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進誰退。
作者 | 凱風
來源 | 國民經略
(ID:guominjinglve)
省域經濟,誰進誰退?
時隔5年,我國進行了第五次經濟普查,由於增加“虛擬租金”,全國GDP大幅調增3.4萬億。
與上一輪經濟普查不同,當時14省遭遇“擠水分”,這一次全部調增,可謂“雨露均霑”。
與此同時,過去一年,外界大環境日趨複雜嚴峻,內部有效需求不足,房地產仍在深度調整,加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火如荼,省域經濟出現明顯分化。
考慮到五經普調增,加上各省經濟面臨不同的壓力,區域經濟版圖再次重構。

誰升級了?誰掉隊了?
01
10強省,誰進誰退?
總體來看,粵蘇魯浙位次仍舊保持不變,廣東率先邁過14萬億大關,連續36年蟬聯中國第一。
需要注意的是,粵蘇差距有所收窄,面臨江蘇“追兵漸進”的風險。
粵蘇之間,除了GDP總量最為接近,稅收淨上繳、養老金淨貢獻、出生人口等核心指標仍舊相距甚遠,可參閱《經濟第一大省,定了》一文。
山東、浙江雙雙站上9萬億,山東離10萬億隻有一步之遙,即將成為北方第一個10萬億大省。
在最新2035規劃中,山東獲得“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工業基地”,無論對於縮小南北差距還是區域協調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同時,最受矚目的第五大省之爭結果揭曉,四川趕超河南並守住了第五大省之位。
藉助新能源汽車陸續投產,河南經濟實現強勁反彈,但仍落後四川1000億元左右,未來幾年,第五省之爭仍將繼續。
湖北同樣站上6萬億大關,並拉大與福建、湖南之間的領先優勢,徹底擺脫了當年疫情帶來的超預期衝擊。
過去一年,最大的變化當屬上海趕超湖南,躍居第九,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安徽,離前十仍有一步之遙,與上海的差距有所拉大。
上海晉級,主要得益於第五次經濟普查的助力。藉助虛擬租金、第三產業調增,上海GDP一躍邁過5萬億大關,成為全國首個5萬億城市。
無獨有偶,在十強省之外,北京GDP總量再次趕超河北,重回京津冀第一大省之位。
上海、北京都是這一輪經濟普查的最大受益者,調增幅度分別達到14.2%、13.9%,徹底拉開與深圳、廣州的距離。
顯然,作為直轄市和超級城市,京滬無論行政級別、國家定位還是政策優勢、戰略傾斜,均非其他城市可比。
02
東北,終於再次支稜起來了。
東北三省擺脫上一輪“擠水分”的陰影,遼寧重新開啟反超西南之路。
上一個10年,西南趕超東北,堪稱最受矚目的經濟現象。不僅黑龍江、吉林被一眾西南省份趕超,就連“老大哥”遼寧,也一度被重慶、雲南超越。
要知道,高峰時期,遼寧一直都是名副其實的十強省,黑龍江也一度躋身十強之列,東北當時才是全國轉移支付的重要貢獻者。

然而,在資源枯竭、重工業衰退、人口流失等共同影響之下,東北經濟一度陷入停滯,時至今日仍沒有一座萬億城市。
不過,最近幾年,遼寧經濟增速連續多個季度跑贏全國,且擴大對西南省份領先優勢。
同時,大連、瀋陽兩大雙子星城雙雙突破9000億大關,成為東北第一個萬億城市的有力競爭者。
這背後,與新一輪東北振興的舉措不無關係,各類中央投資的紛至沓來成為最大支撐之一。
資料顯示,2024年遼寧省投資增速達5.3%,創十年來新高;其中,中央專案投資同比增速高達27.8%,連續第二年保持兩位數增速。
此外,地緣大變局,給東北帶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在全球化時代,我國對外交往的重心在於歐美,但隨著世界形勢發生變化,東盟、東北亞成了新的戰略方向,與東盟毗鄰的雲南、廣西,與東北亞毗鄰的東北,成了最大受益者。

過去幾年,東北三省外貿進出口的狂飆,就得益於此。
去年雖然外貿增速有所回落,但黑龍江外貿總額創下歷史新高,遼寧出口額也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高,一改當初長期低迷的處境。
當然,無論是固投還是地緣,都是短期因素。
東北要崛起,產業振興仍舊是第一位的。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東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3
20強守門員,再次易主。
上一個十年,貴州在大基建加持之下,一度躋身20強;隨後在新一輪能源週期中,被山西趕超。
然而,山西未能守住20強大省,在2024年被內蒙古趕超,山西也成了唯一一個名義增速負增長的地區。
同是資源型省份,同是能源大省,同樣以煤炭為主要支柱產業,為何內蒙古與山西,經濟走勢出現明顯分化?
一方面,內蒙古趕超山西,躍居中國產煤第一大省。
2024年內蒙古原煤產量12.97億噸,躍居全國第一,同比增長5.4%;同期山西原煤產量12.69億噸,同比下降6.9%。

煤炭屬於典型的週期性行業,隨著地緣變局、經濟週期而劇烈波動。前兩年俄烏衝突一度帶動能源價格暴漲,內蒙古、山西同時受益,名義GDP一度大增兩位數。
然而,煤炭價格大幅回落,眾多資源省份經濟遭遇巨幅震盪。
作為老牌煤炭大省,山西受到安全監管加碼、煤炭價格下調的影響更深,而內蒙古部分新發掘的煤礦正處於擴產階段,此消彼長。
另一方面,作為全國面積第三大的省份,內蒙古不僅有傳統能源,更踩中了新能源的東風,經濟多了新的增長極。
且不說內蒙古傳統資源不侷限於原煤,不乏稀土、鋼鐵等加持,同時近年來構建了以光伏、風電為主的新能源產業體系,帶動相關製造業的崛起。
2024年,內蒙古規上新能源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0.1%,其中,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增長42.4%,而全區新能源總裝機及年內新增裝機、新能源發電量均居全國第一。
與之對比,山西仍舊“一煤獨大”,這些年重點培育的新一代資訊科技、裝備製造仍未形成替代效應,而謀劃佈局的高速飛車、綠色氫能、量子資訊、前沿材料暫未形成規模優勢。
跳出能源、資源依賴的“舒適區”並不容易,在爭取國家戰略和政策支援之外,山西更需要一場全面變革,參閱《這是全國最缺高鐵的地方》一文。
04
2025年,省域經濟何以變化?
過去一年,內地31個省份中,有23個省份增速持平或高於全國增速,但只有8個省份完成了年初的既定目標。
今年各地的增速目標又如何?光大證券統計,2025年有15個省市下調GDP目標,15個省市保持不變,只有天津從4.5%上調到5.0%。
省市層面相對謹慎的背後,在於大環境出現了一些或短期或中長期的變化,前者指向的是經貿博弈,或者則是房地產調整與產業革命。
其一,“懂王”捲土重來,關稅大棒四處揮舞,或對外貿帶來一定不確定性。
特朗普上任伊始,就宣佈對加拿大、墨西哥加徵25%關稅,對中國加徵10%關稅。但在各國出招應對之下,美國已暫緩對加墨兩國開徵關稅。
關稅大棒之於特朗普,只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的籌碼。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加墨兩國一承諾打擊非法移民和販毒活動,關稅威脅隨即煙消雲散。
因此,這一輪經貿衝突或許不同於2018年。
美國本身面臨“滯脹”風險,而製造大國開始全球佈局,對於加徵關稅普遍強硬反制,關稅威脅或許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其二,房地產經過幾年大調整,部分地區已回到合理水平,未來“止跌回穩”可期。
在剛過去的2024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0.6%,商品房銷售面積9.7億平方米,而高峰時期達到18億平方米。
在黃奇帆看來,中國房地產已經調整了將近4年,無論量價都已出現明顯回落,2025年有望止跌回穩,形成未來發展新階段的起點。
不過,止跌回穩不等於開啟新的上漲。大環境不同,經濟週期不同,社會預期不同,歷史不會再簡單重複了。
其三,新舊動能的洗牌仍在加速,汽車產業首當其衝,其他產業同樣難置身事外。
每一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都是區域經濟洗牌的契機,從機械革命和資訊革命無不如此,而這一次從新能源汽車到人工智慧,同樣如此。
產業變革還在進行時,遠未終結。即使進展最快的新能源汽車,淘汰賽仍在繼續,誰能笑到最後,依舊懸而未決。
省市競爭,不進則退。押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就是押注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