生和差生劃上等號,事實上他們可能只是不擅長考試,並不代表他們毫無優勢,更不代表“考不上高中/大學就完了”。

前些年在網上的大火的職高生,用了11年成為了MIT計算機博士,今天有中專生薑萍打敗清北牛劍學子。
足以證明,學歷不能限制他們的成功,他們的出現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專生的潛力和可能性。
刻板印象二:女生不擅長數理化
姜萍不僅是這項競賽創辦以來首次闖入的中專生,而且還是唯一進入全球30名的女選手。
一直以來都有女生不擅長數理化的論調,這種刻板的性別觀念限制了女生的個人成長和職業規劃。

科學研究證實,性別差異在數理化學科學習上並沒有太大差異,女生不擅長數學,只不過是人為預設的困難以及給女孩們灌輸的消極觀念。
刻板印象三:天才可以1:1複製
姜萍的故事是一個逆風翻盤的例子,對於廣大的雞娃父母來說,又是一個雞娃模板。
雞娃父母樂此不疲挖掘一個個精英神童,深扒他們的經歷,試圖透過提煉出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雞娃”公式。
但是從哈佛女孩劉亦婷到谷愛凌,從郭文景到姜萍,他們背後的身份背景不同、教育經歷不同,未來的發展更加不同。

他們身上最大的共同點,恰好是沒有共同點。教育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痕跡都不一樣,1:1照搬經歷根本不可能在孩子身上應驗。
最後,姜萍的故事值得我們對當下熱衷雞娃、應試教育體制、唯學歷論等社會話題進行更深的思考。
讓更多孩子的天賦和潛力不被埋沒,無論是什麼學歷都擁有很好的發展機會,未來我們能看到更多像姜萍這樣的天才。
2024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將在北京時間6月22日舉行,無論結果如何,我們仍期待姜萍可以走向更輝煌的人生。
本文系授權釋出 ,From Letsight,微訊號:letsight520。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