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真的來了。
放眼國際,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創始人達利歐說,“我們正目睹一場教科書級別的全球秩序崩潰。這種級別的崩潰,普通人一生可能只會經歷一次。”
省域經濟競爭,誰能後來居上?
01
這是2025年一季度重點省份GDP資料。

在10強省中,經濟位次與去年全年保持一致。但與去年一季度初核數據相比,上海反超安徽、湖南,四川反超河南。
這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兩個“逼近”和一個“領先”。
兩個“逼近”,一個是江蘇GDP不斷逼近廣東,另一個是浙江GDP不斷逼近山東,第一大省和第三大省之爭,懸念再起。
一個“領先”,在經濟第五大省的競逐戰中,四川對河南的GDP領先優勢有所擴大,更多還是經濟普查的餘波。
事實上,河南一季度GDP實際增速達5.9%,超過四川,得益於新能源汽車的放量增長,為其在富士康之外帶來新的工業增長點。
在20強省中,最受關注的當屬遼寧接連反超雲南、重慶,打破了過去10多年來“西南趕超東北”的趨勢,為東北扳回一城。
作為東北老大哥,遼寧工業門類相對健全,人口流失幅度相對較小,居民消費意願不弱,近年來又拿到不少中央投資,經濟得以回溫向好。
令人意外的是,一些省份名義增速超過10%,與當前經濟形勢完全不符,也與全國資料形成背離。
其實,這是統計因素所致。
我們採用的是“初核對初核GDP”的統計。但去年季度GDP都經過終核調整,而資料尚未對外公佈,導致名義增量存在一定失真。
而此前終核GDP普遍調增,是因為我國經濟核算新增虛擬租金GDP,加上第三產業調增,多個省份受益。
從全國情況來看,通脹平減指數已經連續多個季度為負,名義增速低於實際增速,這意味著各個省份的真實增量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
這是非通脹經濟的常態,要等到CPI(消費價格指數)、PPI(工業價格指數)雙雙轉正,名義增速才會重回高增長通道。
02
關稅戰來襲,外貿為何超預期了?
今年一季度,從全國到各省市,外貿表現普遍超出預期。
20個省份進出口正增長,廣東、江蘇、浙江等外貿大省全線飄紅。

這背後,部分是貿易戰升級之前的“搶出口”所致,疊加上年同期基數偏低、春節相比上年提前等因素。
更為核心的原因是,關稅戰升級的時間點是在4月份,這已是二季度,對一季度的影響尚未體現。
換言之,從二季度開始,關稅戰的衝擊已經避無可避。
哪些省份受到的影響最大?
這取決於對美外貿依賴度、自身經濟結構和發展韌性。
一個簡單結論:對美貿易量最大的是廣東,依存度最高的是浙江,出口佔比最高的則是山西、河南。
從總量來看,我國對美進出口總額最高的5個省份: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山東。
這也是我國最大的5個外貿大省,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對美外貿總額超過江蘇。

不過,總量高不一定意味著依存度高,衡量依存度有兩個指標。
一是宏觀上的對美外貿依存度,以對美外貿總額/GDP來測算。
最高的5個省份變成:浙江、廣東、上海、江蘇、福建。
浙江反超廣東,成為對美外貿依存度最高的省份。
金華、寧波是依存度最高的兩座城市,金華下轄的義烏市,是世界小商品之都,也是對美貿易的重鎮,素有“美國大選晴雨表”的美譽。(參閱《這是全國最依賴外貿的城市》)
二是對美出口依賴度,以"對美出口額/總出口"來衡量。
從對美出口依賴度來看,最高的5個省則變成:山西、河南、四川、福建、西藏。

山西、河南、四川為何超越粵蘇浙?
沿海地區出口結構更為多元,而山西、河南等地以電子產品為主,且富士康佔了較大比重,主要產品銷往美國。
河南是蘋果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山西同樣以手機及零部件代工為主,絕大比重都來自於富士康工廠。
與之對比,四川則是筆記本和平板出口的重鎮,目前全球60%的平板電腦、50%的筆記型電腦都產自川渝,而出口物件主要是歐美地區。
所以,不要低估關稅戰的影響,衝擊的不只是沿海地區,部分內陸省份同樣難以置身事外。
03
內迴圈時代,消費成為影響區域競爭的重要力量。
經濟增長共有“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
過去我們依賴外貿驅動、投資驅動,如今不得不轉向消費驅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提振消費”置於重點任務之首,而隨著關稅戰持續升級,高層10天三提“內迴圈”,內需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之凸顯。
後疫情時代,全國消費大盤呈現出新的趨勢:中西部省份明顯跑贏東部,三四線城市明顯跑贏一二線城市。
這在2025年表現得更為突出。
今年一季度,社零消費增速最高的省份,無一來自沿海地區。

其中,西藏以11.1%的增速蟬聯榜首,湖北、河南、內蒙古、遼寧、新疆超過6%,山西、寧夏、安徽超過5.8%。
與之對比,最發達的三大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罕見集體負增長,浙江、重慶、廣東也跑輸全國平均水平。
原因不難理解,沿海地區對大環境變化更為敏感,受房價調整壓力的衝擊也越大,基於未來預期,許多人會主動收縮消費以防萬一。
同時,產業大轉移帶動人口迴流,給中西部地區帶來一定的消費基本盤支撐,加之城鎮化仍在持續提升之中,會帶來新的消費增量。
在應對關稅戰中,我們常說的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指的就是依託於龐大人口規模而形成的消費市場。
人口越多、消費力越強的地方,更容易脫穎而出。
這也預示著,未來省域、城市之間的搶人大戰只會愈發白熱化。
人不只是生產力也是消費力,更是“內迴圈”時代的基本盤。
▼
好文推薦
大勢 | 這條超級鐵路,來了
區域 | 人口減少1100萬!怎麼了
趨勢 | 貿易戰攪局,一線城市要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