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貿易被關稅戰攪得亂七八糟,中國外貿卻交出穩穩的成績單:貨物貿易進出口21.79萬億,同比增2.9%,出口首次突破13萬億!
但一路走來十分艱難。
重塑貿易鏈條,應對全球貿易變局,不是三五個月能搞定的。突圍不易,未來更難!現在的成績是近年來調整的結果。
美國關稅戰傷了中國外貿。2025上半年,中美貿易2.08萬億,同比跌9.3%。第二季度更慘,大跌20.8%!換句話說,大體上就是出口商的訂單一下少五分之一。
關稅只是圍攻的一部分。美國還對轉移貿易實施嚴格監控,卡住晶片、新能源、創新制造的出口,想把中國製造擠出全球市場。
那中國外貿為啥沒倒?
首先是外貿產品的轉型,從低端逐步轉到高階。
以前靠便宜衣服鞋子,現在拼高科技。
2025上半年,機電產品出口7.8萬億,增9.5%,佔出口六成。高科技裝備增超20%,新能源“三件套”——電動車、鋰電池、光伏,增12.7%。這樣的轉型,技術含量高,利潤也好。
這路不好走。研發費投入高,人才不好找,全球品牌得一步步建。
美國的技術封鎖還在加碼,想站穩高階賽道,還得全力拼搏。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外貿風浪中,外資沒跑。
美國喊“去中國化”,但外資在華出口佔比沒降,還略有漲。
今年上半年,在華經營的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達到6.32萬億元(合8,814億美元),同比增長2.4%,標誌著外貿連續第五個季度增長。外資出口在中國出口中穩定地保持在25-30%。
為啥?中國產業鏈最全,效率高,成本低。
比如蘋果,說要分散供應鏈,但富士康、立訊精密的生產線卻還在中國。最新訊息顯示,為了在印度組裝iPhone17,還是要從中國進口大量配件。
外資一旦完全離開中國,成本漲,交貨慢,生意沒法做。這就是中國製造的吸引力。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市場在擴大。
美國關門,世界還有很多門等待開啟。
2025上半年,中國對190多個國家貿易增長,超500億的貿易伙伴增到61個。
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1.29萬億元,增長4.7%,佔進出口總值的51.8%。其中,對東盟進出口3.67萬億元,增長9.6%。同期,對歐盟、韓國、日本等進出口都實現了增長。
對非洲貿易增14.4%,對中亞增13.8%。
非洲市場,中國手機佔40%多,工程機械到處跑。
中亞呢?出口機電、化工,進口能源、農產品,配合得不錯。
這些資料表明,出口增加顯然在替代中美貿易跌9.3%的損失。
美國想孤立咱們,結果我們在東盟、非洲、中亞找到新機會。
如果仔細看中國的出口商品,創新是關鍵,能取得這些成就真的是很難!
新能源“三件套”增12.7%,背後是中國企業的技術突破。光伏全球領先,電動車從比亞迪到寧德時代,鏈條完整。
美國技術封鎖?反而逼咱們自研,晶片、綠科技藝往前衝。
創新不是喊口號。得砸錢、搶人才、搞合作,還要頂住全球封鎖。一步慢,可能步步慢,壓力仍不小。
中國出口要保持住穩定發展。首先是技術升級,沒退路! 高科技出口是方向,但研發成本高,封鎖壓力大。這仗得打幾十年,稍有差池就可能掉隊。
其次是市場多元化。進一步開發 新興市場是出路,但消費力、物流、法規,哪個不麻煩?得下苦功,短期難見大回報。
最終還是要看能否守住產業鏈。中國製造靠全業鏈,政策得穩,投資要跟上。現在競爭對手都盯著中國製造,優勢絕不能丟。
中國外貿的努力,在影響全球貿易格局。美國保護主義沒壓垮咱們,反而推了貿易多元化一把。供應鏈從“美國消費,中國製造”變成“全球消費,中國製造”。新能源“三件套”還為全球綠色轉型加了把力。
全球貿易格局的改變沒那麼簡單!
這是經濟、技術、地緣政治的大仗。
供應鏈重構、貿易多元化、技術突破,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美國和西方不會鬆手,競爭對手暗中使絆,稍不小心可能功虧一簣。這仗,短則十年,長則幾代人,將長期考驗中國經濟、中國製造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