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國對美國市場的貿易敞口有很多視角。從雙邊貿易來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貿易敞口規模較小,且在時間序列上似乎是下降的。但雙邊貿易並不是評估貿易敞口的唯一視角,全球化背景下的間接聯絡和其他關聯因素同樣不可忽視。
對此,我們從產業鏈全球化視角下的間接聯絡、全球商品流動中的最終消費者效應及外需對國內經濟拉動的乘數效應等多個維度,測算了不同口徑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貿易敞口。
我們發現,在最狹義視角下,來自美國的需求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僅佔我國GDP的2.3%,且這一規模近幾年呈下降趨勢。而在最廣義視角下,這一影響佔GDP最高上限可達10%左右,且在近幾年有所加深。不過,我們對哪種測算更接近於實際並沒有明確判斷,只是想指出測算貿易敞口時可以思考的一些維度。
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理解中國對美國市場的貿易敞口有三點啟示。第一,在產業鏈全球化的影響下,雙邊貿易資料可能無法完全反映敞口的規模和趨勢。第二,中國的經濟活動被來自美國需求驅動的部分要大於淨出口。第三,對新一輪關稅衝擊可能的影響仍需更加充分的評估,但中美受影響的程度應該具有一定對稱性。
掃描文末二維碼可閱讀全文。
估算中國對美國市場的貿易敞口
文 | 杜宇宸

思考中國對美國市場的貿易敞口有很多視角。從中國對美出口規模及其佔中國GDP的比重來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敞口似乎是在下降的。不過,雙邊貿易並不是評估貿易敞口的唯一視角,全球化背景下的間接聯絡和其他關聯因素同樣不可忽視。
本文從產業鏈全球化視角下的間接聯絡、全球商品流動中的最終消費者效應及外需對國內經濟拉動的乘數效應等多個維度,測算了不同口徑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貿易敞口。
本文透過四個主要部分展開分析。首先回顧了雙邊貿易視角下中國對美國的貿易敞口。其次基於產業鏈全球化的動態,分析了在第三國影響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間接貿易敞口。隨後從各國貿易差額的角度,探討了國際貿易中存在的最終消費者效應以及該口徑下中國的對美貿易敞口。最後,本文評估了外需對中國國內經濟活動產生的乘數效應的規模,以探究廣義口徑下美國需求變化對中國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
我們發現,雙邊貿易資料表明中國對美國市場的敞口規模較小且過去十幾年間保持下降的趨勢。但若綜合考慮間接聯絡、最終消費者效應以及外需對經濟活動產生的乘數效應後,來自美國的需求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規模被顯著放大,佔中國GDP最高上限可達10%左右。且這種敞口規模在近幾年並未減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深。我們對各種測算的結果哪種更接近於實際並沒有明確判斷,只是想指出測算貿易敞口可以思考的一些維度。
一、雙邊貿易視角下的中國對美貿易敞口
評估中國對美國市場的貿易敞口,一個直接的方法是觀察美國在中國總出口中的份額變化。如圖1所示,過去十五年來,美國市場在中國出口中的份額大致維持在16-18%之間的波動區間。然而,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關稅壁壘與政策不確定性對雙邊貿易造成了顯著衝擊,導致美國在中國出口中的份額自2018年之後明顯下降。2024年內,這一比例進一步降至接近14%的低點。這說明從雙邊貿易的角度來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敞口正在逐步減弱。
同時,從對國內經濟貢獻的角度來看,對美出口佔中國GDP的比重是另一個關鍵指標。如圖2所示,自2009年以來,這一比例從超過4.5%持續下降至3%左右。儘管期間略有波動,但整體趨勢未曾逆轉。至2023年,這一比重已降至2.7%,達到近十年的最低點。這種變化似乎進一步表明,中國經濟對外貿易的結構正在發生調整,美國作為單一市場的重要性明顯降低。此外,相較於中國18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量,5000億美元左右的對美出口規模顯得相對較小。

不過,中國對美出口的總額不能剔除出口商品中外國產業鏈的貢獻,這意味著我國對美直接的貿易敞口可能存在高估。以一部價值100美元的手機為例,其中可能包含20美元的原材料進口成本,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實際僅為80美元,而僅這80美元才反映了中國對美國市場的直接貿易敞口。
對此,我們透過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的多區域投入產出表(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MRIO)計算了我國對美出口中的國內經濟活動貢獻率(即對美出口中的國內增加值佔比),並以此測算我國對美國市場的直接貿易敞口。
如圖3所示,2015年之前,我國對美出口中的國內經濟活動貢獻率由不到75%穩步上升至85%,隨後便開始有所波動下降。截至2023年,我國對美出口中大致有82%左右的規模來自於國內經濟活動的貢獻,而剩下18%來自於從別國的進口。這表明,我國對美出口中的國內經濟活動的貢獻僅為總出口的五分之四左右,且2017年以來有下降趨勢。

受此影響,我國對美直接敞口規模小於對美出口,且佔GDP比重也呈下降趨勢。如圖4所示,我國對美直接敞口的規模大概在對美總出口的80%左右。相對2023年我國5000億美元左右的對美總出口,我國對美直接敞口約為4100億美元左右。同時,在對美出口份額下降和國內增加值對總出口貢獻率下降的雙重影響下,過去十五年間我國對美直接敞口占GDP比重出現明顯下降,從2009年的3.5%左右一路波動下降至2023年的2.3%。

綜上所述,從雙邊貿易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對美總出口還是對美直接敞口占GDP的比重都出現了顯著下降。且從規模上來看,截至2023年,雙邊貿易視角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直接貿易敞口為4100億美元左右,僅佔中國GDP的2.3%。
二、產業鏈全球化視角下的中國對美貿易敞口
儘管從雙邊貿易的視角來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直接貿易敞口有限。但考慮到全球化背景下商品生產和流通的多國協作特點,僅基於雙邊貿易統計難以準確衡量中美之間的深層次聯絡。
具體而言,產業鏈的全球化使得雙邊貿易視角下直接衡量的對美敞口可能低估了中國透過第三國對美存在的間接敞口。間接敞口,即含有中國增加值的商品透過別的國家和地區間接進入美國市場的部分。例如,中國生產一部手機的零部件(假設國內增加值貢獻為60美元)出口至越南組裝後,再以成品形式出口至美國。雖然中美雙邊貿易統計顯示美國從中國進口為零,但從全球貿易的視角來看,這60美元是中國為了滿足美國市場的需求而產生的經濟活動增加值。因此,僅觀察雙邊貿易資料可能低估中國對美市場的間接貿易敞口。
為了進一步分析,我們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多區域投入產出表測算了美國進口中含有的中國元素總額(即為美國進口中的中國增加值)。不同於雙邊的貿易流動,這一指標囊括了上文提到的透過第三國間接產生的貿易聯絡。
如圖6所示,在美國進口商品中含有中國元素的總額裡,有20%以上的部分來自於其他國家和地區,且這一份額在2018年以來呈擴大趨勢。具體而言,在2018年以前,美國直接從別的國家和地區進口的中國增加值佔從全球進口的中國增加值的比重鮮有超過20%的時刻,但2018年以來這一份額出現了明顯上升。這意味著,更多含有中國增加值的商品透過別的國家和地區間接進入了美國市場。

受此影響,將間接聯絡考慮在內後的敞口規模並未顯著降低,且從中長期來看是保持穩定的。如圖7所示,在將透過第三國對美出口的間接聯絡考慮在內後,2023年我國對美市場的貿易敞口在5800億美元左右,相比於4100億美元左右的直接敞口有著明顯擴大。
同時,不同於雙邊貿易視角下中國對美敞口的明顯下降,考慮間接聯絡後的對美敞口整體在波動中保持大致平穩。在2012-2022的十年間,雙邊貿易視角下中國對美貿易敞口占GDP的比重下降了0.5個百分點,而同一時期在將間接聯絡考慮在內後,雙邊貿易視角下中國對美貿易敞口占GDP的比重反而上升了0.1個百分點。
這說明,儘管雙邊貿易統計顯示份額下降,但間接敞口角度展現出了更為複雜的經濟聯絡,使得在考慮間接聯絡後的中國對美敞口規模基本保持穩定。

綜上所述,在將中國透過第三國間接與美國市場產生聯絡的部分考慮在內後,中國對美國市場的貿易敞口規模出現了一定上升。2023年的敞口規模為5800億美元左右,佔我國GDP的比重為3.2%。此外從時間序列上來看,這一敞口規模保持了相對穩定,並未像直接敞口那樣明顯下降。
三、考慮最終消費者效應後的中國對美貿易敞口
……
(掃描下方二維碼可檢視全文)

“CF40研究”小程式
我們的原創研究產品序列“CF40研究"已在微信小程式端正式上線。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版面編輯:潘潘|責任編輯:潘潘
監製:李俊虎 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