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5萬億城市,來了

作者:凱風
來源:國民經略(ID:guominjinglue)‍‍‍‍‍‍‍‍‍‍‍‍‍‍‍‍‍
5萬億GDP城市,終於誕生了。
日前,上海官方釋出的新年賀詞透露,2024年全市生產總值有望邁上5萬億元新臺階。
2023年上海GDP已達4.7萬億元,考慮到前三季度4.7%的增速,加上經濟普查的調增,上海GDP總量突破5萬億大關,或無太大懸念。
根據《GDP大調整》一文,第五次經濟普查全國GDP上調3.4萬億,部分來自統計修正,部分源於數字經濟等新業態的詳細核算,部分得益於住宅“虛擬租金”核算的增量,而上海將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這也意味著,在京滬兩大4萬億級城市中,上海先行一步,成為我國第一個5萬億GDP城市,也成為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5大城市之一。
上海之後,誰會是下一個5萬億城市?
上海,靠什麼突破5萬億的?
作為國際大都市,且地處國際最前沿,上海經濟外向依存度相對較高,最容易遭遇外部環境衝擊。
幸運的是,上海不存在“產業空心化”之憂,不是單純的外貿之城,也不是純粹的金融中心,更不只有貿易一條支柱。
上海集製造、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為一體,多條腿走路,不同產業多向發力,得以在大變局下保持一定韌性。
許多人對上海的印象,依舊停留於金融中心的層面,卻忽視了上海本身還是我國TOP 3製造大市、三大科創“雙中心”城市。
放眼全球,沒有哪一座GDP5萬億量級的頂尖城市,仍像上海一樣,保留了數萬億體量的製造業,並將製造業佔比25%作為必須堅守的紅線。
同樣是超級一線,上海與北京有著完全不同的產業結構。
北京以高階服務業為主,第三產業佔比超過80%,工業所剩無幾;而上海製造屬性相當鮮明,支撐起1/4左右的GDP。
與內地工業大市相比,上海最大的優勢不在於規模和體量,而是高階製造和先進製造。
用官方的話說,上海正在形成“2+2”+“3+6”+“4+5”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坐擁電子資訊、生命健康、汽車、高階裝備4大萬億級產業叢集。
說起上海,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廣為人知,但國產大飛機、造船業、核電裝備等“大國重器”同樣雲集於上海。
不僅如此,上海還是我國僅有的三大集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一體的科創“雙中心”之一,另外兩個是北京和粵港澳大灣區。
如果說北京的優勢在於大學大院大裝置,大灣區的優勢在於科技企業雲集,上海則是兩者的結合。
正因為科技創新優勢突出,在新質生產力的搶灘戰中,上海一口氣佈局了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寬禁帶半導體、生物製造、元宇宙、大飛機、大型郵輪、商業航天等10個重點產業鏈。
這些新產業,正是上海的金融、貿易、航運之外維持第一大市之位的關鍵支撐。

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個“市”,長三角越來越像一個“省”。

如果將長三角城市群看做一個省,其範圍與古代的江南省高度重合,不過過去的首府是南京,如今的“事實省會”毫無疑問是上海。
我國共規劃了19個國家級城市群,多數城市群都有多箇中心城市,但長三角有且只有一個——上海。
這在官方規劃檔案就有所體現: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所以,可以看到,無論是高鐵、城際等跨省交通要道,還是製造、科創等產業規劃,都是以上海為中心而展開的,為上海帶來最為廣闊的發展腹地。
去年6月,“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橫空出世,將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連成一個“環”,而這個“環”的中心就是上海。
與粵港澳大灣區透過跨城地鐵、跨江大橋整合不同,地域範圍更廣的長三角,透過高鐵、城際鐵路、跨城地鐵、跨海大橋連成一體,而上海處於所有節點的中心。
交通如此,都市圈的佈局也是如此。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國唯一以“大”命名的都市圈,本身就已覆蓋江浙滬9城,近期又將杭州、紹興、泰州、鹽城、宣城納入規劃範圍,形成“1+13”的超級巨無霸格局。
雖然“1+13”只是協同規劃的範圍,不等於上海大都市圈的實際範圍,但足以說明,幾乎所有城市都在向上海靠攏,哪怕是2萬億的蘇州杭州,1.5萬億的寧波都不例外。
其實,靠近上海,本身就是蘇錫常經濟得以崛起的最大助力之一,而依託上海的總部經濟、科技創新優勢,也是這些地方製造業得以持續升級的關鍵。
以上海為中心,並不意味著虹吸加劇,相反,上海是溢位效應最突出的城市之一。
只要看看中心城市周邊的縣市是窮是富,就能直觀看出虹吸與溢位、集聚與分散的對壘。
某種程度上講,上海強則“包郵區”強,上海突圍得整個長三角都得以盤活。
上海之後,誰是下一個5萬億GDP城市?
在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GDP超過5萬億(約為7000億美元)的僅有20多個。
GDP破5萬億,超過瑞典、比利時、泰國、以色列、阿根廷等國家,意味著一城可敵一國,說是“富可敵國”並不誇張。
上海之後,北京、深圳、廣州、重慶未來都有望邁過5萬億GDP大關。
北京快則兩三年,而深圳最快也到等到2030年之後,廣州、重慶則要到2035年左右。
同為4萬億城市,北京緊隨上海,未來兩三年就有望突破。
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北京GDP就在不斷逼近上海,從最初的的不到半壁江山到如今的9成以上。
雖然北京GDP無限逼近上海,但兩大城市的定位不同,在國民經濟中的分工不同,並不構成城市地位的挑戰。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定位都是城市,但論行政級別,京滬渝都是省部級的直轄市,而廣深只是副省級市。
論城市規模,重慶一市相當於一省,陸地面積、人口規模都超出正常城市範圍。。
事實上,以主城都市區作為基準更為準確,重慶主城都市區GDP約為2.3萬億,與成都不分伯仲。
廣深的5萬億GDP突圍,更有代表意義。
京滬地位極其超然,非一般城市可比,廣州、深圳更適合作為地級市的效仿與追趕物件。
廣州、深圳的發展模式不盡相同,用網路上頗為流行的話來說,深圳“更深”,廣州“更廣”。
這是基於2035總規而來,廣州拿下了“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的超級定位,而深圳斬獲“國家創新型城市”、“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的定位。
從總規來看,廣州定位更為綜合,覆蓋方方面面,從區位、交通、歷史文化、商貿、教育,到科技創新、製造業幾乎無所不包,反映出廣州“更廣”的發展特色。
反觀深圳,定位聚焦於經濟與科技創新,在未來要肩負起引領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突圍的重任,反映出深圳“更深”的定位。
就此而言,廣州向著5萬億的進軍,需要發揮其綜合優勢,做大製造業也要做大消費基本盤;
而深圳則要發揮其科技創新優勢,需要不斷推陳出新,以新興產業為根本支撐。
當然,世界早已回不到過去,經濟高增長時代也一去不復返,政策紅利的拉動效應也在邊際遞減,每個城市都不能再固守舊路了。


相關文章